登鸛雀樓教案
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查資料 多媒體課件 鼓勵學生背誦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生字“雀”和“樓”。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
2、你們知道這么多古詩,真是棒極了!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一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3、師板書課題,學習“雀”和“樓”
4、簡介鸛雀樓: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古詩
學生自由借助拼音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在不懂的字詞旁畫上“?”號;
出示詩句,檢查學生的朗讀:
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
【窮 、更 、入】這幾個生字比較難讀。指名讀,齊讀一下難讀的生字。
指名1人讀古詩。
同桌互讀互聽
三、品讀古詩
過渡: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學習第一句詩。
⑴ 小朋友先讀讀第一句詩,再看看文中的插圖,你都看到了什么?(點名“白日”指傍晚時的太陽)
⑵ 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再去看看吧。
師配樂深情敘說:夕陽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緩緩落下,余暉染紅了天邊的云彩,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波濤洶涌,流向遠方,流入大海。
⑶ 如此壯觀、美麗的景象,讓詩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黃河……。
⑷ 現在,你明白了詩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著、靠著)
那“依山盡”就是指太陽挨著群山漸漸西沉,最后看不見了。
⑸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不僅看到了夕陽西下的美景,還見到了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 指導朗讀: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滾滾的黃河水,想像它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老師相信,你們能把這句詩讀得更好!
(視頻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生自由練讀。
⑺ 指名1人讀。若讀不到位,師加以指導。
小結學法:這句詩寫出了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象。(板書:看)剛才,我們是怎么學習這句詩的?(借助文中插圖,發揮想象是我們學習古詩的一大幫手,讀好詩句)
對呀,我們可以借助課文里的插圖,想象畫面,來學習古詩,今后,大家一定要常運用這個方法。
2、學習第二句詩:
⑴ 站在鸛雀樓上,面對這樣壯觀的美景,詩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讀 (第二句) (背景圖:鸛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