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6篇)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概述】
課名是《看雪》,是小學二年級的一堂語文課。
《看雪》是一篇寫實的小短文,以對話為主要形式。隔著海峽,望著海島,想著美麗的日月潭,那里的孩子們多么希望看到雪呀!什么時候才能使海峽兩岸不再成為阻隔,讓中國臺灣的孩子們來北京看看真正的雪呢?我們盼望著。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朗讀中了解詞句,感悟玩雪的趣味,教學的難點是在語境中學會生字詞,了解課文的盼祖國統一思想。
本節課教材為二年級教材,選擇的是已經在網絡環境下學習了一年的二年級學生進行實驗教學。
【學習目標分析】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問話的語氣。
2、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愛美情趣,進行愛國教育。讓學生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4、利用網絡資源小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擴大學生的信息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打寫能力。
5、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種資源,豐富課堂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學習者特征分析】
1、喜愛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方式,對網絡下的學習環境比較熟悉,具有自學能力,能自主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和閱讀。
2、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
3、學生的打寫速度在每分鐘8~21個字左右。
4、學生對中國臺灣知識了解較少。
【學習任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問話的語氣。
2、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愛美情趣,讓學生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資源】
學習環境:多媒體網絡課室。
教材:小學二年級上冊人教實驗版語文教材。
課前準備:課題組《看雪》課件資源、ppt 課件、北國雪景風光音樂片片斷。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2、展示課文靜態櫥窗里的雪景和動態的玩雪插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幅插圖哪幅更美?課題《看雪》中孩子們想“看”的是哪幅插圖里的“雪”?
二、朗讀感悟
1、教師范讀: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在中國臺灣是很難看到雪的,所以他們盼望著見到真實的美麗的雪景。下面就請大家端好書,認真聽老師讀一遍課文,仔細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的感受。
2、自由讀:
學生自由讀課文2~11自然段,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下來。
3、展示讀:
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說說喜歡的原因。教師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中國臺灣的孩子們對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4、引導學生對比朗讀:
a生讀第2自然段與第9自然段,邊讀邊想,討論交流:櫥窗里的雪景與真的雪景有何不同?
指名說。(都很美,一是靜態的,不能玩;一是動態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麗,對孩子們有很大的吸引力)
看風光片體會北國“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書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的美麗景象。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9自然段,體會“小伙伴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的快樂情景。
b生讀第10自然段與第11自然段,邊讀邊想,討論交流:中國臺灣孩子們和北京小朋友盼著什么?(中國臺灣孩子們盼著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著和孩子們一起玩,盼望祖國統一。)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10、11自然段,體會“孩子們爭著問的急切心氣和老師對故鄉懷念的感情。
5、表演朗讀,復習鞏固。生分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3~11自然段。(男生讀孩子們,女生讀老師,老師讀旁白。)
三、進入資源平臺,拓展閱讀
同學們,我們知道中國臺灣現在還沒有回歸祖國的懷抱,大家都盼望著祖國早日統一,并且寫了很多詩,下面老師就請大家來欣賞一下,喜歡哪篇就先看哪篇,看誰看得多,時間十分鐘。
四、打寫
同學們,你們想對中國臺灣小朋友說些什么?想為他們做些什么?把它寫下來。
五、指導寫字
“故”字是反文旁,“候”中間有一豎,“奇”上小下大。
六、作業
畫一幅介紹祖國大陸的畫,在配上一首優美的小詩或一段話,送給中國臺灣的小朋友。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看雪》一文講的是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當講到雪景一段時,我便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講:“寒風呼呼地刮著,吹到臉上就像冰打一樣。風停了,鵝毛般的雪紛紛揚揚地飄下來,天地間滿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開窗戶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樹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樹上生滿了毛茸茸的白發;松樹穿了件花褂褂;杉樹尖尖像燈塔。我打開門沖進雪地里,腳底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和小伙伴們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紅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們打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歡聲笑語把樹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講完,學生睜眼。我問:“你剛才看到了什么?”學生的想象像開了閘的水,傾瀉而來:“我看見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鋪了一床潔白的地毯。”“我家門前的小樹被雪壓彎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勁搖,雪花落在了我的頭上、衣服上,有的落進了我的脖子里,冰涼冰涼的。可樹伸直了腰。我看著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頂,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可一點兒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樣。”“我從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飛一樣。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來一團雪,我一閃,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臉上。我倆笑彎了腰。”“我們三個堆了一個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蘿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頂尖尖的。帽子,還有兩串糖葫蘆插在肩上,它正在叫賣呢。我們圍著它唱啊、跳啊,開心極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再聽那嘎吱嘎吱的響聲,就像在奏樂一樣。”“哎呀!我開著小汽車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接下來我還給學生講了“瑞雪兆豐年”的知識。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馬,循規蹈矩的人,緊緊束縛住它。結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蕩的人,任其胡亂馳騁。精力浪費不少,可最終一事無成。聰明的人馴服它,讓它按意志奔馳,從而使自己充滿創造精神。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共11個自然段,講述冬天的臺灣省很難看到雪,而北京卻能看到雪,通過看雪表現了祖國寶島臺灣的兒童與祖國大陸的兒童盼望著祖國早日統一的共同心愿。為此,我擬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認識省、店、櫥等10個生字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在自主體會和朗讀中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2.體會大陸和中國臺灣的兒童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重點:學習生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難點: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兩岸人民盼望祖國統一的心情。
二、教法學法
德國教育家蒂多惠斯說過,教育的藝術是激勵、喚醒和鼓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本課,我結合遠程教育資源,采用情境教學法、語言描述法、質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學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合理的激勵和評價,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能。
而在“學法”上,我一直堅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固在本課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全面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讀讀、劃劃、議議、說說,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培養他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三、教學理念
1、本節課充分利用遠教資源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敢于嘗試、勇于探索的精神。
2、打破傳統農村教師一只粉筆、一張黑板的教學模式,合理利用遠教資源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愉悅地學習。
3、本節課突出遠程教育的特點。利用遠教資源進行教學,操作簡單、使用方便、聲情并茂的教學形式,即開闊了學生視野,又豐富了教學活動,從而達到了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四、教學過程
其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新課伊始,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祖國幅員遼闊,山河秀麗。不同的季節展示著不同的美。今天,就讓我們去欣賞那美麗的雪景吧!”然后,我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讓學生欣賞雪景,感受雪中的美及樂趣,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通過老師充滿激情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圖、文、聲的結合,使學生沉浸在美麗的雪景中,欣賞之后,孩子們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教師伺機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并及時設疑:寶鳥中國臺灣孩子只能在商店里看到雪景,這是怎么回事呢?
設計意圖:利用農遠資源,抓住兒童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課一開始就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學習欲望得到提升。
教學的第二步:初步感知,情感體驗
1、初讀課文
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讓學生邊聽邊仔細觀圖,接著讓學生自學課文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生字。最后同桌互相交流識字的技巧。
2、檢查生字
出示課件,采用多種方式認讀,并借助農遠資源糾正學生的讀音。通過教師小結,教會學生識記生字的技巧,落實了訓練重點,為后面的學習作了鋪墊。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中心環節,充分合理利用農遠資源,讓孩子們在圖文并茂的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第三步:融入情感,愉快教學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世界前進。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設計了“我會說”“我會問”“我會答”三種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談一談對課文的認識,學生自主選擇,自主發展,自主創造,既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又張揚了個性,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想象力。接著讓學生再次欣賞雪景圖,感受雪美的同時,體會中國臺灣兒童看不到雪的那種心情,并分組討論你希望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到北京來嗎?兩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實現嗎?最后通過師生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讀文中對話,完成本課的能力目標。
第四步,總結升華,憧憬向往
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更是神奇的,教學《看雪》這篇課文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愛國熱情,促進情感體驗,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行愛國主義的情感熏陶,更好地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所以在這里,我大膽質疑:小朋友們,學了本課,你們想對中國臺灣的小朋友說些什么?讓學生大膽地發揮創造性想像,把各自的心里話說出來。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省、店”等10個生字。會寫“講、打”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本課生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中國臺灣師生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隔著海峽,遙望寶島,那里有春節,那里有龍舟,那里有濃濃的鄉愁。只是,那里很少下雪,那里的孩子們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中國臺灣距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因此在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回憶我們看到的美麗的雪景,聯系生活實際和課文插圖,課件的幫助,體會雪景的美麗,用自己的語言把美表現出來。然后,請孩子對比一下中國臺灣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在對比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孩子設身處地的站在中國臺灣小朋友的角度體會文中蘊含的感情。我充分利用文中小朋友和老師的對話,與學生共同進行分角色朗讀,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殷切的希望。
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大多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可以啟發學生在生活中留心觀察,自主識字。“指、接、講、鋪”等字,可以通過動作演示幫助理解。自編短文鞏固識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臺灣省嗎?你們對這個地方有哪些了解?(結合課前找的資料請你給大家介紹介紹,如:圖片、媒體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關書籍等)
2、教師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指一指臺灣省的位置。教師進行簡單介紹(日月潭、阿里山等)。
3、那里還有一群可愛的小朋友,你知道他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嗎?今天老師就要和大家學習新課,板書課題《看雪》,全班齊讀。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生字
1、自己試著讀課文,把生字的音讀準。
2、師:要想讀好課文,特別需要生字朋友的幫助,同桌兩個趕緊到課文里去認識他們吧。(同桌自學生字)
3、集體交流,教師檢查識字效果。(出示多媒體課件)(小老師教讀、男女分讀、小組讀、掌握慢的同學讀、齊讀)
三、細讀感悟
1、把生字朋友送回家,你還認識他們嗎?再次讀課文,思考:從課文里你明白了什么?(學生自讀、思考)學生匯報交流,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櫥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沒有親眼看到過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2、重點段落郎讀,討論交流:
⑴大家見過真的學嗎?下雪的時候是什么樣呢?(學生聯系實際體會)書上有一段描寫寫得更美,大家趕緊自己讀讀吧!
①把你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喜歡的詞語畫下來。
②學生交流、朗讀,隨學生匯報指導朗讀。(播放課件)體會讀,邊想象邊讀。
③加動作讀、配樂讀。
⑵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引導學生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的心情)
①把小朋友們說的話畫下來,多讀幾遍。
②學生交流。這四個句子有哪些共同點?把自己當成中國臺灣小朋友練讀這四句話。(學生練讀)
③師生分角色練讀,教師演教師,學生演中國臺灣小朋友。
隨著練讀,“指北京”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說話時的心情。
3、重點指導“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表演體會“爭著問”)
有感情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提醒孩子注意停頓。
4、分小組有感情的朗讀師生對話。
四、擴展活動
此時,你想對中國臺灣小朋友說什么呢?你們做一張美麗的賀卡吧,把你們想說的話寫在上面,寄給中國臺灣小朋友,好嗎?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省、店”等10個生字。會寫“講、打”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本課生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中國臺灣師生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隔著海峽,遙望寶島,那里有春節,那里有龍舟,那里有濃濃的鄉愁。只是,那里很少下雪,那里的孩子們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中國臺灣距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因此在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回憶我們看到的美麗的雪景,聯系生活實際和課文插圖,課件的幫助,體會雪景的美麗,用自己的語言把美表現出來。然后,請孩子對比一下中國臺灣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在對比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孩子設身處地的站在中國臺灣小朋友的角度體會文中蘊含的感情。我充分利用文中小朋友和老師的對話,與學生共同進行分角色朗讀,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殷切的希望。
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大多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可以啟發學生在生活中留心觀察,自主識字。“指、接、講、鋪”等字,可以通過動作演示幫助理解。自編短文鞏固識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臺灣省嗎?你們對這個地方有哪些了解?(結合課前找的資料請你給大家介紹介紹,如:圖片、媒體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關書籍等)
2、教師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指一指臺灣省的位置。教師進行簡單介紹(日月潭、阿里山等)。
3、那里還有一群可愛的小朋友,你知道他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嗎?今天老師就要和大家學習新課,板書課題《看雪》,全班齊讀。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生字
1、自己試著讀課文,把生字的音讀準。
2、師:要想讀好課文,特別需要生字朋友的幫助,同桌兩個趕緊到課文里去認識他們吧。(同桌自學生字)
3、集體交流,教師檢查識字效果。(出示多媒體課件)(小老師教讀、男女分讀、小組讀、掌握慢的同學讀、齊讀)
三、細讀感悟
1、把生字朋友送回家,你還認識他們嗎?再次讀課文,思考:從課文里你明白了什么?(學生自讀、思考)學生匯報交流,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櫥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沒有親眼看到過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2、重點段落郎讀,討論交流:
⑴ 大家見過真的學嗎?下雪的時候是什么樣呢?(學生聯系實際體會)書上有一段描寫寫得更美,大家趕緊自己讀讀吧!
① 把你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喜歡的詞語畫下來。
② 學生交流、朗讀,隨學生匯報指導朗讀。
(播放課件)體會讀,邊想象邊讀。
③ 加動作讀、配樂讀。
⑵ 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引導學生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的心情)
① 把小朋友們說的話畫下來,多讀幾遍。
② 學生交流。這四個句子有哪些共同點?把自己當成中國臺灣小朋友練讀這四句話。(學生練讀)
③ 師生分角色練讀,教師演教師,學生演中國臺灣小朋友。
隨著練讀,“指北京”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說話時的心情。
3、重點指導“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表演體會“爭著問”)
有感情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提醒孩子注意停頓。
4、分小組有感情的朗讀師生對話。
四、擴展活動
此時,你想對中國臺灣小朋友說什么呢?你們做一張美麗的賀卡吧,把你們想說的話寫在上面,寄給中國臺灣小朋友,好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幻燈片出示短文,復習生字:
在省城長途汽車站的對面,有一家新開張的金店。金店的櫥窗里擺放著一件件閃閃發光的金銀首飾樣品。金店地面上鋪著紅色的地毯。媽媽看見玻璃柜里的一條銀色的項鏈,便指著這條項鏈,問營業員多少錢。營業員拿出這條項鏈說:“8000元,不講價。”媽媽接過項鏈,覺得挺不錯,就買下了。
2、采取多種方式讀,如自讀、小組讀、集體讀,分組讀等方式進一步復習鞏固。
二、我會寫
1、課件出示要會寫的字:
講、打、指、接、驚、故、候、奇
2、自己把生字讀一讀。
3、小組能互相說一說每個字的偏旁、筆畫、哪個筆畫在橫(豎)中線上、你認為應該注意的地方。
4、師生交流,交流過程中學生練寫。有三個提手旁的字(打、指、接),可以借助以前學習的提手旁的書寫知識指導寫字。注意提示:“接”字右下的“女”,橫畫要長些;“故”字右邊是反文兒,不是折文兒;“候”字,不要漏寫中間的“豎”;“奇”要寫得上小下大等。
三、我會連
做完后互相讀一讀
四、作業
給中國臺灣小朋友寫一封簡短的邀請信,邀請他們到自己的學校來做客。
【板書設計】
12、看雪
中國臺灣 北京
棉花做的 真的雪
一起玩
盼回歸
【教學后記】
課前通過讓學生搜集有關中國臺灣的資料,包括中國臺灣和祖國大陸的關系,中國臺灣的風景名勝,中國臺灣回歸問題等,這樣,課文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學生朗讀感悟時,創設情景讓學生體會冬天雪景的美麗,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的心情,收到了一定效果。另外今后還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課題】
12看雪
【學習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學重點】
1、認讀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看過雪嗎?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個故事名字叫《看雪》,板書課題,學生書空。
2、看課題質疑
二、自讀課文,小組互助學習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組內自查:注意讀準翹舌音、前鼻音。
三、認記生字
1、指導學生開動腦筋,自己發現認記生字的方法。
2、借助偏旁認記。
四、鞏固練習
1、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讀。
2、猜字游戲。
3、“摘蘋果”游戲。
五、擴展活動:
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中國臺灣的資料,包括中國臺灣和祖國大陸的關系,中國臺灣的風景名勝,中國臺灣回歸問題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北京和中國臺灣的位置。再互相交流中國臺灣的資料。
2、學生回憶下雪的.情景,并說說自已回憶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讀。
1、假設自已就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帶著對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讀課文,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2、復習“識字3”中的“中國臺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把以前對中國臺灣的了解運用到本課的學習中。
3、自讀課文,提出問題。
4、小組交流解決各自所提問題。
5、各組挑選自己認為最有意思或最有價值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
6、選擇同學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引導大家讀書、思考、表達。
7、通過教師范讀、分角色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
【板書設計】
看櫥窗看雪花
看雪盼堆雪人
想北京打雪仗
【作業設計】
一、連一連。
pūtǎnjiǎngchúyínzhàng
毯講仗櫥鋪銀
二、看拼音寫詞語。
Jīngshēnqíxiāng
北體神互
已辦尤故
奇手下水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學重點】
1、認讀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看過雪嗎?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個故事名字叫《看雪》,板書課題,學生書空。
2、看課題質疑
二、自讀課文,小組互助學習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組內自查:注意讀準翹舌音、前鼻音。
三、認記生字
1、指導學生開動腦筋,自己發現認記生字的方法。
2、借助偏旁認記。
四、鞏固練習
五、擴展活動:
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中國臺灣的資料,包括中國臺灣和祖國大陸的關系,中國臺灣的風景名勝,中國臺灣回歸問題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北京和中國臺灣的位置。再互相交流中國臺灣的`資料。
2、學生回憶下雪的情景,并說說自已回憶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讀。
1、假設自已就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帶著對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讀課文,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2、復習“識字3”中的“中國臺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把以前對中國臺灣的了解運用到本課的學習中。
3、自讀課文,提出問題。
4、小組交流解決各自所提問題。
5、各組挑選自己認為最有意思或最有價值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
6、選擇同學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引導大家讀書、思考、表達。
7、通過教師范讀、分角色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
【板書設計】
看櫥窗、看雪花
看雪、盼、堆雪人
想北京、打雪仗
【作業設計】
一、連一連。
pū tǎn jiǎng chú yín zhàng
毯講仗櫥鋪銀
二、看拼音寫詞語。
jīng shēn qí xiāng
北體神互
已辦尤故
奇手下水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熱愛祖國”專題之第四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極富兒童情趣的課文。講的是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櫥窗里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親眼見看到過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興趣。課文蘊含著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愿望。
【設計理念】
以“激發興趣,傾情美讀,訓練表達,升華情感”為主線,訓練學生“以讀為本,由本逐末”,將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將天涯化為咫尺,師生互動,讓兩岸同胞共同期盼祖國統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省、店、景、講、毯、銀、堆、仗”等10個生字,會寫“講”等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問話的語氣。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北國雪景的美麗,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自讀自學為主,尊重他們的主體意識,自主識字,讀中釋疑,讀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兩岸人民對雪的熱愛,激發學生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重點難點】
1、在朗讀中了解詞句,感悟玩雪的`趣味。
2、在語境中學會生字詞,了解課文的盼望祖國統一的思想。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準備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拓展文本信息,激發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著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學生識字方法的積累。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識字能力。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劃出生字。收集有關中國臺灣的資料。
2、課件準備:北國雪景風光、雪趣及音樂片段、生字詞、中國地圖等。
【教學過程】:
一、賞雪景,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謎面:
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鵝毛飛滿天,掉在地上處處白,落在水里都不見。
生猜出謎底(雪)
2、師:大家想跟著老師去看雪嗎?(想!)課件展示:北國雪景風光。
學生欣賞雪景,暢談自己冬天玩雪的快樂感受。
3、出示句子:
冬天,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樹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小伙伴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興了!
引導學生讀正確,盡量讀得有感情。
師:在冬天,賞雪、玩雪是一件多美的事情啊!可是,在我國臺灣省卻是很難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也特別想看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看雪》這篇課文。
教師用楷書在田字格中書寫課題──《看雪》,并指導同學看清這兩個字在田字格中的整體布局。(楷書在田字格中書寫起示范作用。)
[設計意圖:美麗的北國雪景激發了學生的情趣,在聽說中國臺灣的孩子們只能看到“櫥窗里的雪”而不能像大家一樣身臨其境地體驗看雪的快樂時,情感上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而這樣的落差,正是課文“情”線產生的“源”,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文,自學生字。
1、指導學生自讀課文,劃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課件出示“我會讀”,檢查自瀆情況:
臺灣省商店櫥窗指了指接著;
講故事鋪著雪毯銀裝打雪仗;
學生自由讀、齊讀、指名讀。
3、師:你們瞧!生字寶寶從詞語中走出來了,你們還認識它們嗎?
課件出示:省、店、櫥、指、接、講、鋪、毯、銀、仗多種方法,鞏固識字。
(1)開火車、當小老師領讀生字。
(2)哪些字你早就認識了,是怎么認識的?
(3)你們還有哪些有好辦法記住它們?指導學生開動腦筋,自己發現認記生字的方法。如:
謎語認記:
毯:一堆毛,兩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儉節約少花錢。
店:站而不立,慶而不大,街邊一間房,買賣東西忙。
借助偏旁認記:“指、接”都是提手旁,字義和人的手有關;“銀”是金屬,所以是金字旁。
形近字:講——進、鋪——輔等。
[設計意圖:鞏固識字是教學的難點。以上環節,采用多種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識字,并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不斷地復現所學的詞語,讓學生快快樂樂地認識生字,為閱讀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再讀文,感受真情。
1、展示朗讀,體驗真摯情。
指導學生分節朗讀課文,并說說自己的感受。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中國臺灣的孩子們對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2、品讀雪景,體驗文字美:
(1)出示描寫老師看到的雪景的句子:冬天,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樹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小伙伴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興了!
(2)引導學生朗讀。說說看,你看到了怎樣的雪景?
——雪花、雪毯、銀裝,到處一片潔白,美嗎?誰來讀得很美。
——不僅是雪花美,也不僅是雪毯美,更不是樹上的銀裝美,還有作者的描寫:你看——試著再讀一讀。
——飄著雪花,那是“雪花飄飄”;鋪著雪毯,那是“白雪皚皚”;披著銀裝,那是“玉樹瓊枝”“粉妝玉砌”;一片潔白,那是“潔白無暇”。多么美啊!誰再來美美地讀讀。
(3)第二句寫的是雪中的活動,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們想象一下,孩子們還會在雪地上干什么?(自由發言:滑雪、吃雪、玩雪球、拍雪景、坐雪橇?)
(4)一邊欣賞雪景圖片,一邊齊讀第9段。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美好的雪景,體會北方孩子玩雪的樂趣吧!
3、出示地圖,了解看雪難。
師:這么美的雪景,這么快樂的感受,可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卻無法體驗到,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分別找到北京和中國臺灣在地圖上的位置,請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談談中國臺灣小朋友很難看到雪的原因。)
師:在我國臺灣省是很難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們只能看看商店櫥窗里的雪,那美麗的雪景并不是真的,而是“用潔白的棉花”做的。難怪那里的小朋友們會這么渴望看到雪景,所以,他們問了自己的老師。課件出示:
“您看見過真的雪嗎?”(試探語氣)
“你是在哪兒見過的?”(驚喜、羨慕)
“北京離這兒很遠吧”。(盼望)
“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去中國臺灣看看真的雪呢?”(急迫)
4、角色體驗,感受思鄉情。
師:咱們分角色讀一讀,看看誰能讀出孩子們當時發問的心情?
中國臺灣的那位老師也一定渴望著回到自己的故鄉和家人團聚,帶著自己的學生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所以他才會望望大家,深情地說:(齊聲朗讀)“那里的小朋友正盼著你們去和他們一起玩呢!”
設計意圖: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老師微笑著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贊許。
二是“爭著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
五、誦讀兒歌,表達感情。
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臺灣就能回到祖國媽媽的懷抱,那時候小朋友們就能和來自中國臺灣的孩子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了。課件出示兒歌《歡迎中國臺灣小朋友》集體誦讀。
一只船,揚白帆;
漂呀漂呀到中國臺灣;
接來中國臺灣小朋友;
到我學校玩一玩;
伸出雙手緊緊握。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和詞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規范書寫。
2.認識“櫥、盼”這2個生字。
3.觀察畫面,看清圖意,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4.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和詞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規范書寫。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教學難點:
1.指導學生學會難字:灣商堆仗銀
2.觀察畫面,看清圖意,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臺灣省嗎?你們對這個地方有哪些了解?(結合課前找的資料請你給大家介紹介紹,如:圖片、媒體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關書籍等)
2.教師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指一指臺灣省的位置。
3.揭示學習內容:今天老師就要和大家學習新課,板書課題《看雪》,全班齊讀。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生字,畫新詞。借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之間開展相互間的.學習:
1)打開課后的生字表,分別讀一讀,如果讀得不正確,進行糾正,還可以借助工具書查一查,讀準字音。
2)兩個人讀一讀畫的新詞,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詞意,利用工具書查一查,看看解釋。
3)學習完畢,同桌相互評議學習情況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3)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商:先寫點、橫、點、撇,再寫同字框,最后寫里面的兩部分,里面是“八字頭和口”不是“古”字,要寫緊湊。
灣:左右結構,部首是三點水旁,右邊是“彎”,這是一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
堆:左右結構,運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記憶:熟字“難”去掉又字旁換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邊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結構,左邊是單人旁,右邊是個“丈”,筆順是:橫、撇、捺。
潔: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是三點水旁,右邊是兩個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動手書空寫一寫。(教師讓學生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提醒其他同學注意)
4)理解詞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利用工具書查一查)
三、讀課文,看插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要做到正確和流利。
2.同桌之間進行互查。
3.與小組成員一起看插圖,說說畫面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而后練習讀書。
4.教師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指名讀書,大家進行評價。
讀完課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請你談一談。
(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櫥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沒有親眼看到過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練習:
1.指導學生進行書寫:
1)讓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寫。
2)教師讓學生進行板演,進行評價。
2.讀一讀生字能進行一字組多詞的練習
店:商店、店長、店鋪、店規、飯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小學 王慧琴】
〖語文課堂探究性學習中教師不作為現象掃描〗
一位老師在上《看雪》一文,她的教學環節為:
1、聽課文錄音,劃出文中的生字,讀一讀;
2、進行生字教學;
3、小組研究,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中國臺灣小朋友非常盼望看雪、非常盼望到北京來看雪,把這些句子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4、指名小朋友有感情地來讀相關的句子,并說說自己的感悟。
老師指名一位學生站起來讀,然后問小朋友:“他讀的語氣怎么樣?有沒有感情?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得更好?”評價之后,第二個學生、第三個學生站起來讀,還是沒有讀出感情。老師沒辦法,只好自己來范讀,然后讓學生照著老師的樣子來讀。
引導學生讀思結合,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是我國語文教學的精華,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閱讀教學的一大基本理念。《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是,在語文課堂上,有些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有關背景、情境不作適當的鋪墊(如讓學生在地圖上找找北京和中國臺灣的位置,簡單介紹一下當今的臺海局勢,欣賞一下北國雪景風光音樂片),在學生不得要領時不作畫龍點睛的引導,一味地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讀,學生缺少內容的理解和感情的體會,只好照著別人的樣子,讀得有形無神,使語文學習顯得異常膚淺。在探究性學習之前,教師作些適當的鋪墊引導,能為學生的思維添上翅膀,能為學生的研究掃除障礙,能為學生的獨特感悟打下基礎,這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借助教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看雪》教學談
四川省眉山市車輛廠小學 徐桂芳
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不但會使學生想問題思路更開闊,解決問題辦法更多,還能增強學生戰勝自我的信心。然而教材是我們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最好憑借。
下面就是我利用《看雪》一文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做法。
《看雪》一文講的是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當講到雪景一段時,我便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講:“寒風呼呼地刮著,吹到臉上就像冰打一樣。風停了,鵝毛般的雪紛紛揚揚地飄下來,天地間滿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開窗戶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樹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樹上生滿了毛茸茸的白發;松樹穿了件花褂褂;杉樹尖尖像燈塔。我打開門沖進雪地里,腳底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和小伙伴們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紅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們打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歡聲笑語把樹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講完,學生睜眼。我問:“你剛才看到了什么?”學生的想象像開了閘的水,傾瀉而來:“我看見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鋪了一床潔白的地毯。”“我家門前的小樹被雪壓彎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勁搖,雪花落在了我的頭上、衣服上,有的落進了我的脖子里,冰涼冰涼的。可樹伸直了腰。我看著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頂,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可一點兒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樣。”“我從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飛一樣。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來一團雪,我一閃,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臉上。我倆笑彎了腰。”“我們三個堆了一個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蘿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頂尖尖的帽子,還有兩串糖葫蘆插在肩上,它正在叫賣呢。我們圍著它唱啊、跳啊,開心極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再聽那嘎吱嘎吱的響聲,就像在奏樂一樣。”“哎呀!我開著小汽車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來我還給學生講了“瑞雪兆豐年”的知識。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馬,循規蹈矩的人,緊緊束縛住它。結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蕩的人,任其胡亂馳騁。精力浪費不少,可最終一事無成。聰明的人馴服它,讓它按意志奔馳,從而使自己充滿創造精神。
我們當教師的應該幫助學生馴服想象力這匹烈馬。
一秒鐘與精彩──《看雪》教學談
浙江省富陽市富春第五小學 金 虹
課堂演繹正接近尾聲,今天上的是《看雪》一文,講的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很難看到雪,他們很想到北京去看一看真的雪,課文通過中國臺灣小朋友和他們的北京老師的對話,向我們傳遞著大陸與中國臺灣是一家的信息。雖然美讀也讀了,積累也做了,課文也理通理透了,但當我激動萬分地講著:中國臺灣和我們中國大陸雖然現在是分開的,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中國臺灣的人們是和我們在一起的,中國臺灣是我們中國的寶島,是我們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孩子們的反映竟然是這樣的平淡,甚至是無動于衷。我茫然。
茫然歸茫然,課還是要上下去的,于是我點出了為了增加孩子們對中國臺灣的了解,喜歡中國臺灣而安排的中國臺灣風光圖欣賞這一環節。
第一張──“中國臺灣神廟”,“哇……”孩子們發出了輕輕地贊嘆聲,或許是覺得蠻新奇的吧;第二張──“中國臺灣日月潭”“哇……”孩子們又發出了輕輕地贊嘆聲,這次或許是因為湖水的美吧;第三張……當點擊出“阿里山神木”時,在雜亂的贊嘆聲中,竟有人說:“老師,我知道的。”尋聲望去,一只小手高高地舉著。要讓他回答嗎?我的教案里沒有這一環節呀,倒是下面還有不少生字要抄寫呢!
“你……”。我剛想說你下課再講給我們聽,但目光一接觸到他那渴望的眼神、高舉的小手,我真的不忍心,“請你給我們說說看。”在遲疑了一秒鐘后,我說道。
那小男孩高興地站了起來,為我們述說了一個神奇而感人的故事。
從前,在福建和中國臺灣之間有一座山,山上住著母女倆。有一次,一個妖怪闖進村子里橫行霸道。女兒決定去把妖怪除掉。最后女兒射出兩箭把妖怪射死了。突然這座大山一分為二,妖怪也從懸崖上掉下去了。母親站在一邊的武夷山上盼望女兒回來。最后母親變成了一塊石頭,女兒站在阿里山上也盼望著母親回來,天長日久她變成了一棵阿里山神木。
聽完故事,孩子們的眼睛亮亮的,是被故事的神奇吸引了吧,是被故事的感人震撼了吧!看得出孩子們對神木母子的分離非常傷感,我也知道孩子們對中國臺灣的了解和感受上升了一個層面。我也被神木背后的故事感動了,“謝謝你為我們帶來了這個生動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為他鼓起掌來。教室里掌聲如潮……
沒有想到一秒鐘的抉擇,竟給課堂帶來如此的精彩!我慶幸自己在一秒鐘內做出了這個正確的選擇。其實課堂上“不合時宜”高舉的手有很多,別看他似乎與你正常的教學流程“逆流而行,其實背后隱藏的價值是無法預測的。多做幾個這樣的一秒鐘,相信我們的課堂會更精彩。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文學家梁衡說過,有兩篇小品文就像兩幅精美的畫卷掛在中國文學歷史的長廊里,一篇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見《湖心亭看雪》在中國文學世界中的地位學習這樣的小品文,重在看作者所描繪的奇景所寄寓的奇情王國維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在講解過程中,作為一篇文言文文言知識固然重要,但引導學生走進作者所描繪的美景之中,從而一窺作者的精神世界更為重要故,設計本文授課,我的目標中心定位為“讀”讀準音節,也就是落實基礎;讀懂文意,也就是掌握文言知識;讀出情感,即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自然這也就成為本文的授課重點
教學設計
一、 導入:
PPT1展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哪一個同學能夠說一說這首詩的內容?(生1、評價)
通過這首詩,可以看出夏天的西湖確實是美輪美奐
PPT1展示“西湖之勝,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但明代汪珂玉說:“西湖之勝,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來西湖之勝還是雪后之境啊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湖心亭看雪》,一起領略雪后西湖的魅力
二、 整體感知:(落實目標1、2)
請同學們拿出導學案,認真聽老師誦讀課文,完成其中的第一題
PPT2展示畫面及播放配樂
師范讀課文(誦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準字音集中學生注意力;讀出情感為下面講解做鋪墊)
第一題:學有所得
挐( ) 毳( ) 淞( ) 沆( ) 碭( )
堤( ) 氈( ) 強( ) 喃( )
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學生展示完成情況并評價
一分鐘準備后,生范讀(生2)評價后齊讀
通過剛才的閱讀,不難發現這篇文章很是短小只一百六十來字,所以今天我們的學習目標也很簡單
PPT3展示教學目標
1、 讀準音節
2、 讀懂文意
3、 讀出情感
讀準音節,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于一篇文言文,讀懂文意的前提就是掌握好文中的文言詞匯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完成導學案上的第二小題
俱絕: 是日: 挐: 毳衣: 霧凇沆碭:
一白: 焉得: 此人: 強: 客此: 舟子:
根據所做第二小題,小組合作理通文意,看文中還有那里弄不明白?(生4)
若有就讓學生提問解答
若無就進入下一環節
三、 深入研討:(落實目標3)
(一)景(抓重點)
PPT4展示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先)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先)
這兩個句子你能夠翻譯出來嗎?(生5)
明確:冰花一片彌漫,天空與云層與遠山與湖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長提(淡淡的)一道痕跡,湖心亭一點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以及船中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同學們,誰能告訴我這句話在表達方式上屬于什么?
描寫(齊說)
什么描寫?
環境描寫
再具體的說是什么時候什么地點什么樣的環境描寫?
晚上西湖雪后的'環境(生6、答案不確定師引導)
我們知道文言文一般都惜字如金,非常簡潔,很少有用連詞和量詞的例如:清榮峻茂《三峽》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口技》
那么我們這兩句話能不能改為
霧凇沆碭,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后)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湖心亭一,與余舟一,舟中人兩三而已(后)
不能,就第一句而言,在讀的時候你看老師的手勢能不能說說出不去掉的原因
師肢體語言展示(無“與”只是,手勢是不連貫的有“與”之時,手勢連貫,表達出茫茫然何其大之感)
學生發言(生7)
明確:這四個“與”并不多余,他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合到了一塊,去掉就好像有界限似的四個“與”的存在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把所看到的景無限的擴大了
我們在來看這幾個 量詞痕一般指很小的一道,點更是小到極致,在說芥,是芥菜的種子,非常小粒也就是米粒了這幾個量詞不但有量詞的作用還起到比喻的作用,堤、亭、舟、人,以此類推一個比一個小,到人的時候仿佛已然可有可無了
PPT5展示
王國維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由此可見,作者極言景物之大,極言自己之小,顯然是要達到無我之境,融自己與境中人、舟、堤、湖、天、地,共同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也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天人合一現在你能夠描繪出作者所看到的這幅畫面嗎?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行文優美,圖文并茂,適合兒童閱讀和學習的課文,作者用簡潔流暢的筆觸把我們帶進了祖國寶島臺灣,講述了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見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的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聽到了那濃濃的鄉音,看到了那深深的鄉愁,"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去看看那真的雪呢 那里的小朋友正等你們和他們一起玩呢!"兩句話,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強烈的表達了海峽兩岸同胞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
學情分析:
學生對海峽兩岸骨肉分離的原因知之甚少,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學生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難度較大.教學時,要采用探究式閱讀方式,引導學生在探究和朗讀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省,店"等10個生字,會寫"講,打"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學生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寫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蘊含的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愿望是難點.
課前準備:
1.生字,詞卡片.
2.學生收集的有關中國臺灣的資料.
3.中國地圖,雪景圖和雪景動畫.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切入舉偶.
1.談話.
同學們,識字3中有關中國臺灣島的三字經你們還記得嗎 會背的同學大聲背出來好嗎 是啊,中國臺灣和大陸本來是一家,可是,由于種種原因,致使海峽兩岸骨肉分離,但是兩岸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盼望親人早日團聚.今天,我們就來聽聽中國臺灣小朋友的心聲吧!板書課題.
2.展示交流.
課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有關中國臺灣的資料,拿出來和同學們進行交流,看看自己對中國臺灣的了解有多少 (學生匯報交流,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文字材料.)
(通過課前收集資料,一方面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拉近了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增強主體感受,為學生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礎.)
二,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讀一讀,把生字和讀不懂的詞,句劃一劃.
(引導學生邊讀邊畫邊想,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教師范讀,讓學生養成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的習慣.
3,學生匯報,我學會了什么字,知道它的音是什么樣的.
4,齊讀課文,讀通讀順.
三,識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學生齊讀.
2.出示生詞卡,學生開火車讀,也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領讀.(課后"我會讀")
臺灣省,商店,櫥窗,指了指,接著,講故事,鋪著,雪毯,銀裝,打雪仗.
3.出示生字卡,學生讀字音,可讓學生互相提醒,那些字的讀音不要讀錯.
"省,櫥,指,仗"等字都是翹舌音;"鋪"是多音字,在本課中讀"pu".
4.交流識字方法.
這些字你在哪里見過,用什么好辦法記住他們.如:形近字比較:講——進,鋪——輔等;做動作:指,接,講,鋪等.
(讓學生用已經掌握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并有意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拓寬識字的途徑,充分體現了生活處處皆語文的教學理念.)
5.設計游戲鞏固識字.如:開火車讀,摘桃子,小貓釣魚等,讓學生感受識字的樂趣.
四, 對話平臺.
(一)看雪景,讀課文
播放雪景動畫.
自由暢談:欣賞了北國冬日雪景,你想說些什么
出示地圖,了解北京和中國臺灣的地理位置.可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找一找.
啟發想象.中國臺灣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假設你就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帶著對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讀課文.
〔利用地圖和多媒體課件,聯系學生已有的經驗世界,讓學生觀看北國冬日的雪景,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更深地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二)朗讀.
1.進入角色讀好老師和小朋友之間的對話.
默讀:把老師和小朋友說的話畫出來.
扮演角色讀:一生扮演老師,一生扮演中國臺灣小朋友,讀后師生評議,重點讀好幾個問句.
2.借助圖畫,讀美下雪時的景象.
看圖找句子:畫出描寫美麗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歡的詞,句多讀幾遍.
談感受:回憶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說說當時的心情.
讀句子:可以加動作表演讀,在讀中理解"飄著,鋪著,披著,堆,打"等動詞的意思.
積累詞句:把你喜歡的好詞佳句抄寫在積累筆記上.
3.讀最后兩個自然段,讀好孩子們"爭著問"和老師"深情說"的句子.
(千法萬法,"讀"是上好語文課的根本大法.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手段,也有助于增強預感,發展語感.教學中利用多種手法,把學生帶入語文情景,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好課文.)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那么多生字朋友,同學們還做了精美的字卡,詞卡,如果現在他們又出現在你面前,你還認識他們嗎
(一,二年級的識字教學本著"多認少寫"的原則,安排教學內容."多認"其目的是讓學生提早閱讀,教學特別提倡"多認記牢,少寫寫好","記牢"的最好辦法就是讓生字和學生反復見面,復現的次數多了,學生自然就認識了,提高了識字的鞏固率.)
二,討論.
你覺得兩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實現嗎 說說你的理由.
三,感情朗讀
教師和學生一起,自由選擇角色,朗讀全文.
四,寫字.
1.從8個要寫的字中找到帶有提手旁的字"打,指,接",用字組詞,說說偏旁與字意的關系.
2.回憶以前學過的帶有提手旁的字的寫法,區分提手旁,反犬旁與"才"的寫法,學生自主寫字.
3.展示學生寫字成果,師生評議,相機進行指導."指"字右上是" 匕 ",不要寫成"七";"接"字右下的"女"字橫畫要長些.
4.教師根據學生的共性問題范寫指導.
5.學生臨寫.如果有時間可以在課上做生字,詞卡片.
四,練習.
1.課后練習"我會連".
2.畫一幅介紹祖國大陸的畫,再配上一首小詩,送給中國臺灣小朋友.還可以給中國臺灣小朋寫一封簡短的邀請信,邀請他們到自己的學校來做客.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學習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看過雪嗎?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個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師板書課題,學生跟著書空。
2、小朋友們看了課題有沒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隨老師談談嗎?
二、自讀課文,小組互助學習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組內自查:注意讀準翹舌音“省、櫥、指、仗”和前鼻音“毯、銀”。
三、認記生字
指導學生開動腦筋,自己發現認記生字的方法。如:
1、謎語認記。
毯:一堆毛,兩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儉節約少花錢。
店:站而不立,慶而不大,街邊一間房,買賣東西忙。
2、借助偏旁認記。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義和人的手有關;“銀”是金屬,所以是金字旁。
四、鞏固練習
1、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讀。
2、猜字游戲:一人被蒙住眼睛,讓一個人指某個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讓被蒙眼的同學一個一個地指著生字向大家發問。如,問:“是不是櫥窗的‘櫥’?”答:“不是櫥窗的‘櫥’!”直到猜對了,全班一起回答:“對對對!就是這個字。”
3、“摘蘋果”游戲:在黑板上畫棵蘋果樹,把做成蘋果形狀的生字卡貼在“樹”上,讓學生上臺讀字音,讀對的就可以把“蘋果”摘下來。摘對五個以上可獎勵一張蘋果貼畫。
五、擴展活動
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中國臺灣的資料,包括中國臺灣和祖國大陸的關系,中國臺灣的風景名勝,中國臺灣回歸問題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北京和中國臺灣的位置。再互相交流中國臺灣的資料,以你問我答的方式,學生把還不懂的問題或自已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由其他同學根據自已自已掌握的內容來回答。今天繼續學習看雪那一課。讀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
2、學生回憶下雪的情景,并說說自已回憶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讀。
1、假設自已就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帶著對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讀課文,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2、復習“識字3”中的“中國臺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把以前對中國臺灣的了解運用到本課的學習中。
3、自讀課文,提出問題。
4、小組交流解決各自所提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注意結合朗讀課文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5、各組挑選自己認為最有意思或最有價值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各組從其他組提的問題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交流、討論。
6、選擇同學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引導大家讀書、思考、表達。教師也可提出重點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如,課文最后一句話,老師為什么要“深情”地說?老師心里在想什么?
7、通過教師范讀、分角色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
8、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可配抒情音樂讓學生美讀。
(三)實踐活動
給中國臺灣小朋友寫一封簡短的邀請信,邀請他們到自己的學校來做客。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標 :
1、認識10個生字,練寫帶提手旁的三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激發學生盼望祖國回歸的愿望。
3、學習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知道詞語搭配的妙處。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重點詞句,體會孩子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2、教學難點 :從課文最后一句話中激發學生盼望中國臺灣回歸,祖國統一的愿望。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設計:
(一)猜謎激趣,導入 新課
1、猜謎語“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鵝毛飛滿天,掉在地上處處白,落在水里都不見。”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標出自然段。
2、師提問: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們希望到哪里看雪?(板書:中國臺灣、北京)
3、認讀生字
(1)自由練讀生字。
(2)開火車讀生字。
(3)生字排序,學生觀察找排序規律。
(4)去拼音讀生字。
4、認讀詞語
(1)看詞語,心里默讀。
(2)齊讀詞語。
(三)感悟課文,指導朗讀
1、學習一、二自然段。
(1)齊讀一、二自然段。
(2)師提問:假如你是中國臺灣小朋友,看到這種人工做的雪景,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2、學習三-八自然段。
(1)同桌合作朗讀三-八自然段。
(2)指名朗讀。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們問的句子。
A、您看到過真的雪嗎?(讀出好奇的語氣)
B、您是在哪兒見過的呢?(讀出驚奇的語氣)
C、北京離這兒很遠吧?(讀出打探的語氣)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老師回答的句子
A、老師微笑著點點頭。
B、小時候,在我的故鄉。(學生在地圖上指出北京和中國臺灣的位置)
C、不算太遠。
3、學習九自然段
(1)自由輕聲朗讀九自然段。
(2)課件出示雪景圖,學生在課文中找句子配圖。
(3)完成課后連線題。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話。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句話。
(6)齊讀全段。
4、學習十、十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十、十一自然段。
(2)學生填空:的小朋友正盼著去和他們一起玩兒呢!
(3)學生把自己當作北京的小朋友,為中國臺灣小朋友介紹北京的名勝景點。
(4)欣賞中國臺灣的名勝景點介紹
(四)朗讀全文,指導寫字
1、全文朗讀。
2、指導寫“打”“指”“接”三個生字。
(1)觀察三個字的共同點。
(2)老師范寫,學生書空。
(3)學生練寫。
〔板書設計 〕
12 看雪
中國臺灣 北京
盼著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中國臺灣孩子想看真的雪。
2.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感情。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使學生知道臺灣省是中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感情。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復習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了課文講的是誰看雪啊?我們還學習了《看雪》的生字新詞,和這些詞語已經成為了朋友,這些朋友今天來到了這里,我們還能認識它們嗎?讀詞語。這節課咱們繼續學習課文。板書課題。
一、朗讀第1自然段,了解中國臺灣的地理位置和難以看見雪的原因。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出示地圖,找到臺灣省 3、師:為什么中國臺灣難以看見雪呢?
二、朗讀1—2自然段,通過看圖,體會孩子喜歡看雪。
1.師:自由讀讀1—2自然段,想想:中國臺灣小朋友喜歡看雪嗎?
2.從哪句話知道的?(師:即使棉花做的雪,孩子們也愛看。)
3.出示圖片,想一想:中國臺灣小朋友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4.帶著你的體會再來讀讀這段話。單個讀,齊讀。
三、朗讀課文3~11自然段,體會孩子想看真的雪。
1.通過看圖片我們知道了,中國臺灣小朋友是喜歡雪的。請小朋友再輕聲讀讀課文3—11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也可以找到中國臺灣小朋友喜歡看雪的句子。找到后畫出來,多讀幾遍。
2.師:孩子們讀得真認真,誰找了第一句?反饋出示:孩子們問老師:“您看見過真的雪嗎?”
a.你怎么體會的?(孩子問別人看見過真的雪嗎,其實表示孩子自己想看真的雪)
b.誰帶著這感覺來讀讀。
c.分角色:師讀旁白,生齊讀問句。
3.還有嗎?出示:“您是在哪兒見過的?”孩子們驚奇地問。
a.你從哪里體會到孩子們喜歡雪的?(問句說明孩子們想去那里看雪。驚奇也能看出。)
b.生反復品讀,
c.分角色:師生合作讀。
4.出示:“北京離這兒很遠吧?”孩子們問。
a.為什么這句也是呢?(說明孩子們想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b.你想一想,孩子們希望老師怎么回答啊?(不算太遠)
c.是的,老師就是這么答的。可是到底遠不遠?(看看中國地圖,其實很遠啊)
d.那老師為什么說不算太遠呢?(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其實還有別的原因,等下孩子們通過讀書你就知道了。
e.師:接著她就給孩子們講起童年玩雪的情景。師朗誦,播放配音。
f.師:想親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嗎?讀讀課文第九段吧。把你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配樂)
(交流)師: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喜歡這句?帶著這種感覺讀讀這句。生反復體會讀。
g.師:什么是雪毯、什么是銀裝啊?到多媒體課件上找找。
比較兩句:冬天,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樹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
冬天,天上下著雪花,地上有厚厚的雪,樹上積著雪。到處一片潔白。
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h.師:還有誰喜歡第二句?(生讀) 想象我們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我想那樣我們一定能讀得更好!(男生讀)
i.師:我們想象著下雪的情景和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齊讀這段。(配樂)
j.(課間休息):注意這段話中有些表示動作的詞,我們邊讀邊做動作,好嗎?全體起立,邊讀邊做動作。
5.這么美麗的雪景,中國臺灣的孩子們卻沒有看見過啊。這時他們可忍不住了,出示:孩子們爭著問老師:“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a.中國臺灣孩子這時的心情怎么樣,你體會到了什么?(孩子們很著急,非常去看看下雪。)齊讀句子。
b.想想孩子們爭著問是怎么問的?(七嘴八舌,爭先恐后) 大家再問一次。
c.師:接讀----老師望望大家深情地說…….
6.課文學到這里,我們知道了中國臺灣孩子真的盼著想來北京看看真的雪。
板書:中國臺灣孩子盼著來北京看雪
四、那老師呢?老師想再回北京看看雪嗎?從哪里知道的?再讀3—11自然段找出句子。
1.出示1:老師說:“小時候,在我的故鄉。”從這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老師還在小時候在故鄉見過雪,那么后來她就一直沒有再見過雪)
2.出示2:老師說:“不算太遠。”接著她就給孩子們講起童年玩雪的情景。從這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聯系前面,故鄉那么遠,老師卻說不算太遠。為什么呢?(老師思念自己的故鄉,即使很遙遠的故鄉也覺得很近。)
3.還有相關的幾句句子,學生如果能有自己體會,那么也給予鼓勵。
4.復沓教學。
師:有一年,老師她離開北京去了中國臺灣。來到中國臺灣的第一年冬天,那里溫暖如春,沒有下雪。她想起了自己的故鄉北京正在下雪,她多么想回去看看啊。讀。
師:一年又一年過去了,老師的年齡漸漸大了,她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可是她還是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她給孩子們講起童年玩雪的情景。有感情的再讀。
師:很多年過去了,老師說不定已經成為白發蒼蒼的老人了。可是由于種種原因老師還是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這年冬天,她又想起了家鄉的雪景,她含著淚水給孩子們講起童年玩雪的情景。包含深情地讀。
5.板書:中國臺灣的老師盼著回家鄉
6.師:所以當孩子們爭著問老師:“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老師望望大家,
深情地說:“----------”(學生接讀)問:老師為什么深情地說?學生試讀,齊讀。
板書:北京小朋友盼著中國臺灣小朋友來玩。
五、完成作業,拓展延伸,加深體會。
冬季到北京來看雪
我知道,在中國臺灣,
你們春節和我們一樣要( ),
端午和我們一樣( ),中秋和我們一樣( )。
因為我們都是(黑眼睛),都是( ),都是( )!
可是我也知道,中國臺灣的冬天( )。
來吧,冬季到北京來看雪吧!
我們一起( ),一起( ),一起( )。
來吧,那一灣淺淺的海峽,
阻擋不住回家的腳步;
來吧,中國臺灣的伙伴,我們等著你們!
配樂朗誦詩歌。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練寫帶提手旁的三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激發學生盼望祖國回歸的愿望。
3、學習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知道詞語搭配的妙處。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重點詞句,體會孩子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2、教學難點:
從課文最后一句話中激發學生盼望中國臺灣回歸,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1、猜謎語“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鵝毛飛滿天,掉在地上處處白,落在水里都不見。”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標出自然段。
2、師提問: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們希望到哪里看雪?(板書:中國臺灣、北京)
3、認讀生字:
⑴ 自由練讀生字。
⑵ 開火車讀生字。
⑶ 生字排序,學生觀察找排序規律。
⑷ 去拼音讀生字。
4、認讀詞語:
⑴ 看詞語,心里默讀。
⑵ 齊讀詞語。
三、感悟課文,指導朗讀
1、學習一、二自然段:
⑴ 齊讀一、二自然段。
⑵ 師提問:假如你是中國臺灣小朋友,看到這種人工做的雪景,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2、學習三-八自然段:
⑴ 同桌合作朗讀三-八自然段。
⑵ 指名朗讀。
⑶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們問的句子:
① 您看到過真的雪嗎?(讀出好奇的語氣)
② 您是在哪兒見過的呢?(讀出驚奇的語氣)
③ 北京離這兒很遠吧?(讀出打探的語氣)
⑷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老師回答的句子:
① 老師微笑著點點頭。
② 小時候,在我的故鄉。(學生在地圖上指出北京和中國臺灣的位置)
③ 不算太遠。
3、學習九自然段:
⑴ 自由輕聲朗讀九自然段。
⑵ 課件出示雪景圖,學生在課文中找句子配圖。
⑶ 完成課后連線題。
⑷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話。
⑸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句話。
⑹ 齊讀全段。
4、學習十、十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讀十、十一自然段。
⑵ 學生填空:
( )的小朋友正盼著( )去和他們一起玩兒呢!
⑶ 學生把自己當作北京的小朋友,為中國臺灣小朋友介紹北京的名勝景點。
⑷ 欣賞中國臺灣的名勝景點介紹。
四、朗讀全文,指導寫字
1、全文朗讀。
2、指導寫“打”“指”“接”三個生字:
⑴ 觀察三個字的共同點。
⑵ 老師范寫,學生書空。
⑶ 學生練寫。
【板書設計】
12 看雪
中國臺灣 北京
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