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范文(精選3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范文 篇1
一、教材簡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1、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性優點。
四、教學準備:
ppt詞卡頭飾
五、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六、課堂實錄
(一)復習導入,鞏固舊知
師:小朋友們,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請小朋友大聲把課題齊讀一次。
生:17,小蝌蚪找媽媽
師:讀的真好,那小朋友還記得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
生:(齊)青蛙(師貼青蛙圖)
師:你們覺得它們是一家人嗎?為什么長相相差這么大呢,難怪小蝌蚪連自己媽媽都不認識,今天我們就跟著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瞧,我們的小蝌蚪太調皮了,把我們的生字寶寶都藏在荷葉下,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生:(躍躍欲試)行!
(師操作,生根據出現的生字讀詞語)
(學生活動:1、抽查2、齊讀)
【評析:用掛圖展示蝌蚪與青蛙的不同,更夠更好的激發學生一探究竟,走進課文語言的欲望】
(二)視頻展示,形象感知
師:讀的真好,那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見了誰?
生:想!(一探究竟的愿望再一次并激起)
生:那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則視頻!邊欣賞邊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遇見了誰?
(評析:通過看視頻,學生不僅形象的感知了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也直觀的了解到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學生想走近文本的欲望再一次被引發。)
(三)走進文本,有所側重
1、啟(第一自然段):想象畫面,步入佳境
師:小朋友看得真投入,小蝌蚪找媽媽時遇見了誰?
生:鯉魚,烏龜。
師:真棒!那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她們都說了什么?
生:想!(走近文本的欲望被激發)
師:那小朋友趕緊打開課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吧!在讀的過程中請小朋友標出自然段!
師:瞧,我們的小蝌蚪都被你們的讀書聲吸引過來了(出示小蝌蚪的圖片)。誰能說說你見過的小蝌蚪的長什么樣?
生1:蝌蚪有大大的腦袋和長長的尾巴。
生2:我覺得蝌蚪很像一個逗號。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師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蝌蚪圖)睜開眼睛,說說你見到了一群怎樣的小蝌蚪?
師:他們在干嘛?
生:游泳
師:怎樣的游泳啊?
生:快活的,甩著尾巴。
師:你能做一下動作嗎?生做動作。
師: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讀呢?
生:讀出高興勁兒
生:讀出快樂的心情
(生模仿老師有感情讀)
師:讀的真好,小朋友你們看小蝌蚪在水里游的多自在啊,我們課文中有一個詞,你們能找到嗎?
生:快活
師:找的真對,那你們能用“快活”說一句話嗎?(培養學生由詞到句的能力)
生1:今天,我很快活!生2:小魚在水里游的真快活!
2、承(第二三自然段):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師:說的真好!小蝌蚪快活的游哇游,踏上了他尋找媽媽的旅途,在路上他先遇見了誰呢?
生:鯉魚阿姨(師出示鯉魚的圖片并指導學生進行畫面觀察)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那它們跟鯉魚阿姨說了什么呢?
(生回答,師出示它們的對話,生分組分角色來朗讀)
師:讀的很好,請小朋友認真的觀察一下課文的插圖,小蝌蚪是怎樣游向鯉魚阿姨的?
迎上去(結合圖畫理解“迎”(面對面)(生讀)
師:那小朋友你們想一想為什么我們的小蝌蚪是“迎上去”不是“沖上去”?
生:小蝌蚪有禮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也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師:那么鯉魚阿姨是怎么答的呢?(生讀鯉魚媽媽話)
出示詞卡(四條腿,寬嘴巴)
師:小蝌蚪終于從鯉魚阿姨那里知道了媽媽的樣子,高興極了,他們連忙小告別了鯉魚阿姨繼續向前游,當他看見烏龜大叔在水中悠閑地漫步時,連忙追了上去。小朋友們,他門為什么要追上去呢?(比較追上去和迎上去。出示圖片)
生:因為烏龜有四條腿
生:因為烏龜是寬嘴巴
師:小朋友回答得都很正確,他們誤以為前方游動的就是自己媽媽,小蝌蚪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于是高聲叫著——
生:媽媽(引導學生讀出激動,高興的心情)
師:可烏龜大叔仍舊慢吞吞地說(“說”聲音變粗)——(生讀)
出示詞卡(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分角色朗讀。
3、撥(第四自然段):宣泄情感,以讀養心。
師:鯉魚阿姨和烏龜大叔指導讓小蝌蚪知道了媽媽的模樣,給了他繼續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接下來他們又遇見了誰呢?請小朋友們跟你的同桌互相讀一讀,并把青蛙媽媽的樣子用橫線標注出來。
①誰能說一說青蛙的樣子?出示詞卡(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對大眼睛)
師:這是小蝌蚪們的媽媽嗎?(出示青蛙圖)
生:是
師:小蝌蚪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媽媽,心情肯定是無比的激動,誰來讀讀小青蛙跟媽媽說的話?
生:媽媽,媽媽。(師引導孩子讀出激動的語氣)
師:此時此刻,媽媽就在眼前,小蝌蚪還可能對媽媽說什么呢?(拓展學生思維,學會愛的表達)
師:(引讀)媽媽低頭看見了自己的孩子,她笑著說——
生:(讀青蛙媽媽語)。
師:你們知道嗎?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自己的身體也發生著變化,趕快讀一讀課文,找一找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找)
師:用筆將這些句子劃下來,在小組里讀一讀,注意一定要按照順序找哦!(生活動,小組交流)
師:誰來把你找到的句子讀一讀?
生3:“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師指圖與學生共同回顧小蝌蚪的變化并在五幅掛圖間板書)
長出后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消失
4、合(最后一段):內外延伸,厚實立體。
①巧妙過渡,走進文末
過渡:執著的小蝌蚪終于找到了媽媽,他們的身體也跟媽媽變得一樣了,小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跟媽媽會到哪里去嗎?(貼圖五)請同學認真的讀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指圖)看,小青蛙跟在媽媽的后面又啟程了,他將和媽媽一起并肩作戰,捉害蟲,保莊稼,去譜寫一個又一個美麗的童話。
(介紹青蛙知識,出示人類捕殺青蛙的圖片,讓孩子樹立保護青蛙的意識!)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把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整理一下。
師、生:小蝌蚪先……再……接著……最后……(師邊說邊用箭頭將貼圖相連,并在箭頭上板書“先”“再”“接著”“最后”)
(同桌相互練說)
師:來,讓我們再一次用自己最美的聲音,反這個故事講給自己聽吧!(自由讀全文)
【評析:在引導學生感悟教材內容時,老師對教材的整合獨具匠心。避開學生早已熟悉的“怎樣找媽媽”的內容,引導學生先與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感知他們的樣子,再感悟“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樣學生始終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找變化點,讓學生在閱讀思考、表演解說過程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達到了鍛煉思維、發展語言的目的。】
七、課外練習,拓展延伸
前段時間,老師發現我們班有很多小朋友在養蠶寶寶,請小朋友們跟爸爸媽媽仔細觀察蠶寶寶的身體變化過程,并用筆記錄下來。
小學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范文 篇2
一、說教材:
《小蝌蚪找媽媽》是小學語文課本第四冊的一篇童話故事,它通過小蝌蚪找媽媽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的說明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課文內容比較簡短,先寫了小蝌蚪的樣子,然后通過鯉魚媽媽、烏龜的介紹等一步一步的寫出了青蛙的特點及其與小蝌蚪的區別。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語言淺顯易懂。教學這篇課文應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我確定了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和重點難點。
1、教學要求:
(1)觀察插圖,圖文對照,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知道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在分角色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提高朗讀能力。
2、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懂得本課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安排材料的。
二、說教法學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認知的特點是直觀性,針對課文內容,根據直觀性原則,我采用演示法教學,邊講讀課文邊在黑板上畫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以及鯉魚、烏龜、青蛙的圖畫,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同時訓練學生讀的能力和寫的能力。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印象,從而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經驗,為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
在本課教學中,要使學生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懂得本課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安排材料的。為了解決這個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講讀法,充分發揮不同形式讀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理解課文內容,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理清作者思路,突破重點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演示法教學,把小蝌蚪變化的句子用幻燈機展示出來,集中學生注意力,加深學生印象,起到鞏固的目的。
三、說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我抓住低年級小朋友好奇的特點,先創設一個場景:給大家帶來幾位朋友——小蝌蚪,可是它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大家一起幫它找媽媽,從而引出課題。這樣,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講讀課文:首先,教師范讀課文,同時讓大家思考: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什么?讓學生初步感受課文內容,為后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準備。
課文第一段具體描寫了小蝌蚪的樣子。教學時,我讓學生抓住小蝌蚪的特點認真去讀,加深印象。
第二段第五段是小蝌蚪找媽媽的經過,通過鯉魚、烏龜的回答,了解青蛙是什么樣子,以及蝌蚪和青蛙的區別。在教學時,我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去朗讀課文,體會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心情。小蝌蚪找媽媽時遇到鯉魚、烏龜、青蛙時用的三個詞語不同,都含有“游”,但表示蝌蚪游的方向和位置不一樣,讓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如何準確使用詞語。隨著事情的發展,小蝌蚪也在不斷的變化,它了解的媽媽的特點也越來越多,最后終于找到了媽媽,而它自己這時候也已經變成了青蛙。一邊讓學生朗讀課文一邊畫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以及鯉魚、烏龜、青蛙的樣子,學生在朗讀和觀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和青蛙的特點,懂得了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通過學生的讀和表演,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3、總結全文:
通過本課的回顧,達到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
4、提出問題
通過學習本課你知道了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從書本知識轉化到社會知識,讓學生保護青蛙、愛護益蟲,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小學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范文 篇3
教學內容:
這篇課文不但語言優美,而且畫面生動,教師引導學生首先掌握本課生字;然后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動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并學會運用;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弄清蝌蚪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從小保護有益動物。
教學目標:
一、基礎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學習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通過學生課文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學習興趣。
二、發展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從小就要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2、體驗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3、樹立環保意識,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的動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了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3、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教師指導學生區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
教學準備:
蝌蚪、青蛙頭飾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課
1、猜謎語:身子像個小逗點,搖著一根小尾巴,長大吃蟲叫“呱呱”。(蝌蚪)(教師出示幻燈片1—2張)
2、談話引入
小蝌蚪的媽媽是誰?為什么它要去找媽媽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小蝌蚪去找它的媽媽吧!
3、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同學們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媽媽嗎?怎么找的?找到了沒有?請你們帶著這些問題自由讀課文。
溫馨提示:
(1)自讀課文,發現不認識的生字圈起來。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8個生字。
2.指導學生識記重點字和難點字(教師在巡視時發現各組同學普遍識記有困難的字)
3.教師課件出現本課要認的“灰、迎、阿、姨、追、頂、披、鼓”8個生字,檢查識字效果。(教師出示幻燈片第3張)
三、精讀領悟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1)看課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的?他們游的怎么樣?(教師出示幻燈片第4張)
(2)朗讀第一自然段。(指導讀出“快活”的語氣)(教師出示幻燈片第5張)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們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它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它們找啊找,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就是一只可愛的大青蛙。
教師出示閱讀提示:
(1)小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的?
(2)最后小蝌蚪在哪兒找到媽媽?它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兒的?(教師出示幻燈片第6張)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1)看課件,提問:青蛙媽媽是什么樣的?(教師出示幻燈片第7—8張)
(2)引導學生歸納青蛙的外形特點。
師:假如你現在是青蛙媽媽,你想來介紹一下自己嗎?(生帶頭飾上臺匯報)
3、了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①教師提問: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請你們自由地小聲朗讀課文2~5自然段。讀完后,找出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用“~~~~”勾劃出來,并標上序號。
②小組交流
③集體匯報,教師把學生學習的情況用相機拍出來展示討論情況。
④演一演:請生扮演小蝌蚪,講講自己是怎么樣長大的(帶頭飾上臺匯報)
4、學習課文2~5段(教師出示幻燈片第9—12張)
過渡:小蝌蚪歷盡艱辛找到了媽媽,其中多虧了誰的幫助?(鯉魚和烏龜)
①學習第2段
(1)引讀: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見……這時,他們會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問……
(2)為什么要“迎上去”?看課件(教師出示幻燈片第9張)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3)指導朗讀,讀出小蝌蚪主動熱情、有禮貌的語氣。(同桌互問互答,師生讀等)
(4)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那打聽到自己的媽媽長得有什么特點?
過渡:于是,小蝌蚪告別了鯉魚媽媽和小鯉魚,繼續尋找自己的媽媽。
②學習第3段
引讀:它們游哇游,看見了一只……連忙……叫……
(1)為什么小蝌蚪會把烏龜誤認成他們的媽媽?表現出怎樣的心情?(急切)
(2)你從哪些詞看出很急切?(連忙、追上去)
(3)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說。
(4)看課件(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0張)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急切的語氣。(分組輪讀,師生接讀等)
這一次,小蝌蚪可認錯了。不過他們不灰心,因為他們又從烏龜那知道了媽媽樣子的更多特點,除了“四條腿,寬嘴巴”,還有……
過渡:于是,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找媽媽,他們相信這一次一定能找著自己的媽媽。
③學習第4段(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1—12張)
(1)引讀: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
嘿,這一次可要仔細看看,是不是像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那樣,可別再認錯了。他們仔細一看,那只大青蛙披著……
(2)教師引讀課件12中的句子一定是自己的媽媽,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過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3)這時,小蝌蚪的心情怎樣?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4)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過去”呢?生自由說。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3—14張)
教師小結:
(1)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讓我們帶著贊賞的語氣再去讀一讀吧。
(2)作者用詞準確,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向他學習,這樣才能把句子寫得準確形象又生動。我們也要向小蝌蚪學習,只有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究,堅持到底,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3)教師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己的小寶寶也非常高興,笑著說……
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齊讀第4段最后一句話(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做動作讀一讀。
四、演演畫面(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5—20張)
教師請學生上臺看課件表演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其他同學讀課件中的句子配音。
(1)教師播放課件學生讀指名學生演小蝌蚪的的樣子?(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5—張)
(2)同學們讀得不錯,小朋友表演不錯,下面誰能到前面,把小蝌蚪遇到鯉魚阿姨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選出角色演員,配戴好頭飾,提醒演員“迎上去”的蝌蚪和鯉魚阿姨各自該站在什么位置,該向什么方向游)(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6張)
(3)教師引導:小蝌蚪的身體在漸漸長大,它又去找媽媽,我們來看一看,烏龜是怎樣說的?(過程同上,情景表演時提示演員“追上去”的蝌蚪和烏龜該站在什么位置,各自向什么方向游。)(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7張)
(4)教師引語:在鯉魚阿姨和烏龜的幫助下,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下面來看第四自然段,聽老師讀這一自然段,請同學根據老師的朗讀上臺表演。(教師出示幻燈片第18—20張范讀)
教師小結: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媽媽,該多高興啊!如果你是小蝌蚪,你會對媽媽說些什么?把它找到媽媽后高興的心情表達出來。
五、分角色朗讀: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小蝌蚪和媽媽的對話。
六、拓展延伸
教師指導學生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說話。(教師出示幻燈片第21張引導)
七、總結全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為了讓我們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適安全,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教師出示幻燈片第22張)
八、課后作業(教師出示幻燈片第23張)
1、回家有感情地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給爸爸媽媽講演故事。
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變→青蛙
大腦袋→長了兩→長了兩→尾巴→不見
黑灰的身子條后腿條前腿變短尾巴
長尾巴↓↓↓
找媽媽→鯉魚→烏龜→大青蛙→捉害蟲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這些讀書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在教師課件的引導下帶著頭飾表演讀
教師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教師讓學生在個性展示讀中表演情景故事。
四、同座分角色朗讀,教師為全班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