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教學反思(精選9篇)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1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本節課我運用問題解決思想,以問題導學,引導學生不斷尋求策略,不斷解決問題,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怎樣測量圓的周長,有幾種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做什么的傳統做法,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有充實的思考時間,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一份創造的信心,通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繞”“滾”“截”三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并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在探索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使學生自學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了圓的周長的教學。
具體反思如下: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華羅庚指出,對數學產生枯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本節課一開始出示摩托車的里程表,有計數的跳繩,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體會到“圓的周長”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為后面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埋下伏筆。
2、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必須啟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系和關系,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我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必須先要知道圓的周長,而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很麻煩,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后,又提出測量一棵古樹的直徑你有什么好主意?如果測量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你有什么辦法?這是兩個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問題,學生有感而發的方法有很多,學生的回答應該說是非常精彩的,這既讓學生靈活運用了圓周長公式(可以測量周長再計算直徑)并呼應了課堂的導入,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效果真可謂“魚與熊掌”兼得。
3、提高應用意識,努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本領,我在本節課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兩個生活問題,并都是“以你……”的語氣陳述,努力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當解決問題的主人,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由于我們身邊的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許多同學都想到先數自行車車輪轉了多少圈,用周長乘以圈數,對于怎樣數車輪有的同學提出直接數,還的同學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長繩讓它跟著輪子轉,看看它轉了多少圈,也有一些同學提出了在自行車上裝一個計數器的辦法,不但培養了學生開放型的思維方式,還激發了學生去動動手的愿望。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在學習了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性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
本課的重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主要是圓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導。
探索圓周長計算這一環節:一方面,通過小組合作式的測量活動,使學生自主創造出“測繩”和“滾動”兩種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反思及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測繩”和“滾動”這兩種方法的局限性,引導學生探索“計算公式”的心情,為繼續研究圓周長的計算作好了鋪墊。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什么有關?是直徑的多少倍?進一步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然后讓學生利用準備的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并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進行交流,發現了規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本課的難點。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于事先讓學生準備的教具比較充分,得益于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這次課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本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3
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并不復雜,但這個公式如何得來,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來的,都是值得學生研究的問題。因次,教學中,我著力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利用實驗的手段,通過測量、計算、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驗證猜測等過程來理解并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因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課中介紹了一些相關資料及講述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學生對“π”的含義就理解得特別透徹,也學得有興趣。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4
1、本節課有兩個難點:如何測量出圓的周長?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
2、首先,以舊有知識正方形的周長知識為鋪墊引出圓周長知識,并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圓的周長,初步感知周長是一周的長度,增強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了解之間的區別,前者是線段求和,后者是曲線求長,
3、學生發現尺不能直接測量出圓的周長。從而使學生想出用測繩、用滾動等方法化曲為直。
這節課學生通過量、饒、滾找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用計算器把測量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算出,填寫報告單,觀察數據發現倍數關系,最后概括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4、練習設計應該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和綜合性,既有幫助學生理解圓的周長、圓周率概念的練習,也有讓學生運用公式直接計算圓的周長的練習,還有讓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綜合性練習.
5、不足之處,教師引導過多,學生不能獨自去探索發現知識。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5
一、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級“圓的周長”,教學確立基礎與發展并重的教學目標,著眼點不僅僅關注學生有沒有理解圓周長的意義。能不能運用公式計算圓的周長,而是如何來激疑,把學生身邊的問題數學化,并以“問題”為主線,通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來展開學生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從而發現知識的一些規律和方法,并努力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在實際運用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教學目標:
1、創設情景學生通過猜想、嘗試、驗證、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圓周長公式,并能正確運用計算圓的周長和解答有關簡單的實際問題。
2、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3、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理解圓的周長公式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A、創設情境·激疑——提出問題
。ǔ鍪灸ν熊嚴锍瘫恚1)師:這里為什么能反映摩托車行的路程呢?
。▽W生思考后師出示有計數器的跳繩作提示)
(2)師:你們跳過繩嗎?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和車輪滾動的圈數有關。
。3)師:你們知道滾動一圈的長度是什么嗎?生答:圓的周長。
。4)師:用硬紙板表示車輪,請你摸摸它的周長(揭示課題)。
。5)用直尺測量圓的周長,你感到方便嗎?能不能找到比較簡便的方法?
設計意圖: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以往在教學圓周長的過程往往比較注重公式的運用,比如計算圓形水池的周長等等,看似和學生比較貼近,但實際有幾個同學看見過圓形的水池,而且計算圓形的水池又有什么作用,這樣所謂的實際問題是為了應用而應用,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因此,我設計這樣一個情境,摩托車的里程表為什么能反映摩托車行的路程,并引導學生從跳繩的計數器上去思考,把學生身邊的問題數學化,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所學的知識能運用于生活。
B、師生共同提出假設
。1)請學生回憶正方形周長和邊長的關系(邊長×4)。
。2)師:能不能求圓周長時也找到這樣的倍數關系呢?
(3)師:測量的圓的什么比較方便呢?生答:半徑、直徑
。4)師:請學生先畫幾條長短不一的線段作直徑畫圓
(5)師:觀察自己畫的圓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仔細觀察 分小小組討論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是否存在倍數關系
。6)師:你估計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學生猜想:生1:3倍左右,生2:2倍左右,生3:5倍左右
(7)師:你有辦法驗證嗎?學生討論
演示:用繩繞的方法驗證(3倍多一點)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關聯知識的遷移是很有經驗的,比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都是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面積計算公式的,求正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邊長乘以4,圓的周長和直徑或者半徑有沒有這樣的關系呢?通過學生畫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感到圓的周長和直徑可能有一定的倍數關系,在學生的猜想后,通過繩繞的方法加以證明,使學生確信周長和直徑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到底是3倍多多少呢?是不是一個固定的數?需要通過比較精確的測量、計算才能證明。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我想“猜想——驗證”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我認為運用這種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C、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法·發現——構建新知
。1)師:你還有別的辦法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嗎?
。ǹ梢杂美K繞滾動的辦法分別測量一些圓的周長)
(2)學生在小小組內動手操作、測量進行驗證
直徑(厘米) 周長(厘米) 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2 6.2 3倍多一點
3 9.1 3倍多一點
4 12.9 3倍多一點
。3)小結
a、圓的周長÷直徑=3倍多一點 經過科學家精密的測量,計算發現這個3倍多一點是一個固定數叫圓周率3.1415926……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我們在計算時通常取3.14,用字母л表示,(請學生寫一寫л)
b、結合圓周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師生共同推導計算圓的周長公式:(C=лd或C=2лr)
D、運用新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1)學生嘗試例題求圓的周長
(2)基本練習(略)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計算,確認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在實踐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形成的合力的作用。師生共同推導出求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通過一些基本題的練習使學生形成基本的技能。
E、評價體驗
。1)師:這節課研究了什么?
生1:周長和直徑的關系
生2: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即C=лd或C=2лd
。2)師:(出示一棵古樹圖片)你能測量它的直徑嗎?
生答:砍下來量一量
師問:這個方法簡單,你們同意嗎?學生思考后回答:
生1:用繩子繞一圈,這就是周長然后用周長除以л就得到直徑
生2:在古樹中間鉆個小孔,量一量
生3:用四個木頭搭成一個正方形,邊長就是直徑
。3)師:你能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嗎?(用計數器的跳繩作提示)學生討論后回答:
生1:量一量車輪的直徑算出周長,再數數車輪轉動了幾圈,算一算就行了。(師提醒:那不是最安全)
生2:用根長繩讓它跟著輪子轉
生3:裝一個象跳繩一樣的計數器,再算一算。
師:對!摩托車的里程表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它就像一個乘法運算機器,車輪的周長是固定的,轉數是變動的,從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之所以能顯示在里程表上,就是車輪周長乘以轉動的圈數得到的。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自主地探究知識,發現已知直徑(半徑)求圓周長的方法,并通過一定的基本訓練后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技能,如何再讓這些數學知識回到生活,讓學生感到所學的數學知識有用呢?我設計了測量一棵古樹的直徑和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這樣兩個問題,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討論空間,因為這些問題就在學生的身邊,會讓學生感到“有想頭”、“有意思”,學生也愿意反復討論這些問題。這樣可以點燃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三、實踐反思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華羅庚指出,對數學產生枯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本節課一開始出示摩托車的里程表,有計數的跳繩,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體會到“圓的周長”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為后面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埋下伏筆。
2、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P.Rhalmos)有句名言: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也說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必須啟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系和關系,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我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必須先要知道圓的周長,而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很麻煩,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后,又提出測量一棵古樹的直徑你有什么好主意?如果測量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你有什么辦法?這是兩個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問題,學生有感而發的方法有很多,學生的回答應該說是非常精彩的,這既讓學生靈活運用了圓周長公式(可以測量周長再計算直徑)并呼應了課堂的導入,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效果真可謂“魚與熊掌”兼得。
3、提高應用意識,努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本領,我在本節課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兩個生活問題,并都是“以你……”的語氣陳述,努力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當解決問題的主人,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由于我們身邊的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許多同學都想到先數自行車車輪轉了多少圈,用周長乘以圈數,對于怎樣數車輪有的同學提出直接數,還的同學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長繩讓它跟著輪子轉,看看它轉了多少圈(這些都是學生直接的生活經驗),也有一些同學提出了在自行車上裝一個計數器的辦法,不但培養了學生開放型的思維方式,還激發了學生去動動手的愿望。
4、要討論和研究的問題
。1)在用繩繞的方法驗證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有沒有必要再讓學生去實踐,通過計算再驗證周長和直徑的關系?
(2)如果在發現知識過程中人有一小部分同學得出了方法,教師是想設法再讓其他學生繼續探究、發現,還是讓這些同學代替老師把答案告訴大家呢?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我緊密聯系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準確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不斷設置合理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猜想、驗證,初步體現了“創設情境——大膽猜想——合作探索——反思歸納”的探索性教學模式,從而充分地體現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力求讓學生經歷學數學的過程,培養“做數學”的能力。教學后留給我很深的思考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給了本節課創新的舞臺,雖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維,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分工合作的過程顯然對他們更適合。有些問題雖然可以獨立思考加以解決,但在時間和精力上是不允許的。把不同的思維加以整合,并不斷的加以補充、完善,這對每個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訓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課堂上的許多發言就是如此,有時候一個人說的并不完整,但經過補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樣了,系統而完整,并且富有創造性,真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成長也是必要的,有利的。在學習中,他們必須學會合理分工、與人交流,傾聽發言等等,這些正是老師希望他們學習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許多平時并不合群的學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躍,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目標,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他們知道,這時候他們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組中的一員,他們會積極的為了整個小組的榮譽而團結在一起,而在獲得肯定和表揚后那種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樣的珍貴,學生會因此激發起更大的學習興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學習中去。這樣的教學效果正是我們每個教師所追求的。
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學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導正確,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價值,這節課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們雖然在計算、表達、理解上有一定的問題,但他們生活經驗并不缺少,聯系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們一樣出色,教師在此時趁熱打鐵的教育將是的契機了。
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獲,還有關于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課堂紀律和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和獨立思考,全部參與和個體培養等等的關系處理,都給我提出了課題,為在今后的教學中如何揚長避短,日趨進步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研究素材。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計算。
成功之處
1.充分理解周長的概念,加強對意義的理解。學生以前學過周長的概念,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長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在此基礎上,理解“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在教學中通過復習以前學過的圖形的周長,然后引出主題圖,通過實際場景豐富學生已有經驗,逐漸內化為學生對周長的意義的理解,明確周長就是一條線,但是這條線是由曲線構成的圖形。
2.加強動手操作,探索發現規律。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繞繩法、滾動法和折疊法得出直徑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總是3倍多一些,從而使學生明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倍,由此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不足之處
由于學生在課前預習了這部分內容,導致有一個組沒有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果都是3.14倍,看來學生對于操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注重了結果的得出,而忽略了規律的呈現。
再教設計
在教學完圓的周長時,要讓學生注意區別圓周長的一半和半圓周長,要注意呈現圓的周長與直徑、半徑的關系即當圓的直徑或半徑擴大2倍、3倍,圓的周長擴大幾倍的練習拓展,并藉此聯系正方體的棱長之和、表面積和體積中,當棱長擴大2倍、3倍,正方體的棱長之和、表面積和體積擴大幾倍的練習拓展,以此來增加彼此之間的聯系。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8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圓的周長》是北師大版數學十一冊教科書第一單元第四課的內容。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對圓周率的探求,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我分成四個層次來進行教學:(1)在具體情境中,研究不同的情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測量一些實物中的圓的周長,如用“繞、滾”的方法來測量。但對于象黑板上畫的圓,當學生發現測這個圓的周長不能用“繞、滾”的方法來測量,必須研究一種求圓周長的方法。(2)在推導計算圓周長的公式時,先啟發學生通過對不同大小的圓進行觀察,思考它們的周長與它的什么有關系?(3)分小組進行,研究周長與直徑有什么關系,將數據填到書上,進行觀察思考,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的結論” ,理解圓周率π的意義。(4)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進行實際運用,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
通過對圓周率值的探求,培養學生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概括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反思:
1、數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本課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從學生熟知的身邊圓形物體入手,讓學生指出看到的圓形并摸一摸圓的周長指的是哪里。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2、讓學生大膽實踐,重視了學生的測量方法的培養。
聽不如看,看不如做。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動手做數學也是這個道理。于是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想出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選擇測量圓的周長的辦法,在圓的周長測量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測量技能和思維的靈活性。
3、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調能力。
在測量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長度及計算不同的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都有什么特點時,學生產生了需要合作的需要,在合作探索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體驗了發現數學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實踐及合作能力。
十一冊<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來自第一范文網。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9
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部分是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理解圓周率的意義。課前我布置讓學生每人準備三個大小不同的硬紙片和一條細繩及直尺。
我利用提問:“知道哪些關于圓的知識呢?”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機會,首先通過觸摸圓周長,使學生建立充分的親身體驗,接著通過對圓周長概念的個性化描述,引導學生嘗試具體表象向抽象提煉之間的轉軌。盡管學生在這里的表達顯得膚淺,但正是這些富有個性的思想,恰恰顯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效的觸摸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探索圓周長計算這一環節:一方面,通過小組合作式的測量活動,使學生自主創造出“測繩”和“滾動”兩種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反思及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測繩”和“滾動”這兩種方法的局限性,引導學生探索“計算公式”的心情,為繼續研究圓周長的計算作好了鋪墊。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什么有關?是直徑的多少倍?進一步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然后讓學生利用準備的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把自己測量的數據填在課前研究的設計的表格中,計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這時候讓學生組與組交流成果,發現了規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本課的難點。在此基礎上,通過電腦展示,驗證所有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從而引出圓周率,學生有了這一發現,建立了新的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了新知的價值。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獲,還有關于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和獨立思考,全部參與和個體培養等等的關系處理,這也是我在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悅的人文體驗;開放寬松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還想知道哪些關于圓的知識呢?”“究竟什么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薄耙髨A周長,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倍际翘剿鬟^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于事先讓學生準備的教具比較充分,得益于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這節課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為主體實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他們也能像科學家那樣發現規律、總結經驗、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