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鏡》教案(精選3篇)
《凸透鏡》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⒈使同學知道凸透鏡有成像的作用,成像有一定的規律,初步了了解凸透鏡的應用。
⒉使同學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通過制作土照相機,培養同學的制作能力。
教學準備:
蠟燭、火柴、凸透鏡、紙屏、米尺、半透明白紙、直徑不等的較長紙圓筒、透明膠(漿糊)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⒈師:出示放大鏡,觀察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
⒉生:中間凸起,中間厚,邊緣薄,能透光等等。
師:(小結板書)放大鏡的鏡片中間厚、邊緣薄,能透光,這種鏡片叫凸透鏡。(也就是說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在科學上用得更多的是凸透鏡這個名稱,因為這個名稱更形象具體。教師連線強調凸透鏡的結構特征。)
反思:此處的連線強調讓同學對凸透鏡的結構特點刻骨銘心。
⒊師:凸透鏡有哪些作用?
生:有放大作用,還有聚光作用。
師:凸透鏡除了有聚光和放大的作用外,還有什么作用呢?今天來繼續研究凸透鏡。
二、新授
⑴指導同學認識凸透鏡的成像作用。
A初次實驗感知。
師:(提實驗要求)待會兒我們要做個小實驗,每個小組有6個凸透鏡,每個同學手持凸透鏡,手臂伸直,眼睛透過凸透鏡看窗外物體(教師事先在每個窗臺放一盆美麗的鮮花),你發現了什么?可要仔細觀察喲!老師宣布開始實驗。
生:同學實驗
師:巡視指導,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看到窗臺上的花是倒立的,我看到外面的樓房是倒立的而且縮小了……
B再次實驗感知:
師:剛才大家觀察仔細,真不錯!光能不能透過凸透鏡把窗外的景物的像映到白紙上呢?教師示范,讓同學們試一試。
生:進行實驗,看到像映在白紙上感到驚奇。
師:你是怎樣做的?你有什么發現?
生:我移動白紙,外面的物體能透過凸透鏡在白紙上成像;物體通過凸透鏡映在白紙上的像是倒立的,像比物體縮小了;移動白紙時,映到白紙上的像有時清晰,有時模糊,白紙在一個地方像最清晰……
師:講解物體的像能映在白紙上的我們叫做實像。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凸透鏡還有什么作用呢?
生:成像作用。
師:(板書)凸透鏡有成像作用。
⑵指導同學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師:通過上面的實驗大家知道凸透鏡有成像作用,它成的像是不是一直是倒立的呢?剛才大家只得到了縮小的像,能不能得到放大的像呢?等會兒我們要繼續用點燃的蠟燭的火焰當物體進行研究,看你能發現凸透鏡成像到底什么規律?下面提實驗要求:
反思:此處教師設疑,節約了時間。應該讓同學自身提出問題,即使多花點時間,但能培養同學的提問能力和問題意識,更能體現同學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①介紹分組資料:蠟燭、火柴、凸透鏡、紙屏、米尺等。
②由于實驗用了點燃的蠟燭,要注意平安,防止燒了東西。
③蠟燭、紙屏要放在凸透鏡的兩側,并使它們基本在一條直線上,高度基本一致。
④教師示范:實驗報告單上的成像指的是最清晰的像,放大或縮小的像各丈量三次就行了,模糊的像我們不作研究。
⑤移動要注意順序,凸透鏡不動,先動蠟燭(距凸透鏡由近和遠),再動紙屏,紙屏每次由近和遠離開凸透鏡,直到紙屏上形成清晰的像為止。
⑥各小組要注意協作,不亂搶,由組長布置,兩人做成像實驗,兩人丈量,兩人記錄,發現的規律由小組討論再填寫。師宣布開始做實驗。
生:小組互助協作做實驗,師巡視指導。
師:分小組匯報,你小組發現了什么?
生:我小組發現凸透鏡成的(實)像都是倒立的;我小組發現當凸透鏡距紙屏遠,距物體近時,就能形成放大的像;我小組發現當凸透鏡距紙屏近,距物體遠時,就能形成縮小的像……
師:適時板書
反思:實驗報告單的設計為同學集中探究凸透鏡在什么情況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況下成縮小的像指明了方向,突出了重點;丈量欄目,培養了同學用實事數據說話的嚴謹的科學探究態度。然而,這個報告單也限制了同學的發散思維,教師設計時應加上探究的余地,讓優勝組對什么時候成相等的像、什么時候不能成像也能進行探究。
⑶指導同學研究土照相機是怎樣工作的?
師:前面我們通過實驗知道了凸透鏡在成像作用,并探究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下面我們每個組用凸透鏡來制作一臺土照相機,然后觀察使用。介紹資料,用一個制作好的土照相機示范講述制作要求:把兩個圓盒子套在一起,外盒口安上一個凸透鏡,內盒口蒙上一層半透明紙,使凸透鏡能隨其中一個盒子的拉伸等動作而一起前移或后退。
生:同學制作,制作后觀察使用土照相機。
師:你是怎么觀察、使用的.?你有什么發現?
生:我用外盒的凸透鏡對著物體,拉動內盒,在內盒的紙屏上可以得到物體的倒立的像,而且這個像可通過調節物體、凸透鏡、紙屏三者之間的距離放大或縮小,我發現土照相機是利用凸透鏡成像原理工作的……
反思:制作使用土照相機這一活動,教師提供有結構的資料,讓同學輕易就嘗到勝利的愉悅,激發了同學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使同學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應用鞏固了知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師:土照相機與小孔成像的裝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生:(不同)小孔成像的裝置里物體通過小孔而成像,而土照相機則是通過凸透鏡而成像。(相同),它們都可以成倒立的像,并且像能擴大或縮小。
師:通過凸透鏡看到的像與平面鏡看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生:同平面鏡成像相比,凸透鏡成的是倒立的,并且可以得到放大或縮小的像;而平面鏡成的是正立的,與實物大小相等的。
反思:通過土照相機與小孔成像、凸透鏡成像與平面鏡成像的橫向對比,拓展了知識網,使所學知識更系統化。
三、鞏固應用
師:出示真照相機,讓同學推測照相機怎樣工作的?
生:利用凸透鏡成像的原理工作的。
師:怎樣用照相機照全身人像?怎樣照半身人像?
生:當照相機離人比較遠時,能照全身人像。當照相機離人比較近時,能照半身人像。
師:你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凸透鏡?
生:顯微鏡、攝像機、望遠鏡、老花眼鏡的鏡片……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生:凸透鏡有成像作用;凸透鏡成的像是倒立的;當凸透鏡距物體近,距紙屏遠時形成放大的像;當凸透鏡距物體遠,距紙屏近時,形成縮小的像。為什么凸透鏡成的像是倒立的?……
總評:本課教學層次清晰,同學在由淺入深的活動中,積極觀察、考慮、概括、交流、傾聽,多種感官一齊融入到課堂中,他們的實驗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制作能力、協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在探究成像規律時,假如讓同學自身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那么效果會更好、更完美。
板書設計:凸透鏡
放大鏡的鏡片邊緣薄,中間厚,能透光,人們把這種鏡片叫做凸透鏡。
⑴放大
作用⑵聚光①凸透鏡成的(實)像是倒立的;
⑶成像規律②當凸透鏡距物體近,距紙屏遠時,形成放大的像;
當凸透鏡距物體遠,距紙屏近時,形成縮小的像。
應用:照相機、望遠鏡、顯微鏡、攝像機、老花眼鏡的鏡片等。
《凸透鏡》教案 篇2
【教 材】青島版五年制課本四年級科學教材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知道凸透鏡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規律,了解凸透鏡的應用
(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初步學會做凸透鏡成像的實驗;歸納概括能力——通過反復實驗,歸納凸透鏡成像大小的規律;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機。
(三)通過實驗和制作,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通過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背景分析:
活動準備提示了課堂探究所必備的典型的實驗材料:分組材料:光學實驗盒(凸透鏡、紙屏、蠟燭、火柴等)放大鏡,滴管,盛水的玻璃杯
制作材料:土照相機制作材料
課件:凸透鏡光學示意圖、照相機成像示意圖
本課有一個凸透鏡成像實驗,由一個問題引出,即“怎樣才能讓蠟燭火焰的像呈現在紙屏上”同時,教材中還呈現了一份實驗記錄表。體現學生實驗前的猜想和全面記錄實驗過程中學生的發現。
拓展活動中,提出了一個活動指向:“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鏡?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便利?”讓學生了解到透鏡的種類繁多,功能的特點,讓學生把課堂研究延伸到課后,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讓學生體驗學科學、用科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猜謎導入:同學們,老師今天特意帶來一個謎語,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嗎?請看——(出示謎語:小小玻璃片,作用可真大。老爺爺用到它,讀書、看報都不怕;老奶奶用到它,做的針線活人人夸;小朋友用到它,科學發現成績大。)
學生自由猜謎。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隨機引導和評價。
【如果沒有時間或不必進行課前談話,此部分則可省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的實際情況,為了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先讓學生猜一猜,并以此為引子,便于在課堂中引出“放大鏡”,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一、“玩水游戲”引出探究學習的主題
1.談話:同學們,喜歡玩水嗎?我們來玩幾種新的關于水的游戲,好嗎?
2.講解玩水游戲方法(實物投影):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畫報紙的一個字上,透過水滴看字有什么變化?
(2)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畫報紙上的字有什么變化?
3.學生分小組進行玩水游戲。
(學生分小組交流在游戲過程中的發現及問題。)
4.提問:在生活中,你還見過類似的現象嗎?
(學生自由匯報)
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發現透過水滴和盛水的玻璃杯看字,字變大了,有很多同學迫切的想探究其中的奧秘,那好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吧!
【好玩是學生的天性,而且透過水滴和盛水的玻璃杯看字,效果十分明顯。學生在這個環節中通過玩水游戲初步感知凸透鏡有放大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學生分組進行觀察實驗活動:親密接觸,認識凸透鏡
剛才玩的高興嗎?老師為每一個小組準備了一些放大鏡(師出示一個放大鏡)。請大家仔細觀察或用手摸一摸,看它在外形上有那些特點?咱們比一比看一看誰觀察得仔細。
(1) 學生分組觀察:(教師隨機指導)
【此觀察活動大約需要3—4分鐘要保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直到每一同學都仔細觀察一遍,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2)學生在小組之間互相交流描述自己所觀察的放大鏡。
(3)學生分小組匯報觀察結果
(學生交流:1中間厚 2邊緣薄 3有的中間厚度大、有的中間厚度小4透明)
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發現,這些放大鏡雖然有的中間厚一些,有的薄一些,實驗用放大鏡由鏡片、鏡框、鏡柄三部分組成,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邊緣薄,中間厚,鏡片透明。人們根據放大鏡這一特點,又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凸透鏡。(板:凸透鏡)
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透明鏡片叫做凸透鏡。(板書:凸透鏡)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關于凸透鏡的知識。
三、親身體驗,分組研究凸透鏡的作用
剛才同學們可能還沒玩夠吧,老師想問一下,以前玩過放大鏡和激光燈嗎?那你一定有很多玩法!你想怎樣玩?會有什么發現?每一個小組商量一個玩的方案,在做好簡單的分工,玩的過程要及時記錄產生的問題、疑惑和自己的發現。
學生分小組商議、分工、進行探究,記錄。氣氛活躍,熱烈。
教師在小組內巡視,并做提示:不要用激光燈照射眼睛!不要用凸透鏡看太陽,否則會灼傷眼睛!
1、學生分小組研究凸透鏡放大和聚光的作用
(1) 約十分鐘后,學生匯報自己小組的發現:(教師根據實際情況(1)和(2)可先后隨機)
看來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們都真真切切得體驗了一下,得出這么多的經驗來,有的同學利用放大鏡把課本上的字變得很大。 有的同學透過放大鏡發現自己的鋼筆、尺子等身邊的物體都變大了,有的同學還看了自己的手,發現都比原來大很多倍,哇!同學們的發現真棒呀!凸透鏡有放大的作用(師板書“放大”),其他同學還有別的發現嗎?
(2) 其他小組簡單匯報
哦,你這樣拿著凸透鏡對著太陽,發現太陽光透過凸透鏡片后形成了一個光點,把火柴放到光點處,過一會兒,火柴著了。火柴著了說明光點處的溫度——(高)。那我們能不能拿著放大鏡對著太陽看?(不能)會怎樣?(灼傷眼睛)能不能拿著放大鏡在易燃物品旁做這個實驗?(不能)課后大家可以在操場等空曠的地方做這個實驗,看看會有什么更多的發現。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呢?凸透鏡還有聚光的作用。(師板書:聚光)
小結:看來,玩中真有大名堂!通過玩,我們發現了凸透鏡有放大、聚光的作用,你們真棒!
【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教師可放手讓學生盡情的玩,并時刻提示學生怎樣做有危險性在玩中學生肯定會有自己的許多發現,教師應恰當地進行點播,,使學生清楚放大鏡的放大和聚光的作用。】
四、親手實踐,探究凸透鏡有成像的規律
(1)、實驗指導
咱們繼續來嘗試一種新的玩法,好不好?老師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實驗材料。 (實驗器材每四人一組,每組的實驗裝置為: 蠟燭、火柴、凸透鏡、紙屏、小瓷盤。實驗桌上有一張記錄卡。)
大家把蠟燭、凸透鏡、紙屏直立在桌面上,然后用火柴點燃蠟燭(師提示要注意安全),調整蠟燭、凸透鏡、紙屏三者的位置,看看有什么發現?
實驗時注意:把用過的火柴棒放在小瓷盤里,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這個實驗,小組長分好工,把實驗過程中的發現記錄在《實驗記錄卡》中。
附
實 驗 記 錄 卡
我的做法
看到的現象
我的發現
(2)、學生分組實驗:凸透鏡成像實驗。
組長打開盒,學生開始分組實驗。
教師巡回指導。
【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在時刻提醒學生安全實驗的同時,應把試驗中學生的實驗記錄作為指導的重點,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總結操作試驗中的有效信息,以便學生交流,歸納結論提供事實依據。此處,教師可提示學生通過改變蠟燭、凸透鏡和紙屏的位置來獲得有效的信息】
(3)、學生匯報交流:
看到同學們玩得很投入,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發現。可以開始交流嗎? 現在各小組來展示一下你們的實驗成果,讓大家一起來分享。其它小組要作好記錄,以便與自己的實驗結果相對照。
學生分組上臺展示記錄表并介紹實驗方案(師幫助點燃蠟燭和隨機擺放,演示成功后)噢,(驚訝狀)真成了倒立放大的像。你真了不起!
還有別的發現嗎?好,你來。(看,一個倒立的縮小的像。)
有的小組還有發現,好,你來示范一下(不錯,火焰和像的大小差不多。)
不過,剛才老師發現:有的組在操作時,什么也沒看到,這是為什么?(教師操作蠟燭、凸透鏡、紙屏三者不在一條直線上,)還有的把蠟燭放在這個位置?(教師操作---鏡在一旁)應該怎么做?通過教師的錯誤演示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三者必須在一條直線上。
師小結:對,三者必須在一條直線上,且凸透鏡必須在蠟燭和紙屏之間,這樣才能在紙屏上成現倒立的像。
剛才每個個小組的代表向我們演示了他們的發現,現在請各小組根據自己的實驗情況再結合其他小組的實驗情況,將大量的實驗信息進行分析,看能從中發現什么或得出什么結論。
(4)、學生討論分析實驗數據。
通過分析你們發現了什么?
(學生自由匯報)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結果利用課件展示規律:
當凸透鏡距離蠟燭近,距離紙屏遠時,紙屏上會出現倒立放大的像;
當凸透鏡距離蠟燭遠,距離紙屏近時,紙屏上會出現倒立縮小的像。
通過這次實驗,你們受到什么啟發?
學生自由談感想。
這節課的實驗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科學結論是需要反復實驗的,反復驗證的。一次實驗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不一定完全科學。
【學生在做完實驗后,一般不太注重總結分析,在這一個環節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善于總結分析,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結論是經過反復實驗,不斷總結分析,反復驗證才獲得的。】
三、聯系生活,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活動,將課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下
(1)談話:小小凸透鏡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2)學生討論交流。
(3)出示圖象資料:凸透鏡的應用。
(4)出示照相機實物,重點介紹凸透鏡成像作用在照相機中的應用。
四、課堂小結
其實呀,凸透鏡的這些作用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有很多,并且凸透鏡中蘊含了許多科學道理,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在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老師希望同學們課后繼續搜集凸透鏡應用的資料,進一步了解凸透鏡的應用。更希望大家課后像牛頓一樣,進一步開展研究,去探究更多的光學奧秘。
【恰當引導學生課下進行拓展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又將探究活動延續到課下,達到了使學生興趣及各項能力持續發展】
布置作業:
學生制作土照相機
1.教師講解演示制作方法(參照教材圖示)
2.教師指導學生制作
3.教師評價和展示學生制作情況
4.學生用土相機做照像游戲
(以上制作活動,可根據時間情況課外進行)
八、板書設計:
13.凸透鏡
凸透鏡:中間厚 邊緣薄
距紙屏近,距蠟燭遠 縮小
距紙屏遠,距蠟燭近 放大
體會與反思:
本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上主要體現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探究活動為中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興趣是探究學習的主要動力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的實際情況,我是這樣處理本課教材的:在科學過程與方法上,先讓學生從“猜謎語”、“玩水游戲”入手,在充分的探究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觀察的現象提出自己的疑問,從而激發學生迫切想研究其中的奧秘。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玩水游戲”又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鋪墊。
二、 觀察是探究學習的重要前提,發現是探究學習的重要目的
在《凸透鏡》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首先讓學生從觀察放大鏡入手,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盡情地玩放大鏡,讓學生在玩中觀察,在觀察中產生疑問,并且發現。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實驗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情境,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盡可能地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出科學結論并自悟學習的方法。
三、 動手操作中,自悟學習方法,體驗探究的樂趣
在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實驗的效果也很好。并在活動經歷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動手操作的能力,歸納慨括的能力。在科學探究凸透鏡作用的過程中,僅有動手做是不夠的,動手做后的表達與交流,同樣是科學探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探究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在本課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表達與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歸納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四、善于記錄、總結分析,在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嚴謹的態度
在進行探究性動手操作中,學生往往對實驗現象極有興趣,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在實驗的操作和觀察上,從而會有大量的發現,學生基本上是看得多,記得少,發現得多,總結的少,分析得少,因而,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養成記錄的習慣,把點滴發現記錄下來,及時總結分析,使記錄成為一個信息包,在研究中為孩子們提供第一手資料,提供事實依據。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少一些束縛,多一些放手,多一點指導。學生就會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凸透鏡》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初步了解放大鏡的使用方法,觀察放大鏡并了解放大鏡的作用(聚光、成倒像、放大物體的像);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和制作,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動手制作放大鏡,培養學生創新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識,養成傾聽別人意見、尊重他人的習慣。
四、教學重點
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五、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制作能力。
六、教學準備
凸透鏡及支架、紙屏、蠟燭及燭臺、膠帶、火柴、保鮮膜、玻璃器皿、激光燈。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用手摸一摸家里的放大鏡或者是爺爺奶奶的老花鏡,你會發現這些鏡片都有什么樣的共同特點呢?
2.猜想一下我們家里的爺爺奶奶的老花鏡有什么作用呢?
二)【實驗(觀察)探究】
1.合作討論交流設計方案:
我們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請選擇一個猜想,進行設計一個方案進行研究。
活動要求:在小組長的主持下小組共同商討選定驗證一個放大鏡的猜想。
參考課本提示獨立思考p14-p15.
小組內討論交流,做好方案
實驗目的:驗證凸透鏡的具有 作用
組內的實驗計劃
①實驗材料:
②實驗過程與結論:
實驗項目
項目一:
項目二: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結論
課題5:凸透鏡
實驗注意事項:
2.實驗方案匯報:我們比一比哪一組的實驗計劃最詳細,效果最好。
(過程要求:認真聽,可以提問。最后根據交流所得完善自己的實驗計劃)
3.實驗探究(有能力的小組,可以按照方案多做其它組的實驗)
按照實驗計劃中的過程進行實驗:各個小組按照自己猜想及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
①組長分配任務:一名記錄員,兩名操作員,其余觀察。
②組長領取實驗材料
③按計劃實驗:要仔細觀察并及時記錄。
三)【實驗展示質疑】(一個組一名發言人進行展示,同伴進行補充。其他組可以提問質疑)
向全班講解展示實驗結果,并說明實驗過程及現象。同學可以再黑板上進行展示,也可以用多媒體進行展示。
四)【檢測】(5分鐘)
a.我會填
1.像放大鏡這樣、的透明鏡片,稱為“凸透鏡”。
2.凸透鏡有、的作用。
3.老年人使用的老花鏡其實就是。
a.平面鏡b.凸透鏡c.凹透鏡
b.我會解釋
4.生活中有許多地方應用了凸透鏡,請舉例說明它們的用途。
5.有一支探險隊,在南極遇到了特大暴風雪。等到風停雪止隊員們才發現,存放火柴、望遠鏡等物品的袋子被暴風雪刮走了。在零下幾十度的氣溫下,所有的食品都凍得像石頭一樣堅硬。正當大家萬分著急的時候,一位知識淵博的隊員想辦法取到了火。請結合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猜想一下,他是怎樣取火的?其中運用了什么科學道理?
五)【小制作】我喜歡做:做個小凸透鏡。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制作一個小凸透鏡。(除了課本上p15的提示,還有什么辦法)
六【拓展】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到凸透鏡?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便利?
怎樣科學用腦。請查閱相關資料,粘貼或者書寫在下面。
七【板書設計】
5.放大鏡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
作用:放大,聚光,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