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體積》教學設計方案及反思
2、 小結練習情況,及時表揚對而快的同學及小組
3、 回應開頭,解決"漿糊筆"和"轉筆刀"爭論的問題。 學生在電腦上完成。
1、 賽車游戲:看誰跑得快。
(1)圓柱的底面積是15平方米,高是3米,體積是( )立方米。
(2)已知圓柱的高是20厘米,底面積100平方厘米,圓柱的體積是( )平方厘米。
(3)一個圓柱形的糧囤,從里面量底面半徑是2米,高是2.5米。這個糧囤能裝稻谷( )立方米。
(4)一個圓柱的體積是80立方分米,底面積是16平方分米,它的高是( )分米。
2、提高練習。考你智慧:看誰攀得高。
(1)一個圓柱,它的底面直徑4厘米,高是3米,體積是( )立方厘米。
(2)一個圓柱體鐵架,它的底面周長是62.8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體積是( )立方分米。
在計算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不少問題,可通過師生交流或小組互相幫助解決,從而實現(xiàn)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五、歸納總結、自我評價。
1、 提出要求,學生談收獲。
2、 總結本節(jié)情況。 談收獲,并作出自我評價。 通過談收獲,體現(xiàn)學習的自主性,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
七、對教學過程的設想和點評:
新課程標準注重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較為有限,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提倡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這節(jié)課從學生身邊學習用品"卷筆刀"和"漿糊筆"的入手,通過擬人的方式,由它們上學過程中引起的爭論導出學習的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在教學進程中安排好相關的情景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歷過程,自主地開展活動,通過看、做、玩、想等方式,讓學生既學會知識與技能,又培養(yǎng)智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
新課標還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這是一節(jié)在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的探究型數(shù)學課,引入后,教師則大膽放手,營造了一個開放的探究空間,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尋找比較圓柱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進行實踐活動,觀察由圓柱轉變成已學過長方體的過程,在觀察中相互啟發(fā),共同提高,形成共識后并加以記錄。再將大家的記錄結果對比、討論、從而得出結論:圓柱的體積=轉變成的長方體的體積,從而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v=sh。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關注每一位的發(fā)展,珍視每位學生的探究體驗及獨特見解,在學生探究結果的表述過程中,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他們通過互相交流互相討論,思維更是得到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不僅激發(fā)了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實踐活動,更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合作、懂得思考、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更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從而實現(xiàn)互幫、互學共同提高,并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了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