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白色污染》教學設計和分析(精選2篇)
《可怕的白色污染》教學設計和分析 篇1
一、學習內容概述
本節課是一堂數學活動課,主要通過簡單的數據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數,讓學生對環境問題進行分析。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通過上網搜索等方式,了解有關白色污染的信息。進一步掌握和鞏固簡單的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學生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增強。并通過網絡環境下的活動,進一步提高信息素養。
情感目標:學生在具體的數字中,強烈感受到白色污染的現狀和危害性,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運用特殊的信息技術手段,如bbs論壇等,個性得到彰顯。
三、教學對象分析
進行本次活動,學生要有三儲備。第一:要有一定的電腦操作水平,包括網頁的瀏覽、信息的搜索、文字的輸入以及excel表格的使用等等。第二:要有在網絡環境下學習的心理準備和習慣上的轉變。第三:要基于前期的環保實踐活動。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統計到的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
難點:真正激發學生從內心深層產生真實的環保意識。
五、教學環境分析
這是一間多媒體網絡教室,學生人手一機,通過10M光纖接入無錫城域教育網,所有計算機都能便捷訪問互聯網;并配有蘇亞星電子教室軟件,具有“屏幕轉播”、“屏幕轉播”、“屏幕監看”等功能,能有效地實現人機交互。
六、教學媒體設計
自制網站,在學校服務器上發布,網站設有“梅荊一隅”、“現狀對對碰”、“信息廣場”、“縱橫天地”、“自由論壇”、“白色污染鏈接”六個欄目。在“梅荊一隅”放置一段錄像,學生可以通過錄像了解小區的環境現狀。在“現狀對對碰”里,學生可以將課前調查統計到的數據提交到網站數據庫里,“信息廣場”則匯集了各種學生所需信息!翱v橫天地”提供了一個計算器和一塊可供學生自由輸入算式的空白區域。學生所有的感想和倡議可以進入“自由論壇”和同學一塊兒交流。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播放梅荊花苑圖片)同學們,你們看,這是梅荊花苑!多氣派的大門。。ɡ^續播放)這些小樹長大后一定綠樹成蔭。你們說,小區的環境美嗎?但是……(學生進入“梅荊一隅”觀看居民破壞環境,隨處亂扔垃圾的錄像。在這里,兩組充滿對比色彩的梅荊花苑畫面,對學生造成的是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
2、(1)這樣的現象你在生活中見過嗎?
。2)你們對這些現象有什么感受呢?
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貼在bbs上,和同學們一起來交流!
讓學生去尋找、回憶自己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類似現象。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從課堂拉回到廣闊而真實的現實生活中,并調動各種感覺器官產生對環境污染的厭惡之情。Bbs給了每個學生發言的機會。
3、環境污染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其中白色污染尤為突出,今天就讓我們把視線聚焦到白色污染上來!
二、了解白色污染
1、為什么白色污染是環境污染中最嚴重的呢?你們了解白色污染嗎?
咱們現在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獲取這方面的信息呢?那就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趕快行動吧!
信息的獲得,途徑是多樣的。可以采訪老師,可以上網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也可以直接進入網站,瀏覽經過老師篩選的信息,充分尊重學生因各種因素形成的個性差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2、交流。
三、統計計算
1、同學們用各種方法在短短的時間內,就了解了白色污染的許多信息!在白色污染中,你知道哪些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呢?A、泡沫飯盒。師:是的,吃快餐經常用到!
B、塑料袋。師:菜場里買菜,超市里買東西都要用到它。(拿出塑料袋)前段時間,我們成立了小小環保考察隊,專門調查了同學們家中以及周圍鄰居家中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情況,那你調查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一個學生匯報)
師:你調查的很認真也很仔細。那你想知道全班同學家庭的統計情況嗎?同學們進入“現狀對對碰”,把你統計到的數據填到表格里。(學生填表,提交)
ASP和數據庫技術在這里的使用,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計算負擔,每個學生只要填自己統計的數據,就可以看到網站自動生成的全班匯總表格。
3、討論解決方案。這些問題你打算怎樣解決呢?還需要什么信息嗎?同學們可以先在組內交流交流!
一、一家一家進行統計(可以讓學生評價,你們覺得怎么樣)。
二、先求出我們班同學的家庭每天大約共用塑料袋的個數,然后看看我們學校共有幾個班級,把他們相乘就可以了。▽W生反駁,這樣誤差太大了,因為每個班同學的人數是不同的。)
三、先根據我們班的情況求出平均每個家庭每天約多少個塑料袋,然后乘上我們學校同學的人數或者梅荊花苑的家庭數。(如多學生提出雙胞胎的問題則:那你們說怎么辦呢?生一:用總個數除以47。生二:不對,因為在統計總個數時,咱們加了兩遍,所以還是應該除以48。教師:你考慮問題真周到!雖然這兩個雙胞胎來自同一個家庭,但他們家中使用的塑料袋被加了2次,還是要除以48,你們贊同這種方法嗎?)
學生回答精彩紛呈,即使在網絡教室,還是需要活躍的生生之間的交流。
4、學生小組活動
那同學們可以選擇1----2個你感興趣的問題解決,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和你的好伙伴一起進行!至于計算時所需要的信息,都躲到信息廣場里了,你可以到那里去找找。開始吧!
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通過網站向學生提供計算時所需要的信息和工具。
5、交流。
6、計算占用面積,加強感性認識。這些數目究竟有多大呢?一個塑料袋平鋪開來,大約占4平方分米,也就是0.04平方米,如果把你們剛才算出來的塑料袋全部平鋪開來,分別會占地多少平方米呢?繼續算算看。
而無錫市一天使用的塑料袋可以把梅村所有的街道都覆蓋了!這樣我們可要踩著塑料袋來上學嘍!可想而知,如果是江蘇省、全中國那該鋪滿多大的地方!
把塑料袋平鋪開來占地多少平方米,對于學生來說,即使算出來了,也沒有這樣的概念。因此,教師通過和電腦房、足球場、梅村街道這些學生有實際生活經驗的參照物對比,強烈地感受到數字帶給他們的震撼。
四、提出倡議
同學們,學到這兒,你有什么話想說嗎?(1、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今天通過計算才知道,原來一天就要產生的那么多的塑料袋?2、這些白色垃圾如果不加控制的話,會越來越多。3、一天尚且如此,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隨著時間的推移,白色垃圾將堆積成山)
是啊,人們如果再不加控制的話,會造成“可怕的”白色污染。(揭示課題)
此時,你又想做些什么呢?(1、我想給環保局局長寫一封信,告訴她要妥善處理好白色垃圾,特別是白色垃圾的回收問題。師:老師也很關注環保問題,手頭正好有環保局的E-MAIL地址,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2、我想寫一封倡議書,貼到影劇院的宣傳欄中,告訴梅村人民,我們應該盡量少使用塑料袋。3、我們組成一個小小宣傳隊,到梅荊花苑去宣傳,告訴他們不要亂扔塑料袋和食品袋。(相信在你的努力下,梅荊花苑的環境會更美好。)4、我想寫一封公開信,放在我們學校的網站上,讓更多的人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網上傳播信息的速度可快了。5、我想用一段順口溜來告誡人們。
師:那就讓我們快快行動起來!把我們心里想說的話,想提的倡議寫到自由論壇上去吧。(學生上自由論壇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做法。)
一開始,學生想說的,可能比較簡單,但是隨著話語的飛動,他們的思維漸漸開闊,并不再滿足于淺顯的想法,而只想進一步去做些什么?所以,我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論壇,讓他們自由地在論壇上暢談自己的想法和倡議,并鼓勵他們把課堂的心聲延伸到課外。
師:看著你們對環境問題這樣關心,老師真不忍心打斷你們,但是下課的鈴聲已經響了,讓我們在課后繼續這項工作吧!希望我們的小手能挽起無數雙大手,共同把我們的環境營造得更美好。
八、教后反思
本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數學與情感并注,開闊學生的思維
本節課,貫穿著孩子的情感的起伏,一開始,面對生活中的片斷,學生會對環境污染產生本能的反感,但這種情感還是初級的。接著,通過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以及一串串的數字,尤其是在真實的比照中,他們感受越來越真實,越來越強烈。隨著真切的體驗逐漸升騰,最后終于形成一種爆發的熱點。而把他們的想法寫下來,就為這種情感宣泄找到了支點。這種教師與學生情感的起伏,讓學生不再僅僅停留在數學內容上,而是拓展到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2、網絡與數學的結合,張揚學生的個性。
信息技術手段主要為本節課提供了以下平臺:一、bbs論壇。二、搜索引擎。三、計算工具。這些平臺的使用,是充滿個性的。bbs論壇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發言的機會,他可以自主地和所有他喜歡的同學交流觀點,這種靈活而互動的形式是傳統手段所不能取代的。
第二,網上的資源是無窮的,學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有選擇地獲取,不同的學生看到不同的信息,獲取的信息量的大小也因人而異,而且,不同的個體所采取的途徑也是各不相同。
第三,計算工具在網站中提供,一方面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給了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
總之,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更利于讓不同的孩子獲得不同的發展。
3、生活與數學相融,為課堂注入人文因素。
本節課來自生活又回歸生活,一開始,就把課堂內容的視角投向生活。由生活中的環境現狀引發孩子的思索和爭論,進入課堂研究本體-----白色污染,而研究的素材同樣來自于學生真實的家庭中,這又一次將數學與平時的社會實踐相結合了。數學知識的工具性作用被注入了新鮮的活力,那就是利用數學知識研究環境問題,讓數學服務于生活,通過數學計算,幫助孩子獲得體驗,喚起他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而最后,我沒有讓課堂內容結束在下課的鈴聲中,而是讓他們帶著使命離開課堂,讓孩子在課后繼續把課上的內容化作更實在的行動,把倡議書張貼給全鎮人民看,通過阿福臺的市長信箱寫信給環保局局長等等。這樣的課堂又回到了生活,此時的學生,已經有了一種神圣的使命感,那就是保護環境的神圣使命。整堂課,被賦予了濃厚的人文因素。
《可怕的白色污染》教學設計和分析 篇2
三亞市崖城鎮南山小學 陳娟芳 獲市級二等獎 一、說教材 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信息收集和處理”的內容之一,學習本課時內容,不僅讓學生學會收集處理信息,還要學會用數學思維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問題,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價值,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本課時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第八冊第35頁內容。本課時是學生已學習完“簡單的數據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數”后,作為一個拓展性的知識點出現的。教材先從學生熟悉的情景“調查自己家里一天大約用幾個塑料袋?”引入,求“平均每個家庭一天用掉幾個塑料袋?”,“全校學生家庭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用掉多少個塑料袋?”繼而導出“白色污染”給人們帶來哪些危害?如何減少“白色污染”?等問題。讓學生通過調查、收集、整理等方式獲得有關“白色污染”資料信息,再經過討論、交流等方式,了解“白色污染”對自然及人類的危害,形成環保意識。內容編排符合調查研究探索規律。 本課時的重點: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收集整理有關“白色污染”的資料信息。 本課時的難點:通過對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發現“白色污染”給人類造成的危害,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 本課時關鍵:通過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 二、說教學目的: 1、經歷對“白色污染”有關資料的調查、收集和整理過程,學會收集和處理資料信息。 2、通過對“白色污染”資料的處理和分析,發現“白色污染”對人類及自然社會的危害,培養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3、通過觀察、思考,發現身邊生活的“白色污染”,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4、組織開展以“白色污染”為題的課外活動,引導用實際行動保護環境,培養積極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三、說教法學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本課時教材內容安排特點,本課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主要運用談話法和討論交流法,兼并信息收集,觀察思考等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所收集到的資料信息,通過分析、討論交流等學習方式,自主參與,積極探索,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1、 信息收集法:通過詢問,上網查找,查閱書刊等方式獲得有關“白色污染”資料信息。2、 談話法:教師以交談的方式參與課堂中,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白色污染”對自然及人類的危害,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伙伴關系,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情景。3、 觀察思考法:數學課程總目標要求學生能夠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意識。本課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生活環境,發現“白色污染”,分析“白色污染”對自然及人類造成的危害,討論減少“白色污染”的方法?四、教學程序(一)課前準備。教師:“白色污染”圖片和所收集的資料。學生:分成5個小組,調查計算“平均每一個家庭一天用幾個塑料袋?”查找“什么是白色污染?”,并收集相關資料。(二)教學流程1、展示圖片,激發興趣。1)出示一組“白色污染”圖片。(路邊樹上掛滿各種塑料袋,河水被塑料袋垃圾污染,田地里隨處亂扔的塑料制品等。)2) 問:“觀察這組圖片,你們發現什么?”(指名小組回答,引出“白色污染”一詞) [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出發,讓學生體會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習興趣。]2、匯報成果,展示能力。1)反饋:“什么是‘白色污染’”?(指名小組回答)2)反饋: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白色污染”的知識?(各小組反饋所收集到“白色污染”資料信息)3)教師反饋所收集到有關“白色污染”事例。(青海省有一百二十多只羊,由于吃下的塑料袋長時間滯留在胃中,難以消化,被活活餓死;大興南海子麋鹿苑有十只鹿因誤食塑料袋死亡;長江葛洲壩水電站,由于江面遭受“白色污染”,影響發動機正常運行,嚴重危害電廠供電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傾聽他們的收獲,贊賞他們的勞動成果,并鼓勵他們自主探索]3、合作探討,深刻體驗 1)思考交流a、觀察思考:我們身邊存在哪些“白色污染”?b、交流:(各小組反饋思考結果)(主要有家庭使用塑料袋,學生在校的零食塑料袋,田地里的農用廢棄塑料制品等)2)小組合作計算:a、平均每個家庭一天用掉幾個塑料袋?b、全校學生家庭每天共用多少個塑料袋?一周呢?一個月呢?一年呢?c、如果一個塑料袋的面積大約是4平方分米,把全校學生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鋪開,占地有多大? 反饋:(各小組反饋計算結果)。 3)分析交流a、 思考討論:根據以上數據和我們所收集到的資料,你們發現了什么?(引導發現“白色污染”對自然及人類的危害)b、交流:(各小組反饋討論結果)4)師生小結“白色污染”給自然及人類帶來的危害。(主要有:一、視覺污染 二、潛在危害)[新課程指出: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運用知識,知識只有經過運用,才是活的知識,才有生命力。本環節我引導學生運用學會的知識去發現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探討生活中的問題]4、 深刻認識,激發行動1)討論交流a、討論:我們已認識到“白色污染”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我們應該怎么做呢?b、交流反饋:(各小組反饋討論結果)2)你將怎么做呢?(指名學生回答)[數學教學的成功與否,主要表現在學生能否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本環節我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討實際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付諸實踐。]5、課外作業請把你的決心寫出來,并在行動中表現出來。
五、板書設計:
可怕的“白色污染”
1、 什么是“白色污染:?2、 我們身邊存在哪些“白色污染”? 3、據以上數據和收集資料,你發現了什么? 4、我們應該怎么做? 5、你將怎么做呢? 6、請把你的決心寫出來,并在行動中表現 出來。 (本課時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組織引導學生運用學會的知識去觀察現實社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導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建構知識,形成能力,健全人格,獲得基本技能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