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冊教案(通用13篇)
第七冊教案 篇1
人教版小學數學全集1作者:第一單元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整體感知
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已經掌握了“個”、“十”、“百”、“千”這幾個計數單位,并且會正確地讀寫萬以內數的基礎上,把計數單位擴展到“億”,再分別學習萬級數的讀法和含有兩級的數的讀法,萬級數的寫法和含有兩級數的寫法,最后學習比較數的大小,把整萬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把一個億以內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近似數.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按照四位一級的計數特點正確讀、寫億以內的數.幫助學生建立較完整的計數知識體系.為進一步學習億以內加法和減法,乘數和除數是三位數的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礎.本單元教學重點是萬級數的讀法和寫法,培養學生運用遷移、類推的方法獲取新知,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億以內數的讀法
教學內容:教材1頁—3頁,例1、例2,2頁—3頁做一做,練習一1—5題.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
2.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
3.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以及按數級讀數的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能按數級正確地讀出億以內的數.
2.幫助學生建立有關數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計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3.在萬以內數的讀法基礎上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突出我國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鼓勵學生在科學領域中研究與創造.
教學重點:億以內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 :每級末尾、中間帶0的數的讀法.
教具、學具準備:算盤、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個百,一萬里面有個千.
(2)個一百是一千,個一千是一萬.
2.復習萬以內的數位順序.
教師出示5張卡片: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教師首先把“百位”貼在黑板上,指名同學按照順序依次貼其它卡片.全部貼好后請同學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
3.讀數練習:
教師在貼好的數位下填數字,學生進行讀數練習.重點引導學生復習中間或末尾帶0的數的讀法.
4.想一想,萬以內的數的讀法規則是什么?
(引導復習萬以內數的讀法,為后面類推億以內數的讀法作鋪墊.)
二、探究新知
1.設疑導入 :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國臺灣省大約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衛星速度是每分鐘約474000米.
③某縣去年試種水稻新品種,總計增產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學生自由讀一讀上面3句話.
(2)導語 :
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還經常用到這些比萬大的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像這些比較大的數的讀法.
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讀法
2.新授:
(1)教學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
①學生觀察板書:個、十、百、千、萬,想一想:它們之間有什么規律呢?你能按這樣的規律繼續往下數嗎?
(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遷移、類推,培養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學生根據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的規律自己數出:十個一萬是十萬,十個十萬是一百萬,十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教師板書:十萬、百萬、千萬.
②認識“一億”:
用剛才的方法,我們接著往下數,十個一千萬是多少呢?(學生認知有難度,可能會說出,十個一千萬是十千萬,在這時,教師要同學生一起數,并指明,十千萬就是“一億”.)
教師板書:一億,并指出一億是個很大的數,到底有多大呢?請同學看投影:
自由讀一讀.(把抽象的數形象化)
③結合板書,教師指出個、十、百、千……等都是計數單位.億以內的計數單位有哪些呢?
從剛才數數的過程中,你發現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結果.
引導學生明確: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系.
(2)教學數位和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
①引導學生觀察:計數單位之間是怎樣排列的?
教師說明用數字表示數的時候,計數單位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
②師生共同完成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
板書:在每個計數單位下面寫一個“位”字.
重點提示億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數位與計數單位的聯系與區別:
引導學生明確個位上的計數單位是一、十位上的計數單位是十、……千萬位上的計數單位是千萬;幾個一寫在個位上,幾個十寫在十位上……幾個千萬寫在千萬位上.
同一個數字,把它寫在不同的數位上,它表示的計數單位就不同.教師出示卡片:數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數位上,同學分別說出它的計數單位.
④認識數位分級:
為了便于讀億以內的數,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即從右起每四位為一級.個、十、百、千是個級,表示多少“個”;萬、十萬、百萬、千萬是萬級,表示多少個“萬”.
突出我國四位一級的計數知識,并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板書,進一步完成數位順序表.
⑤反饋訓練:
請同學仔細觀察數位順序表,完成練習一1、2題.(燈片出示)
(3)教學萬級數的讀法:
①先讀出下面各數:
28、308、4007、3070
這些數都在哪一級?表示多少?
如果把這些數放在萬級,又表示多少呢?
引導學生明確:同一個數在個級時表示多少“個”
在萬級時表示多少個“萬”
(滲透個級數與萬級數讀法的內在聯系.)
②教學例1:
教師在標有計數單位的珠算上分別撥上二十八萬和三千零七十萬.
學生對照數位表,先寫出阿拉伯數字,然后自己試讀這兩個數.
引導學生根據個級數的讀法,類推出萬級數的讀法.
同學之間互相匯報試讀結果.
③反饋訓練:2頁做一做.
④思考討論:
萬級數與個級數讀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引導學生明確:讀萬級里的數,按照個級數的讀法來讀,在后面加一個“萬”字.
(4)教學含有萬級和個級數的讀法.
①出示例2:
觀察:例2與例1的各數有什么區別呢?
(例1都是整萬數,例2是含有兩級的數)
像這樣含兩級的數該怎樣讀呢?你能不能應用剛學過的知識再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自己讀出這幾個數呢?
②學生試讀例2的三個數.
2460064070010030040
思考討論:
先讀哪一級,怎樣讀?再讀哪一級,怎樣讀?在什么情況下,“0”不讀出來,什么情況下“0”要讀出來?
(用試讀討論方法,突破難點:鼓勵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③在學習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億以內數的讀法法則.
④反饋訓練:3頁做一做.
三、鞏固發展
1.練習一第3題:讀下面每組數
34和340000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3040和30400000
(通過此練習,使學生弄清個級的數與萬級的數在讀法上的聯系與區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讀數法則的第二條)
2.練習一第4題:
學生充分說、讀,面向全體,引導學生根據讀數法則來讀中間、末尾帶零的數.
3.判斷:
(1)4080500讀作:四百八十萬零五千
(2)3706000這個數中所有的“0”都不讀出來.
(3)40506000這個數中有一個零要讀出來.
(此題考察學生對難點的掌握情況)
4.出示活動數字卡,在數位順序表上進行讀數練習: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數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五、布置作業 :練習一第5題.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這節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
六、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的寫法
教學內容:教材7頁例3、例4;7頁做一做,練習二1-6題.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在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基礎上,掌握整萬數的寫法和含有兩級數的寫法.
2.能根據數級正確地寫出億以內的數.
(二)能力訓練點
運用遷移、類推方法,引導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寫法規則,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對反映國情的一組數據的讀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億以內數的寫法.
教學難點 :每級中間或末尾帶0的數的寫法.
教具、學具準備:數位表、電腦.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答.
(1)在數位順序表中,左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
(2)萬級包括哪幾個數位,個級包括哪幾位數位?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黑板上貼上數位表)
2.讀數練習:讀出各數,并說一說讀法.
(1)70000、700000、7080000
(2)102345、320600、2050700
(讀數與寫數有密切聯系,通過此練習,復習億以內數的讀法,為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作鋪墊)
3.寫出下面各數:
七萬、七十萬、七百零八萬
想一想:萬以內數的寫法規則是什么?
(從高位寫起,哪一位上是幾,就在那一位寫幾,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二、探究新知
導入 :萬以內的數同學都會寫了,那么用這個寫數方法是否能寫出更大的數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
教師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寫法
1.教學整萬數的寫法.
(1)出示例3:寫出下面各數:
七萬七十萬七百零八萬
①讀題,并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有什么特點?(都是整萬數)
②借助數位表寫數
按照剛才寫數的方法,你能對照數位表寫出下面各數嗎?請同學們在自己的數位表中試寫這幾個數.
③指名同學到黑板上對照數位表寫出各數,并說明這樣寫的理由.
引導學生類推:根據個級數的寫法,哪一位上是幾,就對著那一位寫幾;
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對著那一位寫0.
七萬:在萬級上寫7,其它數位寫0,寫作:70000
七十萬:在十萬位上寫7,其它數位寫0,寫作:700000
七百零八萬:在百萬位上寫7,在萬位上寫8,其它數位上寫0,因此寫作:7080000
(使學生運用遷移和類推方法獲取新知,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的精神.)
(2)總結整萬數的寫法
①剛才我們是根據數位表來寫,如果離開數位表,怎樣很快寫出這些整萬數呢?
(請同學小聲議論一下,不急于找同學回答,目的是給學生一段思考時間)
②借助電腦來理解萬級數與個級數寫法的聯系.
請同學看屏幕,教師按以下步驟切換畫面:
第一步畫面:七萬、七十萬、七百零八萬在數位表中的寫法,如圖:
第二步畫面:去掉數位表,請同學觀察這幾個數寫法的共同特點.(個級都是四個“0”)
第三步畫面:把三個數末尾的四個0去掉,請同學再讀這幾個數,提問:這幾個數發生了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觀察去掉四個0后,三個萬級數分別變成7、70、708,都成了個級數.)
如果把7、70、708再變成萬級數七萬、七十萬、七百零八萬該怎么辦呢?
(再在7、70、708的后面添4個0)
第四步畫面:第三步中每個數末尾去掉的4個0再分別回到原來的位置,并閃動兩次.
③根據電腦演示,請同學想一想:整萬數該怎樣寫?
(引導學生理解寫整萬的數,先按照個級數的寫法來寫,然后在后面加4個0就可以了.)教師板書.
(通過電腦的動畫效果,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萬級數和個級數寫法的聯系和區別,幫助總結整萬數的寫法.訓練學生由直觀——抽象的思維過程.)
(3)反饋訓練:練習二第2題.
2.教學含有兩級數的寫法.
(1)出示例4:寫出下面各數
十萬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萬零六百、二千零五十萬七千
①同學自由讀一讀,觀察這些數與例3各數有什么區別?
②討論:含有兩級的數應先寫哪一級,后寫哪一級呢?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寫數要從高位寫起,所以應先寫萬級數,再寫個級數.
教師板書:先寫萬級,再寫個級.
③同學們按照這個寫數順序,試著在自己的數位表中填寫出這三個數.
④指名同學邊板演邊講述自己寫數過程.
(2)總結含有兩級數的寫法
①在剛才寫數的過程中,你認為應特別注意哪一點呢?
引導學生說出,要特別注意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0.
②討論:既然這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又為什么要寫0呢?0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通過討論,突破難點,使學生明確“0”在寫數時起占位的作用,千萬不能丟掉.
教師板書: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③在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同學總結含有兩級數的寫法.
教師在板書中加虛線框.
(3)反饋訓練:7頁做一做
三、鞏固發展
1.填空:
(1)一個數的最高位是萬位,它是位數.
一個數最高位是十萬位,它是位數.
(2)一個8位數,最高位是位.
一個6位數,最高位是位.
(3)在寫數時,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
2.練習二第3題.
3.練習二的第4題.
讓學生讀一讀這些數,然后再按含有兩級數的寫法逐級寫出各數.教師結合這幾組數字向學生重點講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各方面所取得的日新月異的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練習二第5題.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掌握了那些新知識?
(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寫法)
五、布置作業 :練習二第6題.
六、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的寫法
例3:寫出下面各數: 例4:寫出下面各數:
七萬寫作:70000 十萬二千三百四十五寫作:102345
七十萬寫作:700000三十二萬零六百寫作:320600
比較數的大小近似數
教學內容:教材10-11頁例5、例6,10-11頁做一做,練習三1-4題.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學會比較億以內數大小的方法.
2.使學生學會將整萬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3.使學生會用“四舍五入”法把一個億以內的數萬位后面的尾數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數.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問題.
2.培養學生運用遷移、類推方法獲取新知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主動探求的習慣.
教學重點:億以內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第七冊教案 篇2
課 題
7、水的凈化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0 月 31 日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沉淀、過濾、消毒是水凈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來水的凈化處理過程,蒸餾水和純凈水的用途。
2、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沉淀和過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3、向學生進行飲水衛生教育,培養學生認真細致、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
教學
準備
1、沉淀實驗:燒杯、明礬、玻璃棒。
2、過濾實驗:濾紙、剪刀、燒杯、玻璃棒、漏斗、鐵架臺、滴管。
3、制取蒸餾水實驗:圓底燒瓶、乳膠管、燒杯、試管、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直角形玻璃管。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學習用沉淀的方法凈化水。
2、指導學生學習用過濾的方法凈化。
3、指導學生學習用消毒的方法凈化水。
4、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提問:通過《水污染》一課的學習,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樣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樣危害人體健康的?
2、講解:自然水域的水由于種種原因,混入了各種雜質,其中不溶解于水的雜質,如泥沙、石塊……,有溶解于水的雜質,如食鹽、各種礦物質……,還有細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須經過處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雜質,才能飲用。把不干凈的水變成干凈的水,叫做水的凈化。(板書課題)
(1)觀察:每組實驗桌上有兩杯混濁的水,觀察水里有哪些雜質?
(2)學生匯報。(水里有泥沙、木屑、細菌等)
(3)講解:怎樣除去水中的這些雜質?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雜質,有一個單間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靜置一會兒,一部分雜質就會沉到水底,這種方法叫沉淀。(板書:沉淀)為了加快沉淀,還可在水中加入明礬,明礬經過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較小的顆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國農村,沒有用上自來水的地區,就是在水中加入明礬沉淀,使水變得干凈些。
(4)演示沉淀實驗,邊示范邊講解:①加入適量明礬。②用玻璃棒攪拌。③靜置,過一會兒觀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變化。
(5)學生實驗。(由于靜置時間較長,把觀察沉淀后水的變化放在過濾實驗后進行)
(6)學生觀察、討論:沉淀后的水發生什么變化?(沉淀后的水出現明顯的分層現象,上面漂浮著比水輕的雜持質,下面有一層泥沙類雜質,中間的水比較清澈)
(7)小結: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樣的雜質?家里的燒水壺、熱水瓶等時間用長了,壁上會有水垢,這就是水中雜質長期沉淀的結果。
(1)講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雜質,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雜質。沉淀后的水還會有重量很輕的物體在水中,過濾是一種常用的凈化水的方法。
(2)講解過濾操作方法:
①折:正方形濾紙兩次對折成4層的小正方形。
②剪:把濾紙剪成圓形。
③展開:把濾紙展開成圓錐形,大小和漏斗一樣。
④濕潤濾紙:用滴管取清水,從下往上濕潤,濾紙與漏斗之間不能有空隙。
⑤把漏斗放入鐵圈,使漏斗玻璃管口尖端緊貼燒杯壁。
⑥玻璃棒頂在三層濾紙處,傾斜成600,把水沿著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倒入的污水不能超過濾紙邊緣。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觀察、比較并討論:過濾后濾紙有什么變化?過濾能除去水中什么樣的雜質?
(5)小結:用沉淀、過濾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雜質。
(1)講述:用沉淀、過濾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雜質,但不能除去細菌、病毒。要想殺死它們,可以用加熱的方法把水燒開,這種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或氯氣等消毒藥品。我們把煮沸和加消毒藥品的方法統稱為“消毒”,其中煮沸是既簡單又可靠的消毒方法。
(2)總結水的凈化方法。
(3)學生填寫課本第23頁中的結論。
課后感受
大多數學生都能了解到一些最常見的、簡便的消毒方法。
第七冊教案 篇3
課 題
10、人怎樣吸收營養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1 月 21 日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和食物消化的過程以及人體是怎樣通過消化食物來吸收營養的。
2、初步學會用唾液消化淀粉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教學
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標有1、2號的兩試管、稀淀粉糊、小藥瓶、碘酒、熱水、燒杯。
2、人的消化器官、一段小腸及小腸絨毛的掛圖、錄像帶(消化器官及消化過程)。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了解什么是消化。
2、指導學生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
3、指導學生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
4、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提問: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2、講述:食物中的營養,只有維生素和部分無機鹽可以直接被人體吸收,而蛋白質、脂肪、淀粉等難以溶于水,也就不能直接被人體吸收,必須經過消化器官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體吸收。今天我們學習、研究人體是怎樣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板書課題)
(1)談話:什么是消化?(學生自由發言)請同學們看課本第32頁。
(2)學生匯報:人體把不溶解的食物變成能溶解的養料這種變化叫做消化。
(1)談話:食物的消化過程是在人體的消化器官中進行的,人體都有哪些消化器官?分別在人體的什么部位?請同學們看課文第33頁中的圖示,小組同學相互討論。
(2)學生觀察、匯報。
(3)小結(同時出示人體消化器官掛圖)
①口腔在人的頭部,內有牙、舌及分泌唾液的腺體開口。
②食管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內,它是食物從口腔到達胃的通道。
③胃在人體腹腔的左上部,像一個大袋子。
④肝在人體腹腔的右上部,它能分泌膽汁到達小腸。
⑤胰位于胃的后部,能分泌胰液。
⑥小腸在人體腹腔的下部,很細很長,約5—6米,彎彎曲曲地盤折在一起,上面連著胃,下面連著大腸。
⑦大腸比較粗,分布在小腸周圍,末端是肛門,它是糞便的出口。
(4)小組匯報:按順序相互說出人體的消化器官并在身體上指出它們所在的位置。
(1)談話:誰能說說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是怎樣進行消化的?(學生自由發言)請同學們看課本第33頁食物消化的具體過程。
(2)匯報小結:食物進入口腔,經牙齒的咀嚼與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混合,加上舌頭的攪拌,進行初步消化,將食物中部分淀粉消化后變成了糖,然后所有咽下的食物經食管運送到胃。
(3)下面我們來做個唾液消化淀粉的實驗。
①課前取1克干淀粉放在燒杯中,加清水100毫升,攪拌、煮沸、冷卻。
②在標有1、2號的兩試管中分別倒進約2毫升的淀粉糊。
③在小藥瓶內吐一些唾液,然后在2號試管內加入約2毫升的唾液,搖勻。
④將兩試管同時放在約400C的溫水中7—8分鐘。
⑤7—8分鐘以后,在兩試管中分別滴入2—3滴碘酒,觀察現象。
(4)分組實驗。
(5)匯報實驗結果:加了唾液的淀粉糊遇碘不再變藍黑色。
(6)討論:實驗結果加了唾液的淀粉糊滴入碘酒不再變成藍黑色說明了什么?(唾液能消化部分淀粉使它變成另外的一種物質即糖)
(7)講述:咽下的食物到達胃后,胃里有胃液,能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質。由于胃的強壯的肌肉不停地蠕動,加上胃液的作用,食物就變成了稀爛的食糜,慢慢地進入小腸。食物自胃進入小腸的過程稱為胃的排空。胃排空的時間依食物的形態、性質和蠕動情況而不同。水只需幾分鐘就被排空。糖類約需2小時以上,蛋白質時間較長,脂肪更長。吃了油性大的食物不容易感到餓,就是因為這種食物排空時間長。一般混合性食物排空約為4—5小時。
小腸里有腸液。肝分泌的膽汁和胰分泌的胰液也流進小腸里,一起消化食糜中的蛋白質、脂肪、淀粉,變成人體可以吸收的養料。食物的消化工作在小腸里全部完成。(出示小腸及絨毛的投影)將一段小腸用放大鏡觀察,可以看到小腸壁上有許多皺襞,皺襞上有許多批狀突起,即小腸絨毛,這就大大地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小腸絨毛里有許多血管,消化的養料滲進絨毛里的血管,被血液運送到全身。
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由小腸慢慢進入大腸,形成糞便,由肛門排出體外。
第七冊教案 篇4
2、敦煌莫高窟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28個詞語的意思。
2.能找出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T、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 照樣子,用“不僅……還……”造句,能抓住重點詞語,縮寫句子,能按照課文給句子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4.能背誦課文第4、1自然段。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更加熱愛我國民族文化。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14個生字,理解28個詞語的意思;能找出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學難點 :能抓住重點詞語,縮寫句子。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五)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解題。莫高窟在我國甘肅省敦煌縣東南。它與河南省龍門石窟、山西省云崗石窟,并譽為我國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在3華里長的鳴沙山壁上密密層層地鑿建了近500個洞窟,每個洞窟內部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艷麗多姿的壁畫。課文作了形象、生動的介紹。
2.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①這篇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了敦煌莫高窟?②你對敦煌莫高窟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學生字,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薪詞。
3.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說說對兩個思考題是怎樣理解的。
(2)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3)檢查生字的掌握情況。
4.指導閱讀第1自然段。
(1)齊讀。
(2)討論:①這個自然段是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找出這段的重點詞句)②為什么說它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劃出表示數量的詞語)③想一想這幾個句子與重點詞句有什么關系?
(3)指名讀課文,讓學生根據重點詞句說說本段的主要意思。
5.指導閱讀第2自然段。
(1)默讀課文,找出重點詞語:精美的藝術晶。
(2)思考:為什么說“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讀讀第2個句子。
(3)討論這兩個句子的關系。
(第1句概括地說,第2句具體地說。從“最大的佛像”和“最小的菩薩”的對比中,說明工藝的精美。)
6.指導閱讀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讀這段課文,找出這段的重點詞句:“敦煌的壁畫,像朵朵鮮花,艷麗多姿。”
(2)說說這段課文兩句話的主要意思。 (第1句用比喻“像朵朵盛開的鮮花”,總說“敦煌壁畫”的“艷麗多姿”;第2句就壁畫的內容的豐富來具體說明第1句所說的“艷麗多姿”。)
(3)讓學生朗讀課文,指導學生分別用“……像……”的比喻句式和“有的…”有的……”的句式各說一句話o
7.閱讀課文第1、2、3自然段。·討論:這三段課文主要寫什么?
8.作業 :課后作業 本第5題,(作業 本)第1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抓住重點詞語縮寫句子,用“不僅……還……”造句。
2.背誦課文第4、5自然段,能按照課文內容給句子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3.加深對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的理解,更加熱愛我國民族文化。
(二)教學過程
1.閱讀課文第1、2、3自然段,說說這三段的主要意思。
2.指導閱讀第4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①這一段課文寫了什么?②劃出表示人物動作的詞語(輕提、舒展、高高地舉到、撥動)。
(2)指導學生說說這段課文4句話的意思。(前一句描述這幅巨大壁畫的背景:清清的池水,池水中朵朵鮮花,被池水環繞的金碧輝煌的亭臺樓閣,渲染了環境的“艷麗多姿”。后3句是壁畫的主體,著重勾畫了畫中人物的“艷麗多姿”,即:第2句,完整地介紹了在金碧輝煌的亭臺樓閣演奏的樂師和起舞的少女;第3句,概括地描寫了起舞的少女;第4句,具體細膩地描述了“其中一個梳著發髻的女子”的“動人舞姿”。)
(3)理解“艷麗多姿”“金碧輝煌”“亭臺樓閣”“翩翩起舞”“優雅”“華麗”“端莊”“舒展”等詞語的意思。
(4)指導學生邊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邊觀察第2幅圖。①注意抓觀察點的轉移——由四周的自然景觀,到中央的亭臺樓閣;由中央的亭臺樓閣到在亭臺樓閣表演的全場人物;由演出的全場人物到翩翩起舞的少女;由翩翩起舞的少女群體,最后集中在“其中一個”。使學生知道作者是由四周到中央,由整體到局部,由面到點,有條不紊地把這幅巨畫呈現在讀者面前的;②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動作描寫。不但要找出表示動作的詞語,而且要注意這些動作詞語的排列次序是不能更動的。
3.教學課文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說說這一段課文的主要意思(是寫作者站在這幅壁畫前的內心感受)。
(3)作者的感受是分幾步來表達的?(先總說“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再用“不僅……還……”把對壁畫栩栩如生的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
(4)指導用“不僅……還……”造句。
4.指導背誦課文第4、5自然段。
(1) 齊讀。
(2) 說說這兩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 找出重點詞語,試著背誦:巨大的壁畫 池水 鮮花 亭臺樓閣樂隊 少女 翩翩起舞 優雅端莊女子 輕提 舒展 舉到 撥動好像都是活的 不僅……還……
(4)指名背誦。 5.作業 :《作業 本》第2、3、5、6、7、8題。
第七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體驗圖形的變換過程。
2、能在方格紙上,說出圖形的平移或旋轉的變化過程。
教學重難點:
說出圖形的平移或旋轉的變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創設情景,解決問題
(1)圖形的變換是對平移和旋轉知識的綜合運用練習,也是今后學生開展圖形設計的重要基礎,通過學生大量的操作活動,對提高學生空間的想象能力有較大的幫助。
(2)本活動的開展主要是讓學生進行操作,通過他們的操作來體驗圖形變換的過程。在圖形的變化中,同樣得到圖形的變換,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會引出不同的操作過程。因此,無論是變換到(1)、(2),還是變換到(3)、(4),都有各種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先試一試,然后再進行交流。
二、活動二:實踐練習
在學生獨立完成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交流,老師進行指導。
練一練
(1)七巧板的變換是多樣的,圖中所展示的僅是其中的一種。在開展這一活動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七巧板中的部分圖形進行變換。在學生比較熟練的情況下,再操作一些比較復雜圖形的變換。
(2)對于圖形每一步的變換,都應要求學生說一說是如何平移或旋轉的,這樣可以進一步鞏固平移或旋轉的概念,也便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考方法。
三、《作業本》教師在學生解題時進行指導。
第七冊教案 篇6
課 題
4、太陽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0 月 10 日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有關太陽的概況。引導他們通過實驗研究在不同條件下獲取的太陽的光和熱的不同。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對比實驗的能力。
教學
準備
1、不同情景中的太陽和太陽像個大火球的近景掛圖或投影片、錄像資料。
2、溫度計若干、玻璃板、木反、反光玻璃鏡。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研究太陽的光和熱。(在室外進行)
2、指導學生學習太陽的一般知識。
3、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猜謎:“早晨東邊出,傍晚西邊落,永發光和熱,萬物離不了。”這個謎語你知道是說的什么嗎?(太陽)
2、提問:你能說說你看到的太陽是什么樣的,你覺得什么時候的太陽最好看?
我們一起看課本第12頁,你最喜歡哪一幅圖中的太陽?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太陽。(板書課題)
(1)談話并提問:太陽每時每刻都在散發光和熱,你能結合生活動實際想想,在不同的情況下,地球上的物體獲得的太陽熱相同嗎?
(2)學生討論回答。
(3)談話: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情況不同,物體獲得的太陽熱不會相同的。下面我們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三種不同情況下,物體獲得太陽熱的情況到底如何。
(4)閱讀課文,掌握實驗方法。
按①直射與斜射下;②透明物與不透明物遮擋下;③有反射光和無反射光下,分別加以指導與闡述。
(5)指導學生認識三種不同實驗的方法、要求,分配好小組、實驗項目,共同協作,作好記錄。
(6)學生分組實驗并匯報實驗結果。
(7)小結:①陽光直射下比斜射下物體獲得的太陽熱多。②透明物體遮擋下比不透明物體遮擋下,物體獲得的太陽熱多。③有反射陽光下比沒有反射陽光下,物體獲得的太陽熱多。這說明在不同情況下,物體獲得的太陽熱是不一樣的。
(1)談話:雖然我們經常見到太陽,對太陽很熟悉,可它有許多的秘密我們都還不了解,比如你能猜想一下太陽離我們地球有多遠?太陽有多大?太陽溫度有多高嗎?(學生猜想并回答)
讓我們看課本第13—14頁,請你邊閱讀邊想想剛才同學們的猜想合不合理,并提出不太了解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研究。
(2)學生閱讀并提出問題。
(教師要抓住學生的提問,通過打比方來指導學生理解一些具體的數據,最后得出結論:正因為太陽如此的大,溫度如此的高,所以它蘊藏的能量很大很大)
(3)交流資料或觀看錄像。
(4)小結:①太陽是顆恒星(自己能發光發熱);②太陽距地球有1.5億千米;③太陽體積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④太陽表面溫度6000攝氏度,內部溫度超過1500萬攝氏度;⑤太陽每秒發出的能量是現在地球上人們消耗的能量總和的1000萬倍;⑥太陽能量很大,取不盡,用不完。
課后感受
通過對太陽的了解,多數同學都能知道太陽看上去小的原因是太陽離我們太遠了。
第七冊教案 篇7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讀通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預習課文。
2、走進秋天的田野,實際感受秋天的迷人景象。
三、教學準備:預習課文。走進秋天的田野,實際感受秋天的迷人景象。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秋天是金色的季節、成熟的季節,是收獲的季節、熱鬧的季節它贏得古今中外眾多詩人的吟唱贊賞。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贊美秋天的詩歌《秋天》(板書)
二、自讀課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長句的停頓。
(2)你學會了什么,還有哪些地方不懂?
(3)每個小節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全文主要寫了什么?
2、檢查自學情況。
(1)朗讀生字、詞。
(2)同桌互查朗讀情況。
(3)指名朗讀課文。
(4)說說課文大意。
(5)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合作探究,深入感悟
1、小組討論分段情況。
第一段(1)描寫秋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傳達喜悅之情。
第二段(2——6)描寫秋天田野上豐收景象,美得非常動人。
第三段(7)描寫秋陽、黃葉降臨。
2、指名讀第一節。
3、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理由是什么?
(秋天,天高云淡,所以讓人覺得太陽“更紅更嬌”,鮮艷嬌美。秋天,金風送爽,沒有夏天的燥熱,沒有冬天的陰冷,所以讓人覺得空氣更甜更美。)
4、讀背第一節。
四、老師指導
1、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翹舌音。
2、書寫:柔、袍、梳
五、作業:
1、寫習字冊
2、朗讀課文。
3、背誦第一節。
板書設計
秋天
太陽更紅更嬌
空氣更甜更美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秋天的特點,激發學生對秋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背誦課文。
2、掌握背誦方法。(根據對課文的理解指導背誦。)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朗讀詞語
明麗釀造煩惱羊腸小路照耀珍藏柔韌井井有條
2、指名背第一節。
二、賞讀第二部分。
1、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小節。
(1)說說作者是怎樣寫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的?這樣寫好在哪里?
(“秋風抓一把桂子的香氣,把夏天的腳印兒輕輕涂掉。”這樣寫季節的轉換,顯得形象、生動,很含蓄、很有味。)
(2)讀讀背背這一節。
2、賞讀第三小節。
(1)齊讀。
(2)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哪些詞語用得好。好在哪里?還有哪些地方不懂?
(“消”用得非常貼切。夏天蟬鳴不斷,而一到秋天,天氣轉涼,蟬兒的叫聲逐漸消失。“消”字透露出秋天到來的消息。“香”也寫出了野菊花盛開后,芳香襲人,飄逸四方。“低頭彎腰”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寫出了成熟的向日葵在秋天搖擺點頭的姿態。)
(3)畫畫秋景圖,也可參照書上的畫。
3、賞讀第四小節。
(1)自由讀
(2)小組交流自己是怎樣理解這幾句詩的?
(“嚷著”生動地寫出了秋天到來后,蘋果、葡萄成熟了,要穿紅襖、要披紫袍。是秋天,給蘋果穿上了紅襖,給葡萄披上了紫袍;是秋天,點綴了大自然絢麗的色彩。)
(3)背誦第四節。
4、賞讀第五節。
(1)默讀
(2)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為什么?
(“舉著紅纓”、“紅著臉兒”分別是玉米、高粱成熟的特征和標志,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寫,生動活潑。“樂了”、“笑了”描寫的是玉米、高粱成熟后的開心和快樂,透露出的卻是作者對秋天強烈的喜愛之情。)
(3)試背第五節。
5、賞讀第六節。
(1)讀這一節。
(2)說說這一節有幾個比喻句?各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對比喻句是怎樣理解的?
(這一節有兩個比喻句。一個是一塊水稻天、玉米地,一個個蘋果園、葡萄園,或紅,或白,或紫,或黃,錯落有致,色彩絢麗,如秋風這把梳子梳理過一樣,層次分明,井井有條。莊稼一旦收割完畢、秋種之后,田野更是行列整齊,井井有條。其次,秋天又是一個忙碌的季節。在秋光的映照下,人們既忙著收割,又忙著種植,汗珠映著醉人的秋光閃耀,這是何等蓬蓬勃勃的興旺景象啊!是人們勞動的汗水才使得秋天如此秋光絢爛,蓬蓬勃勃。)
(3)試背。
6、齊讀第二部分。
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處理好輕重、緩急、停頓、語速和語調。
三、賞讀第三部分。
1、讀這一部分。
2、說說。
(1)什么時候可看到樹木落下的“黃葉”?這說明什么?
(2)作者為什么要“撿一片黃葉悄悄地珍藏”?
(3)這最后一節與開頭一節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這樣寫好在哪里?
(“撿一片黃葉悄悄地珍藏”,說明時令已近深秋,百花凋謝,樹葉飄零,而詩人“悄悄珍藏”那一片黃葉,是因為詩人熱愛秋天,留戀秋天。
珍藏這一片黃葉,實際上是詩人對美好的秋天的申請紀念,而“秋天永遠會向我們微笑”,正是體現了詩人把美麗的金色秋天珍藏在心間,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喜愛、珍惜之情。
這一節的第一句“走在秋天”與開頭的詩句相同,首尾形成呼應。開頭“走在秋天”,更多的是抒發詩人在秋天來臨的喜悅之情的話,那么結尾的“走在秋天”,更多地流露出詩人在秋天將盡時的一份留戀之情。)
3、背誦第三部分。
四、總結全文
1、引導學生總結。
2、引導學生體會。
3、讀背體會。
五、作業
1、抄寫詞語。
練筆。選擇詩歌中所描繪的一種景象,以“走進秋天”為題,將描繪這種景象的詩句改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秋天
桂子飄香
田野美景
秋風秋光
秋陽黃葉
一、揭示課題激情導入
1、板書課題:秋天
2、看到這兩個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詞語?
(秋高氣爽秋風紅葉秋水長天秋風蕭瑟秋蟲啾鳴秋實累累秋桂飄香霜葉知秋秋雨綿綿秋風習習楓林盡染落葉蕭蕭秋山如洗一葉知秋春華秋實秋菊傲霜秋風落葉)
3、教師適當講解上面詞語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樣的呢?你能用幾句話來描繪一下嗎?當然你也可以選用上面的詞語。
5、有一位山東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創作兒童詩歌,也寫童話和兒童故事的。出版有兒歌集《搖籃里的歌》,兒童詩集《秋風娃娃》《獻給中學生的一束詩》《獻給少男少女的詩》。我們來看看在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樣的。
二、初讀課文:
你覺得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介紹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豐收景象。)
1、那么,這首詩主要寫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田野里、小路旁、果園里)
2、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園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第一次板書: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蘋果葡萄玉米高粱……
第二次板書:(金黃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繽紛的)野菊花(漲紅了臉的)蘋果(紫色的)葡萄(舉著紅纓的)玉米(紅著臉的)高粱
《秋天》是一篇兒童詩,它也具有兒童詩特有的藝術特點。
一、濃郁的兒童情趣
這是兒童詩有別于成人詩的最顯著的藝術特征。“打滾、奔跑”如兒童嬉戲,秋天來了,天氣漸漸的冷了,所以蘋果嚷著要穿紅襖,葡萄嚷著要穿紫袍,兩個“嚷”字的使用,更加切合兒童的年齡特征。
二、鮮明的形象性
兒童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認識事物的方法是直觀的,具體的。因此,給兒童寫的詩要求更形象、更有趣味。所以,作者沒有采用靜止的抒情,因為那樣會讓孩子感到厭倦,作者把秋天打扮成一個躍動的孩子,他在“田野里打滾”,在“小路上奔跑”,還抓起一把“桂子”的香氣,把“夏天的腳印兒涂抹掉”。這一段,通過“打滾、奔跑、抓、涂抹”等動詞的運用,給我們一個生機勃勃的秋天。
作者以“走在秋天”為引子,移步換景,抓住了秋天的典型景物,如“紅蘋果、紫葡萄、秋風、桂花、稻穗兒、野菊花、玉米、高粱”,并把這些景物擬人化,使得詩歌更加生動、形象。
三、優美的語言和流暢的音韻
兒童詩不但承擔著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任務,也承擔著語言訓練的任務,如詩入畫的語言,更能提高孩子們的審美情趣,引導他們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如“秋風如同柔韌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條;秋光如同發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閃耀。”這段話中,將秋風比作梳子,把秋光比作汗珠,即準確,又精煉,結構卻非常的單純,情感也十分的強烈,不僅僅是說秋風,更讓人想起了勞動者的形象,使他們的辛勤耕耘,才有了金色的收獲。
作者沒有平面的敘述現實生活,而是精心設計了情文并茂、文彩斑斕的詩句,把平平常常的意思說得很有實感,如“玉米舉著紅櫻笑了,忘掉一個夏天的煩惱;高粱紅著臉兒笑了,一曲酒歌在心靈釀造。”優美的語句再加上貼切的比喻,讓人賞心悅目。(在教學時也不妨讓學生說說玉米夏天的煩惱,高粱釀造出了什么樣的歌。)
此外,在節奏和韻律上作者也有規律的安排聲音的抑揚頓挫,大致整齊地安排音步,作者采用“ao”韻,讀起來瑯瑯上口,體現出了節奏感,一種歡快之情洋溢而出。
在第一節的時候,我用了比較多的時間把秋天和夏天做比較,主抓紅日,空氣等意象。
在講到把夏天的腳印輕輕的涂掉時,學生提出了疑問。我不回答,反問:“為什么用涂這個字?究竟是怎么涂得?”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擱置,接著看后面的內容。三四五小節學生采取自讀自學的方式,找出比喻的地方,如何去比喻,為什么去比喻,說得還蠻像回事。其實這里面有些很有趣的東西我沒有提出來,后來在讀云姐姐的貼還有其他老師的貼時,發現忘掉一個夏天的煩惱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當時卻沒有及時的發現并提出,太遺憾了。
最后兩個小節,比較的簡單,學生和我討論了一下珍藏黃葉,秋天向我們微笑。我忽然想起了古文中秋的意象,但對于孩子來說難,就說得比較的少,但是還是情不自禁的談到了悲秋主題,并和這一課做了比較,告訴孩子們要有樂觀向上精神。要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
“打滾”、“奔跑”寫出了秋風的調皮可愛,從中體會到作者對秋風的喜愛,對秋天的喜愛。
“抓一把……香氣……輕輕涂掉”寫出了秋風的調皮、可愛,體會到夏秋之交空氣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對秋天的喜愛。
“嚷著”、“舉著”、“穿紅襖”、“披紫袍”、“紅著臉”把原本靜止的畫面寫活了,這就是動詞的作用。這些句子也讓我們產生了對這些景物的喜愛之情。似乎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這就是擬人的作用。我們讀著讀著,就很容易在內心油然而生一種情感——秋天,我愛死你了。
課后反思:
通過上堂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堂課我請學生自由讀詩歌,找一找課文主要寫了秋天的什么地方?學生歸納出田野、牧場、果園、小路、樹林。在不同的地方秋風的到來都帶了了什么呢?學生反復品讀詩歌小節。
1、在果園它給果實換了衣衫,還有什么果實詩中沒有寫呢?啟發孩子們續寫了詩歌小節,拓展了思維,同時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2、在田野它給玉米帶上了紅纓,使高粱漲紅了臉蛋。此處,引入了《北大荒的秋天》原野熱鬧非凡,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使學生想象著原野的豐收景象,體會著詩中蘊含著的喜悅。
3、秋風兒在牧場給牛羊加了肥膘。結合《草原的早晨》中的那句“一群群羊兒像朵朵白云在飄動,藍天下回蕩著牧民的歌聲。”來體會牧民的喜悅。
全詩結尾,回歸到的一段。“為什么秋日會更紅更嬌?秋天的空氣會更甜更好?”
有了1-5的鋪墊,學生思維十分活躍。秋日紅,因為楓葉、紅纓、紅蘋果、柿子、紅棗……映襯的;因為人們豐收興奮的紅臉映襯的;因為秋高氣爽,日頭紅……
空氣甜,是因為空氣中彌漫著桂花和野菊花的花香;因為高梁酒香甜的酒氣;因為果實那甜甜的味道;因為豐收使得人們心中甜絲絲的……
第七冊教案 篇8
頤和園
教學目標
1. 認識本課的15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3個。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了解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4. 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 讓學生了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觀,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發民族自豪感。
2. 學習本課按照瀏覽的順序記敘,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新課。
二、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 提出自學要求。
(1) 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 標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詞語意思并想辦法記住生字。
(3) 在文中標出作者描寫了頤和園的哪些景點。
2. 檢查自學情況。
(1) 指名朗讀課文。
(2) 學生匯報怎樣記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匯報作者所描寫的頤和園的景點。
(4) 匯報自己通過努力弄明白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導小組合作學習。
(1) 把課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開頭的第一個句子畫下來,再讀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頤和園的。
(2) 認真讀讀每個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個景點的什么特點,向大家介紹。
(3) 將自學過程中還不理解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
4. 小組匯報學習情況。
(1) 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頤和園的。
(2) 作者向我們介紹了每一處景點的什么特點?
三、 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讀了課文,你覺得頤和園給你留下的總的印象是怎樣的?課文哪個部分很明確地為我們指出來了?
2. 指導朗讀,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總結。
五、 要認的字,練習要寫鞏固的字。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引入新課。
二、 學習第二自然段。
1. 一進入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長廊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2. 學生匯報。
(1)長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你是怎么體會到的?
(2)長廊還有什么特點?
(3) 結合理解“神清氣爽”。
(4)指導朗讀。
三、 學習第三自然段。
1.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們介紹了什么呢?請大家默讀第三自然段。
2. 通過這一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
3. 指導朗讀。強調“閃閃發光”和“金碧輝煌”。
四、 學習第四自然段。
1. 一轉眼,就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2. 作者向我們介紹這些景物分別抓住了它們的什么特點?
3. 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的?
4. 指導朗讀。
五、 學習第五自然段。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 自讀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2. 從課文的描寫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橋有什么特點嗎?
3. 指導朗讀。
六、 朗讀全文。
七、 完成思考?練習3。
八、 學習作者的敘述順序和抓住特點介紹景物的表達方法,練習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紹一處你熟悉的景物。
第七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哄”;能正確讀寫并理解28個新詞語;知道描述性詞語的一種重疊形式(ADB式)。
2.會用“仿佛”造句。
3.初步學會按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給課文分段,并能簡要說出各段的大意。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群孩子和過路行人助人為樂精神的由衷贊美。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按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那一筐大蘋果,經過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車上,閃著亮晶晶的光芒”的含義。1.會用“仿佛”造句。3.字形難點是“慮”和“鎖”。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哄”,理解“封鎖”“一哄而散”等詞的意思。
2.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過程
1.揭題,審題。
出示課題。你從課題中知道了什么? (這是寫發生在雨中的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學課文,思考:在雨中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提供句式幫助學生歸納。
天氣 時間 誰 誰
一個(下雨天)的(傍晚).(一群孩子)和(行人)
地點 誰 干什么
在(馬路上)幫助(一位蹬三輪車的姑娘)(撿蘋果)。
(2)反饋矯正,同桌練說。
3.再讀課文,學習生字。
(1)劃出帶有生字的詞語。
(2)自學生字。想想用什么好辦法來記住字形?這些新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交流。
①熟字加偏旁,根據形旁理解字義。蹬、澄、嘟、嬉、籮、 漉、簾。
②熟字換偏旁,比一比,區別音、形、義:
轎 筐 慮 皺
框 虛 坡
橋 眶 虎 破
③形近字,找不同之處。(鎖一銷)
④“歪”:不正,即“歪”。
(4)理解字義。
帶點字 意 思 應取哪種解釋
封鎖 ①封閉。②帝王把爵號、土地賜給臣于。③封起來的或用來封閉東西的紙包或紙袋。 ①
hòng 一哄而散 ①用言語或行動引入高興。②吵鬧。 ③欺騙。④許多人同時發出聲音。⑤形容很多人大笑聲或喧嘩聲。 ②
hōng 哄笑 ④
hǒng 哄孩子 ①
雨簾 ①舊時店鋪做標志的旗幟。②用布、竹、葦等做的遮蔽門窗的東西。 ②
4.自由朗讀全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指名分自然段朗讀,師生共同評議。
5.作業 :(1)抄寫詞語。(難寫的多寫幾遍)(2)完成(作業 本)第1、2、3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根據學習提示,學會按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給課文分段,井說說各段的主要意思。
2.學懂課文1-4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孩子們和過路行人幫姑娘撿蘋果的情形。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們“助人為樂”的精神。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聽寫詞浯。(皺起、封鎖、焦慮、籮筐、一哄而散、追逐)
2.根據學習提示給文章分段。
(1)讀學習提示。
(2)找出“先寫……再寫……最后寫”,并在這些詞下面注上“起因、經過、結果”,再連起來讀。
(3)在“先寫……再寫……”最后寫”的上面注明第一段、哪幾節,第二段、哪幾節,第三段、哪幾節,再連起來讀。
(4)在文中劃好分段標記。(12‖34‖5)
3 自學質疑。
(1)自學,思考課后習題1。
(2)集體交流: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4.讀中釋疑。
(1)指名讀第1自然段。出示句子:馬路上,一群撐著傘放學回家的孩子,仿佛是浮動的點點花瓣。
①讀句子,想:句中把( )比作( )。
②指導朗讀。
(2)學習第2自然段。
①自由讀,找出ABB式的詞語,井把它讀好。 (其中“濕漉漉”“黃澄澄”中的疊字念第一聲。)指名讀第2自然段,評議。
②選讀你最喜歡的一句話,簡要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一句。
③“姑娘撿起了這個,滾走了那個,眼看汽車嘟嘟叫著從遠處駛來……”這句話寫出了什么?(姑娘著急的心情)用朗讀表現出來。(自由試讀呻指名讀一齊讀)·
(3)學習第3自然段。
①蘋果倒翻后,一群孩子路過這里,他們是怎么做的? (用“——”劃出)
②胖乎乎的小男孩怎么知道姑娘焦慮?他是怎么說、怎么做的?(用“——”劃出姑娘神態和心理活動的句于,用“=”劃出寫孩子語言的句子。)
③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同桌互練呻分角色讀呻齊讀。
(4)學習第4自然段。
①還有哪些人看見了,他們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有感情地讀一讀。四人小組交流。
②請2--3名學生匯報,集體評議。
③“寧靜的馬路頓時又熱鬧起來。”從句中找出一對反義詞。這一變化說明了什么?
(5)朗讀l-4自然段。
5.用自己的話說說孩子們和過路行人幫助姑娘撿蘋果的情形。
6.完成《作業 本》第3題。
第3課時
{一)教學目標
l.學懂課文第5自然段,了解事情的結果,理解“那一筐大 蘋果,經過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車上,閃著亮晶晶的光芒”的意思。
2.會仿寫ABB式的詞語。
3.會用“仿佛”造句。
(二)教學過程
1.學習第5自然段。
(1)自由朗讀。
(2)出示最后一句話。邊讀邊想:“這小小的旅行”是指什么?“閃著亮晶晶的光芒”又指什么?
(3)感情朗讀。
(4)蘋果閃著亮晶晶的光芒,仿佛在唱一首助人為樂的贊歌。它會唱些什么呢?請你寫一寫。同桌討論一集體交流。
2.總結全文。
(1)教師簡要小結。
(2)討論:“撿蘋果”“助人為樂”“雨中”哪個課題最合適,為什么?
3.指導用“仿佛”造句。
(1)明確要求:用“仿佛”寫比喻句,要寫清楚把什么比作什么。讀一讀文中出現的兩個句子。
(2)填空:天空中,許多閃閃的星星,仿佛——。
(3)自由造句。指名口述,評議后寫下來。
4.仿寫ABB式的詞語。
(1)抄寫文中出現的ABB式詞語。
(1)仿寫。(如:綠油油、白茫茫、甜滋滋、酸津津、樂呵呵、黑乎乎、亮閃閃等。)
5.完成《作業 本》第5、7題。
第七冊教案 篇10
13.說勤奮 ( 使用 二 課時 )
教學目標 :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懂“司馬光、童第周”有輝煌的成就是因為他們刻苦勤奮。
2、 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教具學具:
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
一、揭題 第一教時
(板書:勤奮)看到“勤奮”一詞,你會想到什么?學生回答。
今天我們來學習文章《說勤奮》,文中是如何來說勤奮的。(板書:說)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指名讀生字,讀準字音。
2、 自由、輕聲讀文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劃出不理解的地方。
3、 同桌互讀,互問,四人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4、 回答教師問題:你懂了什么?
5、 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6、 全班質疑問難。
7、 齊讀全文。
三、細讀課文,體會詞句的意思。
過度: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1、 指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主句。 這一自然 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 體會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設問)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比喻)
用"鮮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 指導朗讀。(個人朗讀。全班朗讀。)
5、 歸納板書
提出觀點………………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
這一段用設問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觀點,非常明確,引起讀者的思考。
五、作業 抄生字。
第二教時
一、復習檢查
通過上一課的學習,你懂了什么?
二、學習課文第2節
我們繼續學習下面的課文。
1、 指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這一自然段寫了誰?(司馬光)
2、 寫了司馬光的幾件事?
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就去玩了,他卻在
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長大以后,他更加勤奮。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
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
3、體會交流
A、哥、弟間的對比, ( 指導朗讀)
B、"小時侯"與"長大以后"的具體描寫 (指導朗讀)
C、特別"醒枕"的奧秘
D、取得的成就 (指導朗讀)
6、 兩件事說明了什么?哪些詞語特別能說明司馬光的勤奮。
7、 指導朗讀
8、 齊讀這一段
9、 歸納板書
這一段分別寫了司馬光小時侯和長大以后,勤奮學習的事情,舉了幾個例子,通過對比襯托、細節描寫等方法突出描寫司馬光的勤奮,寫得特別生動,讀了,我們就仿佛能夠看到司馬光那認真的樣兒。
三、學習課文第3節
(以同樣的方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1)指讀課文
(2)講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寫童第周勤奮和取得成就的句子。
經過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來他遠渡重洋………………………產生了很大影響。
(4)體會交流
成績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剝離技
術所產生的影響,這些事實證明,勤能補拙,成功來自勤奮是真理。
(5)指導朗讀
(6)歸納板書
天資聰明的人靠勤奮能成才,反之也會流于平庸;基礎
較差的人靠勤奮同樣也能成才,不應自暴自棄。
舉例說明……………… 司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四、學習課文第4節
(1)齊讀課文
(2)這一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體會交流
課文通過司馬光和童第周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
道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
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 造句 : 只有…………才能…………才能…………
(4)歸納板書
總結全文 點明中心
總結觀點……………… 學習條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奮
五、默讀課文,質疑問難
六、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
第七冊教案 篇11
李時珍
教學重點:
1.了解李時珍著書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學習他不怕困難、勇于實踐的精神。
2.體會數字說明方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 :
1 了解李時珍為什么決心重新編寫一部藥物書。
2 結合課文明白“完善”的意思。
3 體會列數字說明方法的好處。
二、導入
1.(課件)自讀全文,思考:你對李時珍有了哪些了解?
2.哪個內容是最主要的?(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
3.哪幾段寫了這一過程?(3—5)
三、學習課文
1.默讀課文3—5自然段,思考:每段寫了什么內容?用一句話概括說說。(原因—過程—結果)
2.原因是什么?自讀第3自然段,概括說說舊書有幾個缺點?(不全、不細、不對)
3.為什么說“比較完善”,不說“十分完善”?“比較”是相對誰說的?
4.結合課文說說你對“完善”的理解?(更全、更細、更準)
5.默讀課文4、5自然段,李時珍是怎么做的?你從哪些詞語、句子中特別受感動,畫下來。(課件)
(“上萬里、千百個”數字說明什么?
還有哪些地方用了數字說明方法?(27年,幾國……)
這些數字說明什么?(課件)再讀
四、總結
1.這27年是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是堅持不懈的過程。(課件)
2.把你心中的感動用以下句式說說:(課件)
3.作者怎樣評價他?(板書:偉大)
第七冊教案 篇12
課 題
5、太陽能的利用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0 月 17 日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太陽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能量,了解人類是如何開發利用太陽能的。
2、指導學生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或簡易太陽灶,培養他們的動手制作能力。
教學
準備
1、人們直接和間接利用太陽能的掛圖或投影片若干。
2、內部涂上黑包的皮鞋盒、玻璃板、染上深色并曬干的棉花東泡沫塑料、食品袋、細棉線、水、膠帶紙、黑紙。(學生課前備好)
3、大碗、鋁箔、剪刀、膠水(或雙面膠)、塑料吸盤掛鉤、馬鈴薯(或其他塊狀食物)。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太陽能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2、指導學生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3、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談話:同學們都知道,太陽對于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太陽的光和熱,太陽發出的光和熱是一種能源,我們把它叫做太陽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太陽能的利用。(析書課題)
(1)提問:請同學們討論,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是如何利用太陽能的?(學生充分討論后回答)
結合學生的回答,通過掛圖或投影,顯示學生回答內容的情景,并作簡要講解。
(2)小結:人們曬糧食、制鹽、曬衣服、用塑料大棚種菜都是直接利用太陽能。人們還利用太陽能制造出了熱水器、電池、發電廠等。
(3)提問:同學們想了解一下剛才你們提到的利用太陽能的裝置嗎?讓我們通過觀察來了解它們的基本構造及工作原理。
教師用掛圖、投影或實物展示太陽能裝置,并作講解。
(4)談話:太陽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由于煤、石油、天然氣等有限能源的減少,人們正在大力開發太陽能。不少地方已建立了太陽能發電站、太陽能汽車、太陽能居室,用太陽能取暖、供水、制冷、照明、燒飯等。太陽能發電衛星也正在研制中。
(5)學習觀察課本第16頁幾種利用太陽能的裝置。
教師對其工作原理作簡單說明。
(1)談話:有的同學認為太陽能裝置肯定都很復雜,其實并不都是這樣的,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東西來做一個簡單的太陽能熱水器,你想試試嗎?
(2)講解:怎樣來制作太陽能熱水器呢?我們首先應該搞清制作的方法和步驟,看課本第17頁圖示制作步驟,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和老師、同學們研究。(學生閱讀并提問)(具體步驟可閱參考資料)
(3)學生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4)談話:制作好的同學就可以把這個裝置放到陽光下去試驗效果了,注意試驗的時候,盒面應該適當傾斜,使陽光能直射玻璃面上。(學生到室外試驗效果)
(5)匯報試驗結果。
課后感受
本課主要是使學生了解人類是如何是利用太陽能的。大多數同學對太陽能的利用有了一定的認識。
第七冊教案 篇13
課 題
1、測量物體的溫度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9 月 12 日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知道溫度表的基本構造。
2、使學生認識溫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學生學會表示溫度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
準備
杯子、水槽、溫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引新
二、溫度表的初步認識
三、認識溫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溫度的讀法。
四、溫度的讀法與寫法訓練
五、總結、結束本課
1、師:(出示兩杯冒熱氣的水)如果要判別這兩杯水,哪杯水溫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討論)(可以憑眼觀察)
師:如果這里又有兩杯水都不冒熱氣,那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別哪標水溫高呢?
生:(討論、試驗)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通過運用感覺器官來判別水溫的高低,這辦法不錯,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體的溫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才能用手去感覺物體溫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熱過的油,從外表看不出它溫度很高,隨便用手摸,就會出事故的。
2、 師:剛才經過討論,我們知道用手能感覺出溫度的高低。但是,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溫水、熱水)請一同學上來,用兩只手分別放進冷、熱水中,請同學說說兩只手對兩盆水溫度高低的感覺。過了一會兒請這同學將兩只手同時放入中間一只水盆中,然后讓他說說對這盆水溫度高低的感覺。
師:同一盆水,這兩只手對它溫度的高低的感覺,為什么會有不同呢?說明手對溫度的感覺是否可靠?
生:(討論)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使我們知道了,人的手有時可以判別物體的高低,但有時也不可靠,要精確知道物體的溫度必須用溫度表來測量。這一單元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測量物體的溫度。(板書課題)
師:(出示溫度表)這是溫度表,我們先來觀察一下它的構造,溫度表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生:觀察桌上的溫度表并討論。
師:(小結)一般我們把溫度表分成封閉的玻璃管和管內的水銀兩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還有刻度。
師:溫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觀察、思考。
師:(出示溫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溫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內有水銀,水銀液柱隨溫度的高低會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顯示出溫度的高低了。
師:那么有誰知道單位是什么呢?(生答)現在我們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如今天的氣溫就讀成(板書)20攝氏度(具體數字可根據上課當天的氣溫)。如果要書寫就寫作“20℃”(板書)。
1、師:誰知道水沸騰時的溫度是多少?正確的讀法是怎樣的?應該怎樣寫呢?
生“讀100攝氏度 寫100℃(板書)
師:那么水結冰時的溫度是多少?怎么寫?
生:讀0攝氏度 寫0℃(板書)
師:有時溫度比零度還要低,該怎么表示呢?
師:(指導)零下溫度要標以“零下”多少攝氏度,寫時在數字前面用“—”符號表示。例如零下5攝氏度寫作“—5℃”。
師:(出示溫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動“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變化)
生:(根據“液柱”的位置進行讀、寫練習)
2、師:剛才通過練習,大家知道了表示溫度的讀與寫的方法,但有時溫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線上,那怎么讀呢?(出示模型)由于我們在數學課還未學到小數,現在我們就采用這個方法來表示溫度:當液柱超過半格時,我們就加一度(舉例);當液柱不足半格時,就不要加(舉例)。
師:(在模型上拉動“液柱”出題)
生:進行練習
課后感受
學生能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水溫。多數同學測量較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