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冊教案(精選14篇)
第七冊教案 篇1
人教版小學數學全集1作者:第一單元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整體感知
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已經掌握了“個”、“十”、“百”、“千”這幾個計數單位,并且會正確地讀寫萬以內數的基礎上,把計數單位擴展到“億”,再分別學習萬級數的讀法和含有兩級的數的讀法,萬級數的寫法和含有兩級數的寫法,最后學習比較數的大小,把整萬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把一個億以內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近似數.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按照四位一級的計數特點正確讀、寫億以內的數.幫助學生建立較完整的計數知識體系.為進一步學習億以內加法和減法,乘數和除數是三位數的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礎.本單元教學重點是萬級數的讀法和寫法,培養學生運用遷移、類推的方法獲取新知,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億以內數的讀法
教學內容:教材1頁—3頁,例1、例2,2頁—3頁做一做,練習一1—5題.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
2.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
3.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以及按數級讀數的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能按數級正確地讀出億以內的數.
2.幫助學生建立有關數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計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3.在萬以內數的讀法基礎上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突出我國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鼓勵學生在科學領域中研究與創造.
教學重點:億以內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 :每級末尾、中間帶0的數的讀法.
教具、學具準備:算盤、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個百,一萬里面有個千.
(2)個一百是一千,個一千是一萬.
2.復習萬以內的數位順序.
教師出示5張卡片: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教師首先把“百位”貼在黑板上,指名同學按照順序依次貼其它卡片.全部貼好后請同學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
3.讀數練習:
教師在貼好的數位下填數字,學生進行讀數練習.重點引導學生復習中間或末尾帶0的數的讀法.
4.想一想,萬以內的數的讀法規則是什么?
(引導復習萬以內數的讀法,為后面類推億以內數的讀法作鋪墊.)
二、探究新知
1.設疑導入 :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國臺灣省大約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衛星速度是每分鐘約474000米.
③某縣去年試種水稻新品種,總計增產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學生自由讀一讀上面3句話.
(2)導語 :
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還經常用到這些比萬大的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像這些比較大的數的讀法.
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讀法
2.新授:
(1)教學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
①學生觀察板書:個、十、百、千、萬,想一想:它們之間有什么規律呢?你能按這樣的規律繼續往下數嗎?
(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遷移、類推,培養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學生根據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的規律自己數出:十個一萬是十萬,十個十萬是一百萬,十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教師板書:十萬、百萬、千萬.
②認識“一億”:
用剛才的方法,我們接著往下數,十個一千萬是多少呢?(學生認知有難度,可能會說出,十個一千萬是十千萬,在這時,教師要同學生一起數,并指明,十千萬就是“一億”.)
教師板書:一億,并指出一億是個很大的數,到底有多大呢?請同學看投影:
自由讀一讀.(把抽象的數形象化)
③結合板書,教師指出個、十、百、千……等都是計數單位.億以內的計數單位有哪些呢?
從剛才數數的過程中,你發現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結果.
引導學生明確: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系.
(2)教學數位和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
①引導學生觀察:計數單位之間是怎樣排列的?
教師說明用數字表示數的時候,計數單位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
②師生共同完成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
板書:在每個計數單位下面寫一個“位”字.
重點提示億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數位與計數單位的聯系與區別:
引導學生明確個位上的計數單位是一、十位上的計數單位是十、……千萬位上的計數單位是千萬;幾個一寫在個位上,幾個十寫在十位上……幾個千萬寫在千萬位上.
同一個數字,把它寫在不同的數位上,它表示的計數單位就不同.教師出示卡片:數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數位上,同學分別說出它的計數單位.
④認識數位分級:
為了便于讀億以內的數,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即從右起每四位為一級.個、十、百、千是個級,表示多少“個”;萬、十萬、百萬、千萬是萬級,表示多少個“萬”.
突出我國四位一級的計數知識,并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板書,進一步完成數位順序表.
⑤反饋訓練:
請同學仔細觀察數位順序表,完成練習一1、2題.(燈片出示)
(3)教學萬級數的讀法:
①先讀出下面各數:
28、308、4007、3070
這些數都在哪一級?表示多少?
如果把這些數放在萬級,又表示多少呢?
引導學生明確:同一個數在個級時表示多少“個”
在萬級時表示多少個“萬”
(滲透個級數與萬級數讀法的內在聯系.)
②教學例1:
教師在標有計數單位的珠算上分別撥上二十八萬和三千零七十萬.
學生對照數位表,先寫出阿拉伯數字,然后自己試讀這兩個數.
引導學生根據個級數的讀法,類推出萬級數的讀法.
同學之間互相匯報試讀結果.
③反饋訓練:2頁做一做.
④思考討論:
萬級數與個級數讀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引導學生明確:讀萬級里的數,按照個級數的讀法來讀,在后面加一個“萬”字.
(4)教學含有萬級和個級數的讀法.
①出示例2:
觀察:例2與例1的各數有什么區別呢?
(例1都是整萬數,例2是含有兩級的數)
像這樣含兩級的數該怎樣讀呢?你能不能應用剛學過的知識再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自己讀出這幾個數呢?
②學生試讀例2的三個數.
2460064070010030040
思考討論:
先讀哪一級,怎樣讀?再讀哪一級,怎樣讀?在什么情況下,“0”不讀出來,什么情況下“0”要讀出來?
(用試讀討論方法,突破難點:鼓勵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③在學習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億以內數的讀法法則.
④反饋訓練:3頁做一做.
三、鞏固發展
1.練習一第3題:讀下面每組數
34和340000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3040和30400000
(通過此練習,使學生弄清個級的數與萬級的數在讀法上的聯系與區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讀數法則的第二條)
2.練習一第4題:
學生充分說、讀,面向全體,引導學生根據讀數法則來讀中間、末尾帶零的數.
3.判斷:
(1)4080500讀作:四百八十萬零五千
(2)3706000這個數中所有的“0”都不讀出來.
(3)40506000這個數中有一個零要讀出來.
(此題考察學生對難點的掌握情況)
4.出示活動數字卡,在數位順序表上進行讀數練習: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數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五、布置作業 :練習一第5題.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這節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
六、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的寫法
教學內容:教材7頁例3、例4;7頁做一做,練習二1-6題.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在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基礎上,掌握整萬數的寫法和含有兩級數的寫法.
2.能根據數級正確地寫出億以內的數.
(二)能力訓練點
運用遷移、類推方法,引導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寫法規則,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對反映國情的一組數據的讀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億以內數的寫法.
教學難點 :每級中間或末尾帶0的數的寫法.
教具、學具準備:數位表、電腦.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答.
(1)在數位順序表中,左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
(2)萬級包括哪幾個數位,個級包括哪幾位數位?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黑板上貼上數位表)
2.讀數練習:讀出各數,并說一說讀法.
(1)70000、700000、7080000
(2)102345、320600、2050700
(讀數與寫數有密切聯系,通過此練習,復習億以內數的讀法,為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作鋪墊)
3.寫出下面各數:
七萬、七十萬、七百零八萬
想一想:萬以內數的寫法規則是什么?
(從高位寫起,哪一位上是幾,就在那一位寫幾,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二、探究新知
導入 :萬以內的數同學都會寫了,那么用這個寫數方法是否能寫出更大的數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
教師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寫法
1.教學整萬數的寫法.
(1)出示例3:寫出下面各數:
七萬七十萬七百零八萬
①讀題,并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有什么特點?(都是整萬數)
②借助數位表寫數
按照剛才寫數的方法,你能對照數位表寫出下面各數嗎?請同學們在自己的數位表中試寫這幾個數.
③指名同學到黑板上對照數位表寫出各數,并說明這樣寫的理由.
引導學生類推:根據個級數的寫法,哪一位上是幾,就對著那一位寫幾;
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對著那一位寫0.
七萬:在萬級上寫7,其它數位寫0,寫作:70000
七十萬:在十萬位上寫7,其它數位寫0,寫作:700000
七百零八萬:在百萬位上寫7,在萬位上寫8,其它數位上寫0,因此寫作:7080000
(使學生運用遷移和類推方法獲取新知,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的精神.)
(2)總結整萬數的寫法
①剛才我們是根據數位表來寫,如果離開數位表,怎樣很快寫出這些整萬數呢?
(請同學小聲議論一下,不急于找同學回答,目的是給學生一段思考時間)
②借助電腦來理解萬級數與個級數寫法的聯系.
請同學看屏幕,教師按以下步驟切換畫面:
第一步畫面:七萬、七十萬、七百零八萬在數位表中的寫法,如圖:
第二步畫面:去掉數位表,請同學觀察這幾個數寫法的共同特點.(個級都是四個“0”)
第三步畫面:把三個數末尾的四個0去掉,請同學再讀這幾個數,提問:這幾個數發生了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觀察去掉四個0后,三個萬級數分別變成7、70、708,都成了個級數.)
如果把7、70、708再變成萬級數七萬、七十萬、七百零八萬該怎么辦呢?
(再在7、70、708的后面添4個0)
第四步畫面:第三步中每個數末尾去掉的4個0再分別回到原來的位置,并閃動兩次.
③根據電腦演示,請同學想一想:整萬數該怎樣寫?
(引導學生理解寫整萬的數,先按照個級數的寫法來寫,然后在后面加4個0就可以了.)教師板書.
(通過電腦的動畫效果,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萬級數和個級數寫法的聯系和區別,幫助總結整萬數的寫法.訓練學生由直觀——抽象的思維過程.)
(3)反饋訓練:練習二第2題.
2.教學含有兩級數的寫法.
(1)出示例4:寫出下面各數
十萬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萬零六百、二千零五十萬七千
①同學自由讀一讀,觀察這些數與例3各數有什么區別?
②討論:含有兩級的數應先寫哪一級,后寫哪一級呢?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寫數要從高位寫起,所以應先寫萬級數,再寫個級數.
教師板書:先寫萬級,再寫個級.
③同學們按照這個寫數順序,試著在自己的數位表中填寫出這三個數.
④指名同學邊板演邊講述自己寫數過程.
(2)總結含有兩級數的寫法
①在剛才寫數的過程中,你認為應特別注意哪一點呢?
引導學生說出,要特別注意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0.
②討論:既然這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又為什么要寫0呢?0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通過討論,突破難點,使學生明確“0”在寫數時起占位的作用,千萬不能丟掉.
教師板書: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③在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同學總結含有兩級數的寫法.
教師在板書中加虛線框.
(3)反饋訓練:7頁做一做
三、鞏固發展
1.填空:
(1)一個數的最高位是萬位,它是位數.
一個數最高位是十萬位,它是位數.
(2)一個8位數,最高位是位.
一個6位數,最高位是位.
(3)在寫數時,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
2.練習二第3題.
3.練習二的第4題.
讓學生讀一讀這些數,然后再按含有兩級數的寫法逐級寫出各數.教師結合這幾組數字向學生重點講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各方面所取得的日新月異的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練習二第5題.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掌握了那些新知識?
(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寫法)
五、布置作業 :練習二第6題.
六、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的寫法
例3:寫出下面各數: 例4:寫出下面各數:
七萬寫作:70000 十萬二千三百四十五寫作:102345
七十萬寫作:700000三十二萬零六百寫作:320600
比較數的大小近似數
教學內容:教材10-11頁例5、例6,10-11頁做一做,練習三1-4題.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學會比較億以內數大小的方法.
2.使學生學會將整萬的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3.使學生會用“四舍五入”法把一個億以內的數萬位后面的尾數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數.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問題.
2.培養學生運用遷移、類推方法獲取新知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主動探求的習慣.
教學重點:億以內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第七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理解10個詞語的意思。
2 能劃出描寫武士射箭和賣油翁注油動作非常熟練的句子。
3.能正確地默讀課文,按課文內容回答有關問題。
4 懂得要掌握任何一種本領都離不開長期的實踐。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默讀課文,回答課后第1題。
教學難點 :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10個生字,初步理解10個詞語的意思。
2.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3.理解課文第1、2自然段。
(二)教學過程
1 解釋成語,揭示課題。
(1)說說這篇課文是講什么的。(講“熟能生巧”的道理)
(2)誰能說說“熟能生巧”中的“熟”“生”“巧”分別是什么意思?整個詞語的意思是什么?
2 自學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課文,思考:
①課文是用什么來說明這個道理的?(用故事的形式來說明道理的。)
②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幾個?主人公是誰?故事的主要內容講什么?
(2)同桌討論思考題①、②。
(3)請差、中、好三位同學分別說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3 默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默讀課文,完成作業 :
①劃出生字新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②完成作業 本第1、2、3題。
(2)自學交流,教師點撥。
①讀生字卡片,重在正音。幾個容易讀錯的宇:翁(讀wēng,不讀wōng),嗖(讀sōu,不讀shōu),沾(讀zhān,不讀zàn),嘖(讀zé,不讀zhé)
②按順序出示10個新詞,請學生自愿站起來讀一遍,然后說說這些詞的意思。一個學生一次說一個詞,其余學生認真聽,然后對前面同學的解釋進行評議。
①讓同桌同學互改作業 本1、2、3題。
4 講讀第1、2、3自然段。
(1)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課文后第1大題的第
(1) 小題:從哪里看出武士箭術很好?圍觀的人和賣油翁的態度有什么不同?分別在書上劃出表示圍觀的人和賣油翁的態度的句子,完成下面表格的上半部分。(表格要事先印好。)
誰 有什么本領 怎 么 議 論
圍觀的人 武士 賣抽翁
射箭武士
賣油老翁
(2)交流。
按照下面格式,用一段話說說自己填的內容。
有一位武土能 。圍觀的人看后 。武士自以為 。而賣油翁,卻說 。
(3)練習反問語氣的讀法。
①你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武士自以為“很了不起”?(第3自然段)
②用反問的語氣讀這一自然段。
5.作業 。
(1)抄寫生字,每個字寫3遍。
(2)(作業 本)第4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第4、5自然段。
2.劃出描寫武士射箭和賣油翁動作非常熟練的句子。
3.懂得要掌握一種本領離不開長期實踐的道理。
(二)教學過程
1.復習。
(1)讀生字、新詞,說說詞義。交流(作業 本)第4題。
(2)說說上節課在表格上填寫的內容。
2.默讀第4、5自然段。
(1)帶著課文后第1題第(2)小題的問題,默讀第4、5自然段,完成表格(見第1課時)后半部分。
(2)互相交流。按照提供的格式(見第1課時)說說可填的內容。
3.默讀全文,劃出描寫武士和賣油翁動作非常熱練的句子。
(1)自讀自劃。
(2)小組交流。
(3)課堂交流。請一兩位學生表演一下武士射箭和賣油翁注油的整個過程。比一比,看誰學得像。
(4)集體讀表示兩人動作的句子。
4.完成《作業 本》第5、6、7題。
5.體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1)討論:射箭武土和賣油翁各自的“絕活”是怎么獲得的?(長期的練習)
(2)誰能舉出一個熱能生巧的事例?(教師點撮:我們學過的課文里有這樣的例子嗎?我們班級里、學校里有許多小能手,他們的本領是怎么來的?我們自己有過類似的體會嗎?)
6.選做作業 :把一個熟練動作的完成過程寫下來。教師可
表演一個動作過程(如穿針引線的一系列動作,開始寫毛筆字前的一系列動作),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鼓勵學生口頭描述,最后寫到《作文本》上。
第七冊教案 篇3
課 題
14、金屬的性質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2 月 19 日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對常見的多種金屬的觀察、實驗,比較和概括認識金屬的共同性質,建立金屬的概念。
2、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
準備
1、一些常見的金屬制品的掛圖,研究金屬性質的實驗方法掛圖。
2、布置學生自帶一些常見金屬制品,銅、鐵、鋁各一段,小鐵錘一把。
3、砂紙、導線、小燈泡、電池、酒精燈、火柴。(根據教學實際配備數量)
4、鉛、鋅、錫等不同金屬、碎布、紙、木條、玻璃、塑料。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生新課
1、指導學生研究銅、鐵、鋁的共同性質。
2、指導學生研究其他金屬是否具有和銅、鐵、鋁一樣的共同特征。
3、指導學生研究非金屬物體是否具有和銅、鐵、鋁一樣的共同特征。
4、指導學生概括金屬的共同特征。
5、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談話: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各種金屬,也見過不和金屬制品,你帶來了一些什么金屬?什么金屬制品?向別的同學介紹介紹。
(學生回答)
2、提問:老師這兒也有一些金屬,你們認識嗎?
(出示掛圖)
3、談話:看來,金屬的用途可真不少,我們很有必要來研究研究金屬都有哪些共同性質。(板書課題)
(1)談話:銅、鐵、鋁是同學們最常見的金屬,為了研究金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我們就選這三種常見金屬來研究。怎么研究呢?要用實驗方法,請同學們先仔細閱讀課本第47頁實驗方法,再小組討論,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大家共同研究。
(學生閱讀、討論并提出問題)
(2)談話:請各小組的同學相互配合,用你們帶來的物品和老師提供給你們的物品按照課文的實驗要求進行實驗,每做完一個實驗,想想課文中提出的相應問題。
(學生小組配合實驗)
(3)依據實驗結果,評價實驗情況。
(4)師生小結:
通過研究,我們知道銅、鐵、鋁具有以下四點共同性質。
①銅、鐵、鋁都有金屬光澤。
②銅、鐵、鋁都能導電。
③銅、鐵、鋁都容易傳熱。
④銅、鐵、鋁都有韌性、延展性。
(1)談話:自然界金屬的種類相當多,銅、鐵、鋁所共有的性質是不是所有的金屬所共有的性質呢?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其他金屬是否有和銅、鐵、鋁一樣的性質的方法來驗證。
(2)學生自由選擇準備好的其他金屬用實驗的方法驗證。
(3)小結:通過實驗說明金屬都具有銅、鐵、鋁一樣的共同特征。
(1)談話:我們通過實驗已經發現銅、鐵、鋁等金屬都具有四點共同特征,那么不是金屬的物體是否具有和它們一樣的共性呢?你可以先列舉出一些不是金屬的物體,再用實驗來研究。
(學生列舉非金屬物名,教師可提供一些非金屬物體給學生觀察并研究)
(2)小結:布、紙、木條、玻璃等非金屬物體沒有銅、鐵、鋁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1)談話:從以上的研究結果,你能得出所有金屬的共同特征嗎?討論后再回答。
(學生討論并回答)
(2)小結:金屬的共同特征是教師具有金屬光澤,能導電,能傳熱,有韌性、延展性。
課后感受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課堂上的實驗,都能認識到金屬所特有的性質。
第七冊教案 篇4
課 題
5、太陽能的利用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0 月 17 日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太陽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能量,了解人類是如何開發利用太陽能的。
2、指導學生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或簡易太陽灶,培養他們的動手制作能力。
教學
準備
1、人們直接和間接利用太陽能的掛圖或投影片若干。
2、內部涂上黑包的皮鞋盒、玻璃板、染上深色并曬干的棉花東泡沫塑料、食品袋、細棉線、水、膠帶紙、黑紙。(學生課前備好)
3、大碗、鋁箔、剪刀、膠水(或雙面膠)、塑料吸盤掛鉤、馬鈴薯(或其他塊狀食物)。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太陽能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2、指導學生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3、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談話:同學們都知道,太陽對于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太陽的光和熱,太陽發出的光和熱是一種能源,我們把它叫做太陽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太陽能的利用。(析書課題)
(1)提問:請同學們討論,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是如何利用太陽能的?(學生充分討論后回答)
結合學生的回答,通過掛圖或投影,顯示學生回答內容的情景,并作簡要講解。
(2)小結:人們曬糧食、制鹽、曬衣服、用塑料大棚種菜都是直接利用太陽能。人們還利用太陽能制造出了熱水器、電池、發電廠等。
(3)提問:同學們想了解一下剛才你們提到的利用太陽能的裝置嗎?讓我們通過觀察來了解它們的基本構造及工作原理。
教師用掛圖、投影或實物展示太陽能裝置,并作講解。
(4)談話:太陽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由于煤、石油、天然氣等有限能源的減少,人們正在大力開發太陽能。不少地方已建立了太陽能發電站、太陽能汽車、太陽能居室,用太陽能取暖、供水、制冷、照明、燒飯等。太陽能發電衛星也正在研制中。
(5)學習觀察課本第16頁幾種利用太陽能的裝置。
教師對其工作原理作簡單說明。
(1)談話:有的同學認為太陽能裝置肯定都很復雜,其實并不都是這樣的,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東西來做一個簡單的太陽能熱水器,你想試試嗎?
(2)講解:怎樣來制作太陽能熱水器呢?我們首先應該搞清制作的方法和步驟,看課本第17頁圖示制作步驟,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和老師、同學們研究。(學生閱讀并提問)(具體步驟可閱參考資料)
(3)學生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4)談話:制作好的同學就可以把這個裝置放到陽光下去試驗效果了,注意試驗的時候,盒面應該適當傾斜,使陽光能直射玻璃面上。(學生到室外試驗效果)
(5)匯報試驗結果。
課后感受
本課主要是使學生了解人類是如何是利用太陽能的。大多數同學對太陽能的利用有了一定的認識。
第七冊教案 篇5
課 題
1、測量物體的溫度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9 月 12 日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知道溫度表的基本構造。
2、使學生認識溫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學生學會表示溫度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
準備
杯子、水槽、溫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引新
二、溫度表的初步認識
三、認識溫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溫度的讀法。
四、溫度的讀法與寫法訓練
五、總結、結束本課
1、師:(出示兩杯冒熱氣的水)如果要判別這兩杯水,哪杯水溫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討論)(可以憑眼觀察)
師:如果這里又有兩杯水都不冒熱氣,那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別哪標水溫高呢?
生:(討論、試驗)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通過運用感覺器官來判別水溫的高低,這辦法不錯,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體的溫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才能用手去感覺物體溫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熱過的油,從外表看不出它溫度很高,隨便用手摸,就會出事故的。
2、 師:剛才經過討論,我們知道用手能感覺出溫度的高低。但是,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溫水、熱水)請一同學上來,用兩只手分別放進冷、熱水中,請同學說說兩只手對兩盆水溫度高低的感覺。過了一會兒請這同學將兩只手同時放入中間一只水盆中,然后讓他說說對這盆水溫度高低的感覺。
師:同一盆水,這兩只手對它溫度的高低的感覺,為什么會有不同呢?說明手對溫度的感覺是否可靠?
生:(討論)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使我們知道了,人的手有時可以判別物體的高低,但有時也不可靠,要精確知道物體的溫度必須用溫度表來測量。這一單元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測量物體的溫度。(板書課題)
師:(出示溫度表)這是溫度表,我們先來觀察一下它的構造,溫度表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生:觀察桌上的溫度表并討論。
師:(小結)一般我們把溫度表分成封閉的玻璃管和管內的水銀兩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還有刻度。
師:溫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觀察、思考。
師:(出示溫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溫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內有水銀,水銀液柱隨溫度的高低會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顯示出溫度的高低了。
師:那么有誰知道單位是什么呢?(生答)現在我們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如今天的氣溫就讀成(板書)20攝氏度(具體數字可根據上課當天的氣溫)。如果要書寫就寫作“20℃”(板書)。
1、師:誰知道水沸騰時的溫度是多少?正確的讀法是怎樣的?應該怎樣寫呢?
生“讀100攝氏度 寫100℃(板書)
師:那么水結冰時的溫度是多少?怎么寫?
生:讀0攝氏度 寫0℃(板書)
師:有時溫度比零度還要低,該怎么表示呢?
師:(指導)零下溫度要標以“零下”多少攝氏度,寫時在數字前面用“—”符號表示。例如零下5攝氏度寫作“—5℃”。
師:(出示溫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動“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變化)
生:(根據“液柱”的位置進行讀、寫練習)
2、師:剛才通過練習,大家知道了表示溫度的讀與寫的方法,但有時溫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線上,那怎么讀呢?(出示模型)由于我們在數學課還未學到小數,現在我們就采用這個方法來表示溫度:當液柱超過半格時,我們就加一度(舉例);當液柱不足半格時,就不要加(舉例)。
師:(在模型上拉動“液柱”出題)
生:進行練習
課后感受
學生能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水溫。多數同學測量較準確。
第七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哄”;能正確讀寫并理解28個新詞語;知道描述性詞語的一種重疊形式(ADB式)。
2.會用“仿佛”造句。
3.初步學會按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給課文分段,并能簡要說出各段的大意。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群孩子和過路行人助人為樂精神的由衷贊美。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按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那一筐大蘋果,經過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車上,閃著亮晶晶的光芒”的含義。1.會用“仿佛”造句。3.字形難點是“慮”和“鎖”。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哄”,理解“封鎖”“一哄而散”等詞的意思。
2.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過程
1.揭題,審題。
出示課題。你從課題中知道了什么? (這是寫發生在雨中的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學課文,思考:在雨中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提供句式幫助學生歸納。
天氣 時間 誰 誰
一個(下雨天)的(傍晚).(一群孩子)和(行人)
地點 誰 干什么
在(馬路上)幫助(一位蹬三輪車的姑娘)(撿蘋果)。
(2)反饋矯正,同桌練說。
3.再讀課文,學習生字。
(1)劃出帶有生字的詞語。
(2)自學生字。想想用什么好辦法來記住字形?這些新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交流。
①熟字加偏旁,根據形旁理解字義。蹬、澄、嘟、嬉、籮、 漉、簾。
②熟字換偏旁,比一比,區別音、形、義:
轎 筐 慮 皺
框 虛 坡
橋 眶 虎 破
③形近字,找不同之處。(鎖一銷)
④“歪”:不正,即“歪”。
(4)理解字義。
帶點字 意 思 應取哪種解釋
封鎖 ①封閉。②帝王把爵號、土地賜給臣于。③封起來的或用來封閉東西的紙包或紙袋。 ①
hòng 一哄而散 ①用言語或行動引入高興。②吵鬧。 ③欺騙。④許多人同時發出聲音。⑤形容很多人大笑聲或喧嘩聲。 ②
hōng 哄笑 ④
hǒng 哄孩子 ①
雨簾 ①舊時店鋪做標志的旗幟。②用布、竹、葦等做的遮蔽門窗的東西。 ②
4.自由朗讀全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指名分自然段朗讀,師生共同評議。
5.作業 :(1)抄寫詞語。(難寫的多寫幾遍)(2)完成(作業 本)第1、2、3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根據學習提示,學會按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給課文分段,井說說各段的主要意思。
2.學懂課文1-4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孩子們和過路行人幫姑娘撿蘋果的情形。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們“助人為樂”的精神。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聽寫詞浯。(皺起、封鎖、焦慮、籮筐、一哄而散、追逐)
2.根據學習提示給文章分段。
(1)讀學習提示。
(2)找出“先寫……再寫……最后寫”,并在這些詞下面注上“起因、經過、結果”,再連起來讀。
(3)在“先寫……再寫……”最后寫”的上面注明第一段、哪幾節,第二段、哪幾節,第三段、哪幾節,再連起來讀。
(4)在文中劃好分段標記。(12‖34‖5)
3 自學質疑。
(1)自學,思考課后習題1。
(2)集體交流: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4.讀中釋疑。
(1)指名讀第1自然段。出示句子:馬路上,一群撐著傘放學回家的孩子,仿佛是浮動的點點花瓣。
①讀句子,想:句中把( )比作( )。
②指導朗讀。
(2)學習第2自然段。
①自由讀,找出ABB式的詞語,井把它讀好。 (其中“濕漉漉”“黃澄澄”中的疊字念第一聲。)指名讀第2自然段,評議。
②選讀你最喜歡的一句話,簡要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一句。
③“姑娘撿起了這個,滾走了那個,眼看汽車嘟嘟叫著從遠處駛來……”這句話寫出了什么?(姑娘著急的心情)用朗讀表現出來。(自由試讀呻指名讀一齊讀)·
(3)學習第3自然段。
①蘋果倒翻后,一群孩子路過這里,他們是怎么做的? (用“——”劃出)
②胖乎乎的小男孩怎么知道姑娘焦慮?他是怎么說、怎么做的?(用“——”劃出姑娘神態和心理活動的句于,用“=”劃出寫孩子語言的句子。)
③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同桌互練呻分角色讀呻齊讀。
(4)學習第4自然段。
①還有哪些人看見了,他們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有感情地讀一讀。四人小組交流。
②請2--3名學生匯報,集體評議。
③“寧靜的馬路頓時又熱鬧起來。”從句中找出一對反義詞。這一變化說明了什么?
(5)朗讀l-4自然段。
5.用自己的話說說孩子們和過路行人幫助姑娘撿蘋果的情形。
6.完成《作業 本》第3題。
第3課時
{一)教學目標
l.學懂課文第5自然段,了解事情的結果,理解“那一筐大 蘋果,經過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車上,閃著亮晶晶的光芒”的意思。
2.會仿寫ABB式的詞語。
3.會用“仿佛”造句。
(二)教學過程
1.學習第5自然段。
(1)自由朗讀。
(2)出示最后一句話。邊讀邊想:“這小小的旅行”是指什么?“閃著亮晶晶的光芒”又指什么?
(3)感情朗讀。
(4)蘋果閃著亮晶晶的光芒,仿佛在唱一首助人為樂的贊歌。它會唱些什么呢?請你寫一寫。同桌討論一集體交流。
2.總結全文。
(1)教師簡要小結。
(2)討論:“撿蘋果”“助人為樂”“雨中”哪個課題最合適,為什么?
3.指導用“仿佛”造句。
(1)明確要求:用“仿佛”寫比喻句,要寫清楚把什么比作什么。讀一讀文中出現的兩個句子。
(2)填空:天空中,許多閃閃的星星,仿佛——。
(3)自由造句。指名口述,評議后寫下來。
4.仿寫ABB式的詞語。
(1)抄寫文中出現的ABB式詞語。
(1)仿寫。(如:綠油油、白茫茫、甜滋滋、酸津津、樂呵呵、黑乎乎、亮閃閃等。)
5.完成《作業 本》第5、7題。
第七冊教案 篇7
3、元帥和小棋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5個生字,正確認讀多音字“彈、好”,能理解27個詞語的意思。
2.能抓住“我贏了,我終于發現了一個勇敢無畏的小棋手!”這一重點句理解全文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大元帥”對“小棋手”“勇敢無畏”精神的贊美之情。
3.會用“指導”、“鼓勵”各寫一句話,能正確理解,“我輸了?不!我贏了!”這句話的意思。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學會15個生字,理解新詞語意思,能正確辨析多音字“彈”、“好”。
(2)能抓住重點句,理解全文的內容。
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我輸了?不!我贏了!”這句話的意思。
(2)用“指導”、“鼓勵”各寫一句話。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15個生字,能讀準多音字“彈”、“好”的讀音,理解“老少無欺、不講私情、謙虛好學、示弱、鼓勵、無畏、訓練”的意思。
2.理解陳毅元帥為什么要請小棋手來下圍棋。
(二)教學過程
1.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問題:①看了課題,你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什么事? (講發生在“元帥和小棋手”之間的事。)②這位“元帥”是誰?這個“小棋手”又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陳毅元帥和小聶衛平下圍棋,結果小棋手戰勝了大元帥。)
(2)自學生字,讀準多音字“彈”“好”的讀音;了解“示弱”“無畏”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回答兩個思考題。
(2)指名認讀生字,分析字形。
3.學習課文第1一12自然段。
(1)默讀課文,思考問題:①陳毅元帥為什么要和小衛平下棋?(“我想試試他的棋藝,考考他的膽量。”)②試試的結果,小衛平的“棋藝”究竟怎么樣呢?(第一盤“殺了個平局”,第二盤“陳毅眼看抵擋不住了……”)③哪一句話最集中地表現了小衛平下棋的“膽量”?(“小衛平下棋從不示弱”)課文哪些詞句具體表現了他的“從不示弱”?(“我知道,你是帶兵的大元帥!”“一開始就使出真本領。”“小衛平爽快地答應了。這一盤,他下得更勇猛了。”“小衛平用小手按住棋盤,頭搖得像撥浪鼓,嚷著,‘不讓!……”“‘真認輸了嗎’小衛平頭一抬,竟然忘記了對面是個赫赫有名的大元帥。”)
(2)讓學生理解“我輸了?不!我贏了!”這句話的意思。
(3)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比較、討論。
小衛平下圍棋從不示弱:
我贏了,我終于發現了一個勇敢無畏的小棋手。
從這兩個句子的意思,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句的含義。“我贏了,我終于發現了一個勇敢無畏的小棋手;”這個重點句說明:一方面是聶衛平的“勇敢無畏”,另一方面是陳毅元帥的善于發現人才。
(4)朗讀課文。
4 完成作業 。
(1)《作業 本》第1、2、3、4題。
(2)課后練習題第4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 能分別用“指導”、“鼓勵”造句:
2 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受小棋子“勇敢無畏”的精神和陳毅元帥善于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風范。
(二)教學過程
1.朗讀課文第1—12自然段,說說這部分課文內容寫了什么事。
1.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
(1)齊讀第13自然段,思考問題:①陳毅元帥與聶衛平下棋時,聶衛平幾歲? (不到10歲。指導學生照應題目: “小棋手”)②陳毅元帥是怎樣鼓勵“小棋手”的?為什么在贈書上寫了“謙虛好學,勇敢奮進”八個字?(他畢竟還是”小棋手”,離“世界圍棋名手”還有很大的距離。)你知道聶衛乎是什么時候成為“世界圍棋名于”的?他為祖國爭了哪些光?
(2)聯系第12段,為什么陳毅元帥明明“輸”了棋,卻要說“我贏了!”,還“樂得淚水都流出來了”?(元帥發現了難得的人才.從“勇敢無畏的小棋手”身上,看到了祖國圍棋事業的希望:在陳毅元帥看來.發現了一位優秀的小棋手,比自己贏了棋更值得高興。)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讓學生感受“元帥”對“小棋手”的期望。感受”小棋手” “下圍棋從不示弱”的精神,感受“元帥”為“發現了一個勇敢無畏的小棋手”的喜悅之情,了解全文朗讀的節奏和基調。
(2)自讀課文,讀出自己對課文理解的深度。
4.指導用“指導”、“鼓勵”各寫一句話。
5.作業 。
(1)《作業 本》第5、6、7題。
(2)用“指導”、“鼓勵”造句。
第七冊教案 篇8
2、敦煌莫高窟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28個詞語的意思。
2.能找出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T、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 照樣子,用“不僅……還……”造句,能抓住重點詞語,縮寫句子,能按照課文給句子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4.能背誦課文第4、1自然段。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更加熱愛我國民族文化。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14個生字,理解28個詞語的意思;能找出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學難點 :能抓住重點詞語,縮寫句子。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五)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解題。莫高窟在我國甘肅省敦煌縣東南。它與河南省龍門石窟、山西省云崗石窟,并譽為我國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在3華里長的鳴沙山壁上密密層層地鑿建了近500個洞窟,每個洞窟內部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艷麗多姿的壁畫。課文作了形象、生動的介紹。
2.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①這篇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了敦煌莫高窟?②你對敦煌莫高窟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學生字,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薪詞。
3.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說說對兩個思考題是怎樣理解的。
(2)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3)檢查生字的掌握情況。
4.指導閱讀第1自然段。
(1)齊讀。
(2)討論:①這個自然段是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找出這段的重點詞句)②為什么說它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劃出表示數量的詞語)③想一想這幾個句子與重點詞句有什么關系?
(3)指名讀課文,讓學生根據重點詞句說說本段的主要意思。
5.指導閱讀第2自然段。
(1)默讀課文,找出重點詞語:精美的藝術晶。
(2)思考:為什么說“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讀讀第2個句子。
(3)討論這兩個句子的關系。
(第1句概括地說,第2句具體地說。從“最大的佛像”和“最小的菩薩”的對比中,說明工藝的精美。)
6.指導閱讀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讀這段課文,找出這段的重點詞句:“敦煌的壁畫,像朵朵鮮花,艷麗多姿。”
(2)說說這段課文兩句話的主要意思。 (第1句用比喻“像朵朵盛開的鮮花”,總說“敦煌壁畫”的“艷麗多姿”;第2句就壁畫的內容的豐富來具體說明第1句所說的“艷麗多姿”。)
(3)讓學生朗讀課文,指導學生分別用“……像……”的比喻句式和“有的…”有的……”的句式各說一句話o
7.閱讀課文第1、2、3自然段。·討論:這三段課文主要寫什么?
8.作業 :課后作業 本第5題,(作業 本)第1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抓住重點詞語縮寫句子,用“不僅……還……”造句。
2.背誦課文第4、5自然段,能按照課文內容給句子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3.加深對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的理解,更加熱愛我國民族文化。
(二)教學過程
1.閱讀課文第1、2、3自然段,說說這三段的主要意思。
2.指導閱讀第4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①這一段課文寫了什么?②劃出表示人物動作的詞語(輕提、舒展、高高地舉到、撥動)。
(2)指導學生說說這段課文4句話的意思。(前一句描述這幅巨大壁畫的背景:清清的池水,池水中朵朵鮮花,被池水環繞的金碧輝煌的亭臺樓閣,渲染了環境的“艷麗多姿”。后3句是壁畫的主體,著重勾畫了畫中人物的“艷麗多姿”,即:第2句,完整地介紹了在金碧輝煌的亭臺樓閣演奏的樂師和起舞的少女;第3句,概括地描寫了起舞的少女;第4句,具體細膩地描述了“其中一個梳著發髻的女子”的“動人舞姿”。)
(3)理解“艷麗多姿”“金碧輝煌”“亭臺樓閣”“翩翩起舞”“優雅”“華麗”“端莊”“舒展”等詞語的意思。
(4)指導學生邊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邊觀察第2幅圖。①注意抓觀察點的轉移——由四周的自然景觀,到中央的亭臺樓閣;由中央的亭臺樓閣到在亭臺樓閣表演的全場人物;由演出的全場人物到翩翩起舞的少女;由翩翩起舞的少女群體,最后集中在“其中一個”。使學生知道作者是由四周到中央,由整體到局部,由面到點,有條不紊地把這幅巨畫呈現在讀者面前的;②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動作描寫。不但要找出表示動作的詞語,而且要注意這些動作詞語的排列次序是不能更動的。
3.教學課文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說說這一段課文的主要意思(是寫作者站在這幅壁畫前的內心感受)。
(3)作者的感受是分幾步來表達的?(先總說“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再用“不僅……還……”把對壁畫栩栩如生的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
(4)指導用“不僅……還……”造句。
4.指導背誦課文第4、5自然段。
(1) 齊讀。
(2) 說說這兩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 找出重點詞語,試著背誦:巨大的壁畫 池水 鮮花 亭臺樓閣樂隊 少女 翩翩起舞 優雅端莊女子 輕提 舒展 舉到 撥動好像都是活的 不僅……還……
(4)指名背誦。 5.作業 :《作業 本》第2、3、5、6、7、8題。
第七冊教案 篇9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神奇的九寨溝,在那兒有如詩如畫的自然風景,有許許多多的異獸珍禽,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走進這片神奇的土地,細細地欣賞。
二、學習第三小節
1、請你自由輕聲讀第三小節,邊讀邊想象,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上它,感受到它的美。
2、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雪峰:
(1)指名讀
(2)我們一起來看看插入云霄的雪峰。(多媒體顯示)
(3)看到這幅圖,你想說什么?(板書:雪峰插云)
(4)這么雄偉的雪峰老師請男生來讀。(讀得真有氣勢)
湖泊:
(1)指名讀有關語句
(2)這么美的湖泊真想親眼看一看。(多媒體顯示)
(3)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得真仔細!你不僅看得仔細,還能用這么美的語言表達出來,真不簡單!)
引到森林(在這片原始森林里,樹木長得郁郁蔥蔥,許多樹長得又粗又高,真可謂古木參天。)(板書)
(4)這么美的湖泊能不能美美得讀一讀呢?
先自己練讀一下 指名一位好同學讀
(聽了你的朗讀,我們如同進入了童話般的世界,真美!)
瀑布:
(1)你能通過讀向大家展示瀑布的雄偉嗎?
(2)讓我們來親眼看看瀑布,聽聽它的聲音,一定會讀得更好。(多媒體顯示)
(3)喜歡瀑布的同學一起來讀。(讀得真有氣勢)
3、剛才我們欣賞了水平如鏡的湖泊、雄偉壯觀的瀑布,這一動一靜就可以用一個成語來表示:平湖飛瀑(板書)
4、九寨 溝的山是美的、水是美的、森林是美的,連湖底的石塊也是美的,學到這兒,我也忍不住要來美 美地讀讀這一小節。
5、想不想讀,敢不敢和老師比一比(生齊讀)(你們讀得真好,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驕傲。)
三、學習第四小節
欣賞了插入云霄的雪峰、五彩繽紛的湖泊和壯觀的瀑布,我們繼續向縱深行進,四處林深葉茂,游人逐漸稀少。注意,這時你已經走到珍稀動物經常出沒的地區。在這里,你可能有幸結識哪些珍稀動物?
1、請你輕聲讀第四小節。
2、交流 看它們來了(逐個顯示動物)這是( ) 。
3、你最喜歡哪個?把寫這種動物的句子多讀幾遍,待會兒要請你當小導游來向大家介紹介紹。
4、現在你們都是九寨溝的小播音員,正在向大家介紹九寨溝神奇的動物,你們能通過讀把游客都吸引到九寨溝來旅游嗎。如果你是老師,你認為請幾個人來讀這一節課文比較合適,為什么?
四、學習第五小節
1、剛才我們一起游覽了九寨溝,聽了小導游和播音員的熱情介紹,現在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2、是啊,九寨溝雪峰插云、古木參天、平湖飛瀑、異獸珍禽,怪不得到過九寨溝的游人看到這如詩如畫的美景都說九寨溝真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啊!有機會,一定要親眼去看看!
五、欣賞歌曲
我國著名歌手容中爾甲看到九寨溝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請欣賞《神奇的九寨》。
第七冊教案 篇10
課 題
8、保護水資源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1 月 7 日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水是一種十分有限的重要資源,了解保護水資源的意義和方法。
2、培養學生概括推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綜合能力。
3、向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培養學生保護水資源應從我做起,從小做起的良好習慣,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
準備
地球上水的分布、淡水比例掛圖、《水法》、《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規圖解、錄像等。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了解水資源是十分有限的。
2、引導學生討論地球上如果缺乏淡水會造成哪些危害。
3、向學生進行環保宣傳,使學生了解《水法》。
4、聯系實際,進行保護水資源的教育。結合課本第27頁下面的插圖討論:
5、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提問:自然界的水是不干凈的,需要經過凈化處理才能飲用。常用的凈化水的方法有幾種?
2、講述: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沒有水,地球將會怎樣?自然界的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今天學習第8課《保護水資源》。(板書課題)
(1)閱讀課本第25頁。組織討論:為什么說水是一種資源。
(2)小結:水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地球上到處都是水,但絕大部分是海水。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百分之三,而這很少一部分淡水又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區,變成冰川,南極是全球最大的淡水資源,能直接利用的淡水更少。(這里邊講解邊用圖表示)我國是一個貧水國家,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均,西北地區由于水資源缺乏,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我們江蘇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但人為污染嚴重,如果水資源得不到保護,結果將會怎樣?
(1)看課本第25頁的插圖,分組討論。地球上缺乏淡水,會造成怎樣的危害?
(2)學生匯報。
(3)師生小結: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很少,如果人為污染不加以控制,居民向水中傾倒垃圾,工廠向水中排放有害廢水,船只航得泄漏油污,農民使用的農藥滲入水中,導致水污染越來越嚴重,可飲用水越來越少,人就會像沙漠中的旅行者,因缺水而死亡。動植物需要水,如果動植物飲用和吸收了受到污染的水,人食用了被污染的動植物,也會中毒甚至死亡,世界上曾發生過好幾起重大的水污染事件。
(1)談話:水污染嚴重威脅著人民的健康,為了保護人民的健康和水資源,我國政府于1988年專門頒布了《水法》,每個公民、家庭、單位都應自覺遵守。
(2)了解《水法》有關法規。
①《水法》規定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染水必須經過處理,把有害的物質降低到對人體健康無害的程度,才準許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去。
②水域附近不準堆放工業廢渣,垃圾、糞便等。
(3)了解淮河、太湖污染嚴重,急需整治。
①提問:你知道淮河、太湖水被污染了嗎?那里的水怎樣了?(通過電視、報紙等報道,知道了有關太湖、淮河水被污染的情況)
②講述:1994年7月,淮河水污染嚴重,黃綠色水變成了醬油色,河兩旁的樹木枯死,魚大量死亡,居民飲水困難;太湖也遭到嚴重破壞,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布滿了半個太湖。太湖、淮河是江蘇境內的兩個重要自然水域,我國政府已撥專款整治淮河和太湖。
(1)他們的行為對不對?為什么?
(2)你怎樣來保護水資源?
課后感受
通過學生對一些環境的污染圖片,使學生了解到環境保護的迫切性,以及了解一些我們國家有關水污染的法律法規。
第七冊教案 篇11
課 題
6、水污染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0 月 24 日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自然水域中的水被污染的主要原因,了解污染物和污染源,以及污染的水怎樣危害人類的健康。
2、指導學生考察自然水域。培養學生初步的綜合考察能力。
3、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
準備
教師課前察看周圍水域情況,選擇好考察地點。
學生準備:采集水樣的工具(瓶、竹竿、繩等)、照相機。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了解水是怎樣被污染的。
2、指導學生考察附近水污染情況。
3、指導學生了解污染的水怎樣危害人的健康。
4、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提問:二年級我們已經學過《水》單元,請你想想,自然界的水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水有哪些用途?
2、講述:自然界的水雖然分布很廣,但可直接供人類利用的水卻很少。隨著工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廢棄物越來越多,自然界里的水越來越臟了,這樣的水能用來飲用、燒飯做菜嗎?今天這節課就來研究水是怎樣被污染。
(1)看課文中的插圖了解水是怎樣被污染的。
①看課本第19頁的插圖,分組討論,水是怎樣被污染的。
②學生匯報。
(2)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有關電臺、報紙的報道,講講水是怎樣被污染的。
①生活中你看到哪些污染水的現象?
②你知道我省哪些水域污染嚴重?
(3)小結:自然界的水大多是不干凈的,污染的原因很多,有居民生活產生的廢物污染、工廠的廢水污染、船只航行時的油污染、農村噴灑農藥產生的污染……如果水中含有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我們就說水受到污染。(板書課題)混入水中的各種有害物質叫污染物。(板書:污染物)如:垃圾、油污、工業廢水、病菌等。污染物的來源叫污染源,(板書污染源)污染源有的來自工廠,有的來自醫院,有的來自居住區。
(1)講解:隨著生產的發展,工廠生產出的產品種類、數量越來越多,向自然界排放的廢水、傾倒的垃圾也越來越多。這些廢物通過各種途徑使自然水域的水受到污染,不少自然水域的水污染已經很嚴重,并且有繼續惡化的趨勢,對人體健康威脅很大。我們這個地區的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呢?我們必須親自去看看,進行實地考察。實地考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活動,是認識自然事物的科學方法。
(2)介紹考察方法。
①看:看水面情況,水的顏色、水面的漂浮物、水中動植物情況。
②查:查找污染源,查水域周圍情況,是否有工廠、醫院、垃圾堆……
③聞:用小瓶取水樣,聞有沒有怪味、臭味。
④記:及時記錄考察情況。
(學生充分討論后填寫報告)
(3)指導考察報告的填寫方法。
考察目的:填寫某地區的水域是否受污染。
考察地點:附近的水域。
考察時間:XX年X月X日
水域情況:水的顏色、氣味、水面漂浮物、水中動植物……
水域周圍情況:農田、工廠、醫院、居民區、垃圾堆……
總體印象:水域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
最后填寫報告人的姓名、學校、班級。考察報告要如實填寫。
(4)講解考察時的注意事項。
①分小組考察:4—6人一組,選一名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集體行動。
②采水樣:不要到深水區采水樣,采水樣時一定要有家長或老師帶領。
③各小組互相照應,發生情況,及時報告。
(5)實地考察(校內的池塘)
(1)匯報考察情況。
(2)結合實地考察報告和課文插圖,講講污染的水怎樣危害人的健康。
(3)分組討論。
(4)學生匯報: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匯報摘要板書,并歸成兩類:一類是直接危害,另一類是間接危害。
(5)小結:污染的水可通過人體的飲水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有的是食用了被污染的動植物體,間接危害人的健康。
課后感受
通過學生實地考察,了解在我們周圍的水域情況,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第七冊教案 篇12
課 題
9、食物中的營養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1 月 14 日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初步認識食物中的五種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淀粉(屬于糖類)、無機鹽和維生素。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教學
準備
1、熟蛋白、瘦肉、花生米、葵花籽、饅頭、馬鈴薯、米飯、餅干等食物。
2、實驗材料有三角架、酒精燈、火柴、碟子、白紙、冷水、棉球、碘酒等。
3、畫有常吃的一些食物的投影。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的營養。
2、指導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淀粉。
3、指導學生認識營養成分的來源。
4、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談話:在自然課的第二、第三冊中我們曾學習了空氣和水的有關知識,空氣和水是我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東西。同時我們每天的生活還離不開食物,這是為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2、講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食物,這是因為食物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成分,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食物中的營養。(板書課題)
(1)學生討論:我們經常都吃哪些食物?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
(2)學生匯報小結(同時出示常見食物的投影):平時吃的食物有魚、蝦、肉、蛋、蔬菜、水果、米飯、饅頭、水等。據科學家研究,我們常吃的食物中所含人體需要的營養大致分五類:淀粉(屬于糖類)、脂肪、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
(1)檢驗蛋白質的方法。
①講述:蛋白、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請各組同學將自己所帶的一小塊蛋白或瘦肉鉤在三角架的鐵絲上,然后點燃酒精燈用火燒蛋白或瘦肉,聞一聞有什么氣味?
②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③師生小結:在燒蛋白或瘦肉時,能聞到一股特殊難聞的像燒雞毛一樣的氣味,這就是蛋白質燃燒時特有的氣味。所以,我們可以用燒、聞氣味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較多的蛋白質。
(2)檢驗脂肪的方法。
①講述:肥肉、花生米等內含較多的脂肪。請同學將所帶花生米、葵花籽等放在白紙上用鉛筆壓碎,觀察白紙上有什么出現?用手摸一摸這個地方有什么感覺?然后用棉球蘸水在白紙的另一端涂抹,并將白紙舉起對著亮光,觀察有什么不同現象?
②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③師生小結:把含脂肪較多的花生米、葵花籽等在紙上擠壓,紙上會留下油跡,顏色發黃,摸著油乎乎的,不容易干,容易透光,與水跡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用擠壓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較多的脂肪。
(3)檢驗淀粉的方法。
①講述:淀粉屬于糖類。試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試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搖晃試管,觀察到淀粉遇到碘酒變成了藍黑色。我們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淀粉。請各組同學檢驗一下自己所帶的饅頭、馬鈴薯、米飯、餅干、雞蛋等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淀粉?
②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饅頭、馬鈴薯、米飯、餅干等食物中含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變成藍黑色。而雞蛋遇碘酒不變顏色,說明雞蛋中不含淀粉。
③提問:誰能概括地說說怎樣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淀粉?
④小結: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了蛋白質、脂肪、淀粉是不同物質,所以可用不同的檢驗方法,但是我們知道一種食物中并不只含單一的某種營養成分,而是有多種營養成分。所以我們用的檢驗方法只能測定食物中含的主要營養成分,平時要檢驗某種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時,可以先根據經驗推測一下食物中主要含什么營養成分,然后再用實驗方法檢驗。
(1)主要營養成分的來源。
①談話:我們了解了食物中的五大營養成分,誰能說說蛋白質、脂肪、淀粉分別含在哪些食物中?(蛋白質:魚、肉、蛋白;脂肪:動物油、植物油;淀粉:米飯、饅頭)
②指導學生填寫課本第31頁上的食物主要營養成分記錄表。
(2)無機鹽、維生素的來源。
講述:人體需要的無機鹽、維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蔬菜和食鹽中,其中維生素的來源更廣,種類也很多。請同學舉例說明。
課后感受
使學生了解到我們平時吃的食物中的營養及辨別方法。
第七冊教案 篇13
課 題
7、水的凈化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0 月 31 日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沉淀、過濾、消毒是水凈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來水的凈化處理過程,蒸餾水和純凈水的用途。
2、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沉淀和過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3、向學生進行飲水衛生教育,培養學生認真細致、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
教學
準備
1、沉淀實驗:燒杯、明礬、玻璃棒。
2、過濾實驗:濾紙、剪刀、燒杯、玻璃棒、漏斗、鐵架臺、滴管。
3、制取蒸餾水實驗:圓底燒瓶、乳膠管、燒杯、試管、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直角形玻璃管。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學習用沉淀的方法凈化水。
2、指導學生學習用過濾的方法凈化。
3、指導學生學習用消毒的方法凈化水。
4、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提問:通過《水污染》一課的學習,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樣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樣危害人體健康的?
2、講解:自然水域的水由于種種原因,混入了各種雜質,其中不溶解于水的雜質,如泥沙、石塊……,有溶解于水的雜質,如食鹽、各種礦物質……,還有細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須經過處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雜質,才能飲用。把不干凈的水變成干凈的水,叫做水的凈化。(板書課題)
(1)觀察:每組實驗桌上有兩杯混濁的水,觀察水里有哪些雜質?
(2)學生匯報。(水里有泥沙、木屑、細菌等)
(3)講解:怎樣除去水中的這些雜質?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雜質,有一個單間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靜置一會兒,一部分雜質就會沉到水底,這種方法叫沉淀。(板書:沉淀)為了加快沉淀,還可在水中加入明礬,明礬經過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較小的顆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國農村,沒有用上自來水的地區,就是在水中加入明礬沉淀,使水變得干凈些。
(4)演示沉淀實驗,邊示范邊講解:①加入適量明礬。②用玻璃棒攪拌。③靜置,過一會兒觀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變化。
(5)學生實驗。(由于靜置時間較長,把觀察沉淀后水的變化放在過濾實驗后進行)
(6)學生觀察、討論:沉淀后的水發生什么變化?(沉淀后的水出現明顯的分層現象,上面漂浮著比水輕的雜持質,下面有一層泥沙類雜質,中間的水比較清澈)
(7)小結: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樣的雜質?家里的燒水壺、熱水瓶等時間用長了,壁上會有水垢,這就是水中雜質長期沉淀的結果。
(1)講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雜質,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雜質。沉淀后的水還會有重量很輕的物體在水中,過濾是一種常用的凈化水的方法。
(2)講解過濾操作方法:
①折:正方形濾紙兩次對折成4層的小正方形。
②剪:把濾紙剪成圓形。
③展開:把濾紙展開成圓錐形,大小和漏斗一樣。
④濕潤濾紙:用滴管取清水,從下往上濕潤,濾紙與漏斗之間不能有空隙。
⑤把漏斗放入鐵圈,使漏斗玻璃管口尖端緊貼燒杯壁。
⑥玻璃棒頂在三層濾紙處,傾斜成600,把水沿著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倒入的污水不能超過濾紙邊緣。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觀察、比較并討論:過濾后濾紙有什么變化?過濾能除去水中什么樣的雜質?
(5)小結:用沉淀、過濾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雜質。
(1)講述:用沉淀、過濾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雜質,但不能除去細菌、病毒。要想殺死它們,可以用加熱的方法把水燒開,這種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或氯氣等消毒藥品。我們把煮沸和加消毒藥品的方法統稱為“消毒”,其中煮沸是既簡單又可靠的消毒方法。
(2)總結水的凈化方法。
(3)學生填寫課本第23頁中的結論。
課后感受
大多數學生都能了解到一些最常見的、簡便的消毒方法。
第七冊教案 篇14
課 題
12、登上月球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2 月 5 日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從古至今人類對月球的不斷探索。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
準備
1、與課文配套的掛圖或投影片。
2、與月球有關的圖片、錄像帶及文章等。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古代人們對月球的向往——登上月球的神話。
2、近代人們對月球奧秘的探索。
3、了解人類登上月球的過程。
4、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出示一輪明月掛圖。
1、提問:關于月球你知道些什么?
2、學生討論、匯報,教師簡評。
3、談話:要想知道月球的秘密,最好是登上月球去,今天我們就來聽一聽人類登上月球的故事。(板書課題)
教師(或學生)講一講嫦娥奔月的故事。
出示課本第39頁伽利略用望遠鏡觀察月球圖。
(1)提問:你認識圖上是誰嗎?他在干什么?他發現了什么?
(2)學生討論后匯報。
(伽利略用望遠鏡觀察月球,發現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3)談話:由于當時的望遠鏡只能放大三十幾倍,所以看不清月球上暗的部分竟究是什么,還以為月球和地球上一樣,有山有水。于是就把月球上暗的部分當成海洋,并分別給它們起了去海、濕海、風暴洋之類的名稱。月球上明亮的部分大都是山,一般稱為月陸。
(1)講解:由于月球自轉和公轉周期相同,所以它老是以一面對著球,在球上永遠無法看見它的背面。月球背面便成為千古之謎。1959年10月,前蘇聯科學家向月球發射無人駕駛的宇宙火箭,飛過月球背面,并進行拍照,揭開了月球背面的謎,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2)談話: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了載人宇宙飛船。你想知道人類是怎樣登上月球的嗎?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本第40頁到41頁,并討論以下問題:
①人類第一次成功登上月球的時間。
②登上月球的兩位宇航員是誰?
③宇航員怎樣走上月球的?登月后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什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3)學生閱讀后討論。
(4)師生小結:1969年7月16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有3名宇航員登上了奔月的征途。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了!由于登月的成功,人們對月球的結構、起源及變化過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課后感受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于登上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時候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了。知道了這是科技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