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葉的面積(精選3篇)
樹葉的面積 篇1
執教人 陳玉林
[教學目的}:
使學生會用不同的方法求不規則的圖形的面積,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
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數學的意識。
[教具]
冬青葉、 方格紙
[教學過程 ]:
一、故事導入 :
講故事 :
提問:同學們,你們原因幫助小白兔嗎?有什么方法能求出這片冬青葉的面積?
二、合作探究:
1、學生說自己的方法。
2、同學們你們幫小白兔想出這么多好辦法,下面拿出你們的冬青葉可以小組討論、相互合作,看那組方法多,求得快。如果在計算過程中遇到難題可以隨時舉手,大家一起來解決。
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提問:用數學方格的方法求冬青葉的面積,象這樣出 了一點點的怎么算?
學生說明自己的想法。
提問:10個半格怎么算?12個?15個?
小組繼續討論、探究
小組派代表匯報測量結果、方法。
3、為什么大多數同學用數方格的方法呢?
這就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板書課題:。
4、鞏固
小白兔的哥哥姐姐們也來了,兔媽媽看看孩子們說:“兔寶寶們,你們每人選一片喜歡的樹葉舉起來給我看看!”
學生舉起樹葉,估算面積。
用各自的方法測量。
匯報,集體驗證。(在事物投影儀上演示)
三、練習
1、兔寶寶們,給你們猜個謎語。
兄弟五個,高矮不同,做工寫字,他跑第一。
我的手的面積大約是多少?你怎么估出來的?
找個同學幫我算一算,其余同學相互合作,注意五指并攏。
把方各紙放在投影儀上,報得數。
誰估的準?
2、出示不規則圖形
誰有辦法能求出這個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各抒己見
上黑板擺手。
下面的同學一起來求一求。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動手又動腦,想出了許多好方法,在今后生活中遇到不規則圖形求面積,同學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方法去求了。
樹葉的面積 篇2
執教人 陳玉林
[教學目的}:
使學生會用不同的方法求不規則的圖形的面積,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
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數學的意識。
[教具]
冬青葉、 方格紙
[教學過程 ]:
一、故事導入 :
講故事 :
提問:同學們,你們原因幫助小白兔嗎?有什么方法能求出這片冬青葉的面積?
二、合作探究:
1、學生說自己的方法。
2、同學們你們幫小白兔想出這么多好辦法,下面拿出你們的冬青葉可以小組討論、相互合作,看那組方法多,求得快。如果在計算過程中遇到難題可以隨時舉手,大家一起來解決。
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提問:用數學方格的方法求冬青葉的面積,象這樣出 了一點點的怎么算?
學生說明自己的想法。
提問:10個半格怎么算?12個?15個?
小組繼續討論、探究
小組派代表匯報測量結果、方法。
3、為什么大多數同學用數方格的方法呢?
這就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板書課題:。
4、鞏固
小白兔的哥哥姐姐們也來了,兔媽媽看看孩子們說:“兔寶寶們,你們每人選一片喜歡的樹葉舉起來給我看看!”
學生舉起樹葉,估算面積。
用各自的方法測量。
匯報,集體驗證。(在事物投影儀上演示)
三、練習
1、兔寶寶們,給你們猜個謎語。
兄弟五個,高矮不同,做工寫字,他跑第一。
我的手的面積大約是多少?你怎么估出來的?
找個同學幫我算一算,其余同學相互合作,注意五指并攏。
把方各紙放在投影儀上,報得數。
誰估的準?
2、出示不規則圖形
誰有辦法能求出這個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各抒己見
上黑板擺手。
下面的同學一起來求一求。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動手又動腦,想出了許多好方法,在今后生活中遇到不規則圖形求面積,同學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方法去求了。
樹葉的面積 篇3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107頁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習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3.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舉起收集的樹葉,說說它們的名稱。
生:桑樹葉、梧桐樹葉、銀杏樹葉……
師:看到這些樹葉大家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樹葉真是千姿百態。是五顏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樣計算樹葉的面積。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計算樹葉的面積,好嗎?
[評:讓學生了解課前所收集的樹葉的名稱,激發學習的興趣,體現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系。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二、探究發現
1.計算長方形面積。
師:出示一個沒有數據的長方形,能說出它的面積嗎?能想辦法嗎?生:量出長、寬。用數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積。
師:(屏幕顯示),把長方形放在方格紙上,數一數長方形中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評:求長方形的面積是學生已有的經驗,這一環節的設計能有效激活學生用數方格方法求圖形面積的經驗,促使學生把這一方法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
2.計算三角形面積。
師:屏幕顯示一個三角形,你能說出它的面積嗎?學生互相討論,匯報。
生:像長方形一樣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紙上數一數。把三角形分開拼成一個正方形。
師:你想得真好!把圖形分開來,再移動變成正方形。數一數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生:9個這樣的面積單位。先數整格的,再數半格的,兩個半格可以合成一個整格。
師:同樣是在方格紙上數長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數的過程有什么不同?
生:長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兩個半格可以合成一個整格。
[評:求三角形的面積,學生不僅提出了數方格的辦法,而且在方格的啟發下,大膽想像,指出了先分割,再拼合的方法。這樣做便于學生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3.計算不規則圖形面積。
師:(屏幕出示地圖、樹葉、鑰匙等實物圖,再抽象出平面圖形。)與三角形和長方形比,你有什么發現?
生:都是由彎彎曲曲的線圍成的。它們都是不規則圖形。
師:你們認為像這樣的不規則圖形應該怎樣計算它們的面積呢?請同學們以樹葉為例,小組討論。
匯報:生:把它看作一個長方形來計算面積。
師:怎么看?生:把彎彎曲曲的線看成是直的,和長方形很像。
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它的面積。
師:如果把樹葉放在方格紙中,這個不規則圖形和剛才看到的三角形比,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樹葉有的占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
師:那么怎樣用數方格的辦法來算出它的面積呢?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夠半格的算半格。
生:我不同意,應該把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師:這時,我們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積是準確的嗎?到底哪種方法更接近呢?為什么?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夠半格算半格,計算出的面積就會比實際面積大得多,還是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比較好。
[評:從"全是整格一有的正好半格一有的比毒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教師抓住不同圖形的特征,精心為學生創設了矛盾不斷激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猜想、爭論,自主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現了非常可貴的估算意識。]
請學生上臺匯報計算方法,用自己發現的方法計算樹葉的面積。
生:先把整格的框出來,然后把半格的編號并標出來。(見圖)
生:不滿半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把彎曲的部分都畫成半格,再數。(見圖2)
生:整格的分別標上數據,在兩個半格中間標上一個數據。(見圖3)
[評: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想法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獲取成功的快樂。學生在計算時創造了分類計數等有效的方法,展示的過程給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提供了條件。]
三、解決問題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物體的表面是不規則圖形?
生:手的表面。還有很多樹葉的表面是不規則圖形。身體的正面。
師:先估一估,再計算你手中的樹葉的面積。"說說是怎樣估的?
生:用剛才的樹葉比較。
生:讓樹葉跟1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比。
師:把估出的面積記在心里,再算一算樹葉的面積,看誰估的面積和計算的面積最接近。
學生匯報計算的方法。
生:我的樹葉兩半是一樣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積再乘2就可以了。
[評:教師隨時注意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大膽估算,采用多種估算方法。在計算時學生提出了利用樹葉的"對稱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難能可貴!應該給予更多鼓勵!]
四、拓展延伸
1.學生相互合作,選擇手、地圖和鑰匙中的一種計算出面積。
2.小結。這節數學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請把這節課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寫下來。
3.回家再找一些不規則圖形算出它的面積,好嗎?
[評: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估計并計算手掌、鑰匙、地圖的面積,及時鞏固新學習的方法,學生的體驗是豐富而深刻的。鼓勵學生把最感興趣的地方寫出來,是很好的總結和反思,值得提倡。]
[總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本節課很好地實踐了這一理念。除此之外,還有必要提出三點: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為本課安排的內容容量很少:先介紹用數方格方法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然后估計兩片樹葉的面積,最后嘗試計算自己手掌的面積。教師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間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做了補充。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符合學生認知特點、適合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活動,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策略。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只要得到一個近似值即可,因而更多的時候估算就能解決問題了。據此,教師注意適時提出估算的要求,引導學生在計算時主動地估算,有效地培養了學生估算的意識。更可貴的是,學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時創造性地提出了找參照物類比、利用面積單位去估計等有效的方法,估算的策略得到了發展。
3.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展示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有效地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學生提出"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計算樹葉的面積,學生提出化曲為直、分類計數的方法;估計樹葉的面積學生運用了類比的方法;有的學生發現了樹葉的對稱性,利用了對稱特點簡化計算過程。正因為融入了數學思想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濃厚的數學情趣,學生在活動中思維得到磨礪,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優化,學習的經驗得到充實,成功、自信的體驗得到強化。
"樹葉的面積"教學實錄及評析 來自第一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