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上的圖形面積》教學反思
《地毯上的圖形面積》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索交流的形式,考慮到學生是主體的理念,大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嘗試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
成功之處:
1、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沒有強制學生必須選擇最簡便的方法,而是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使用。
2、小組交流的前提是獨立思考,教師巧妙地運用課前的對話,激發起學生的探索欲望,鼓勵學生自己尋找解決的策略。
3、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不多,但每次都恰到好處,點撥得當。
不足之處:教師有時忽略學生的想法,課堂教學中應變能力有待提高,沒能及時捕捉到學生精彩發言中出現的有價值的數學思維動態。
《地毯上的圖形面積》的教學反思
“地毯上的圖形面積”是一種特殊的不規則圖形,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將復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并用較簡單的方法計算面積。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特意制作了課件,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從欣賞地毯上美麗的圖案中引出:“地毯上藍色部分的面積是多少?”這一關鍵性的問題,然后緊緊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在教學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是主體的新理念,讓學生大膽猜測、積極嘗試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根據提供的方格圖,學生想出了以下的方法:1、逐一的數,數出藍色部分的面積。學生回答后,簡單歸納方法:根據方格圖數數,板書:數方格 2、將圖形“化整為零”,縮小數數的范圍。學生分割圖形的方法主要有兩種:(1)跟書上一樣的,平均分成四份。(2)把中間的 8個小正方形移到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重疊處,這樣就得到了4個長方形和4個正方形。這幾種不同的分法,都是把復雜的圖形,分割成幾個面積相同的小圖形,這種方法叫“化整為零”,板書:化整為零。再讓學生對幾種分割法進行比較,找到簡便的方法,使學生明確,化整為零”時,要怎么簡便怎么做。c、大面積減小面積。學生也可能采用“大面積減小面積“的方法求得圖形的面積。學生在介紹用分割的方法時,數小圖形的面積可能用到大面積減小面積,這時直接小結并板書:大面積減小面積。在教材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在解決的過程中這三種都有提到,然后讓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體會,從中知道在什么情況下采用直接數方格的方法簡便,在什么情況下采用分割的方法簡便,在什么情況下采用大面積減小面積的方法簡便。另外,最后補充的轉移填補的方法也是由學生發現然后教師總結。這樣的教學過程,我感覺到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都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中體會到這幾種方法應根據不同的題目類型去選擇,方法不是固定不變的。由此我想,采用逐一引導學生經歷采用不同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會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探索活動。
地毯上的圖形面積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怎樣數出藍色方格的面積,在學生對題目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數方格。在教材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方法,可我認為只有第二種方法最適合本題。可我并沒有直接說哪種方法簡便,而是每種方法都讓學生經歷其解決過程。讓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體會,從中知道在什么情況下采用直接數方格的方法簡便;在什么情況下采用分割的方法簡便;在什么情況下采用大面積減小面積的方法簡便。這樣的教學過程我感覺到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都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中體會到:這三種方法應根據不同的題目類型去選擇,方法不是固定不變的。由此我想到并不是所有的數學問題都適合先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再交流各自的解決方法,然后從中選擇出好的方法這種教學模式。如果采用逐一引導學生經歷采用不同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探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