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整理和復習(通用6篇)
《面積》整理和復習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復習,建立面積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討論、歸納整理的活動過程中,樹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養成學數學、用數學的好習慣。
2.通過復習使學生加深對面積含義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能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面積單位,知道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3.能對物體面積進行估測,并能進行有關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能利用所學的面積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整理學過的面積知識,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識結構,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整理中構建面積知識之間的聯系,正確地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學具準備: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紙片各一張、兩張大小不一的長方形紙、小黑板、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引入課題,明確復習目標
師:同學們,在你們桌上有兩張大小不同的紙,現在咱們來用彩色筆進行涂色比賽,看誰先涂完,誰就是冠軍?比賽開始(學生操作完后),請冠軍介紹經驗,你選擇的是這張小的紙來涂,是嗎?那么,我們涂色的部分叫什么呢?(面積)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系統地整理和復習“面積”這一單元的有關知識。板書課題:整理和復習
二、回顧整理,溝通聯系
1.小組合作,自主整理。
師:對于面積的有關知識在這一章我們已經學過了,那現在你打算怎樣系統地整理和復習這部分知識呢?請大家好好想一想或者打開書看p70-87頁,然后把你的想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組長做好記錄,我們比一比哪個小組整理得既全面具體,又簡單明了。
。ㄐ〗M討論整理這部分知識,教師參與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構建知識。
剛才通過小組合作進行了整理,哪個小組先來給大家匯報一下?
教師傾聽學生匯報,適時引導和點其他小組補充。(要復習面積的含義,常用的面積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進率;建立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及舉例說明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還有長方形及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充分讓學生說出自己學到的有關面積的知識,并適時評價。
3.整理完善,溝通聯系。
師:老師也整理了一下這些知識,師出示:
。1)面積的含義: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常用的面積單位及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平方千米 公頃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 10000 100 100
。3)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師:觀察上面幾個面積單位,如果都以1個單位來看,你認為哪個計量單位表示的面積最大呢?它們分別適合在生活中計量哪些物體的面積時使用這些單位呢?你能舉例說說嗎?(課桌面、學校的操場、我國的領土、郵票面、教室等)
三、聯系實際,鞏固提高
1.判斷對錯,并說明理由。
。1)5平方千米=500公頃。 ( )
(2)邊長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長和面積相等。 ( )
(3)一棵大樹高16平方米。 ( )
。4)用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大正方形,它們的面積相等。 ( )
2.估計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說一說你是怎樣估計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長為8米,寬為6米,請問它的面積是多少?如果我們要在教室的天花板一周圍上裝飾線條,那是計算它的什么呢?提醒學生注意區分面積和周長的不同。
3.同學們,請拿出你們涂色的長方形,請估測一下它的面積,實際測量一下它的長和寬,算出它的面積。
4.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當中,解決哪些問題用到了面積的有關知識?
四、回顧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整理,你能談談你在這節課上的一些收獲嗎?
《面積》整理和復習 篇2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有關“面積”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復習,建立面積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討論、歸納整理的活動過程中,樹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養成學數學、用數學的好習慣。
2.通過復習使學生加深對面積含義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能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面積單位,知道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3.能對物體面積進行估測,并能進行有關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能利用所學的面積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整理學過的面積知識,使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識結構,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整理中構建面積知識之間的聯系,正確地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學具準備: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紙片各一張、兩張大小不一的長方形紙、小黑板、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引入課題,明確復習目標
師:同學們,在你們桌上有兩張大小不同的紙,現在咱們來用彩色筆進行涂色比賽,看誰先涂完,誰就是冠軍?比賽開始(學生操作完后),請冠軍介紹經驗,你選擇的是這張小的紙來涂,是嗎?那么,我們涂色的部分叫什么呢?(面積)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系統地整理和復習“面積”這一單元的有關知識。板書課題:面積的整理和復習
二、回顧整理,溝通聯系
1.小組合作,自主整理。
師:對于面積的有關知識在這一章我們已經學過了,那現在你打算怎樣系統地整理和復習這部分知識呢?請大家好好想一想或者打開書看p70-87頁,然后把你的想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組長做好記錄,我們比一比哪個小組整理得既全面具體,又簡單明了。
。ㄐ〗M討論整理這部分知識,教師參與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構建知識。
剛才通過小組合作進行了整理,哪個小組先來給大家匯報一下?
教師傾聽學生匯報,適時引導和點其他小組補充。(要復習面積的含義,常用的面積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進率;建立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及舉例說明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還有長方形及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充分讓學生說出自己學到的有關面積的知識,并適時評價。
3.整理完善,溝通聯系。
師:老師也整理了一下這些知識,師出示:
(1)面積的含義: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常用的面積單位及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平方千米 公頃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 10000 100 100
。3)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師:觀察上面幾個面積單位,如果都以1個單位來看,你認為哪個計量單位表示的面積最大呢?它們分別適合在生活中計量哪些物體的面積時使用這些單位呢?你能舉例說說嗎?(課桌面 學校的操場 我國的領土 橡皮擦 練習本 郵票面 手絹面 毛巾 教室 夷陵廣場)
三、聯系實際,鞏固提高
1.判斷對錯,并說明理由。
。1)5平方千米=500公頃
(2)邊長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長和面積相等。
。3)一棵大樹高16平方米。
。4)用9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大正方形,它們的面積相等。
2.估計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說一說你是怎樣估計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長為8米,寬為6米,請問它的面積是多少?如果我們要在教室的天花板一周圍上裝飾線條,那是計算它的什么呢?提醒學生注意區分面積和周長的不同。
3.同學們,請拿出你們涂色的長方形,請估測一下它的面積,實際測量一下它的長和寬,算出它的面積。
4.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當中,解決哪些問題用到了面積的有關知識?
四、回顧小結,寄托心語。
師:不知不覺中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度過了40分鐘,能談談你在這節課上的一些收獲嗎?
……
《面積》整理和復習 篇3
面積教學案例
一、學情分析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學好本單元,利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圖形的特點,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觀察、測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來學習本單元的知識,收集、分析、處理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與面積單位有關的常識,如:我家的面積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價是3500元等,但學生頭腦中并沒有形成面積單位的概念,在學生看來面積單位比長度單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認識面積單位時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體上或者生活中找到與面積單位大小相近的面,這樣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和記憶面積單位,會讓學生較快地在頭腦中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學生建立面積單位表象后,再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面積單位估計生活中物體表面的大小,在應用的過程中使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更加深刻。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學案例:使學生探究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教學重點
1.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
面積計算公式。
3.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及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四、教學難點
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4.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5.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五、單元課時安排
第1課時P71-74頁、練習十八第1、2題
第2課時P74-75頁例1、練習十八第3、4題
第3課時P77-78頁例2、3;練習十九第1-4題
第4課時練習課P80-81頁;練習十九第5-11題
第5課時P82-83頁
第6課時P84-85頁
第7課時P86-87頁(整理與復習)
六、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說明
1.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教材編寫特點。
(1)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教材較充分地展現了概念的形成過程。如,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教材從比較封面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較到間接比較,以利于學生通過多種比較活動,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2)重視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積單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這對學生鞏固面積的概念,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面積單位,以及進一步形成關于面積的估測能力,都有重要意義。教材除了介紹每個面積單位時,說明它的含義之外,還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用手比劃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進一步,再讓學生經歷各種估計面積的實踐活動,來鞏固表象。
(3)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
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加強記憶的有效措施。以面積單位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是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的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學生建立清晰的面積單位概念。
(4)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
教材在討論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意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此外,在討論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以及在部分習題中,都注意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究空間,使他們能在完成練習的同時,獲得探究的體驗。
教學建議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系。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了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系。通俗地說,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仍就面積單位的學習來說,可以從三方面促進學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為什么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了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系。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于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還要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揚長避短。有些內容,如有條件制作多媒體課件,當然好。但也有些內容,如認識面積單位,與其使用多媒體,不如使用常規教具和學具,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于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在本單元中,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等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于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是小學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的這些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盡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材對面積的估測給予較多的關注,不僅在“做一做”中有所體現,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薄肮烙嬚n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在練習中也有較多反映,如很多計算面積的練習,都要求學生先估計,再測量長、寬(或邊長)計算出面積。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本單元的內容可用7課時進行教學。
四、具體內容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面積和面積單位
面積和面積單位(第70~76頁)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 (3)1厘米與1平方厘米、1分米與1平方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
1.主題圖。
這是一幅教室場景圖,圖中提供了許多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信息。如:墻上的黑板和電視機屏幕,它們的大小可以通過觀察加以區別。教室內,同學們都在進行操作活動,有的采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課本與練習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長方形上擺圓片或三角形,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的指甲上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課桌面的面積。另有兩個同學正在布置墻報。這樣,在實際生活背景下呈現有關的學習內容,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并加以理解。
2.面積的概念。
面積的概念可以從比較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前者可以從主題圖中找到觀察比較的對象,如比較黑板和電視機屏幕哪個大,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本的提示,比較數學課本和練習本封面的大小。從中還能比較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說,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于疊合時,則可以采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此外,還有間接比較的方法,即用某種統一的圖形作為標準,在被比較的平面部分內進行拼擺,數一數,各有幾個這樣的圖形。課本第71頁上的兩個長方形就可以借助間接比較的方法,來比較其大小。這一安排,為引入面積單位作了鋪墊。
教學時,可以按以下步驟引入面積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個大?
比一比,數學課本和練習本的封面,哪個大?
猜一猜,兩個長方形,哪個大?
在此基礎上,引入關于面積概念的描述。然后讓學生用“面積”,說一說上面前兩項比較的結果。還可以再讓學生看看周圍的物體,舉例比一比,某兩個面面積的大小。如比較黑板面與課桌面、課桌面與椅子面的大小。
3.面積單位。
為了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教材由第70頁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創設問題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矛盾沖突。首先,這兩個長方形靠觀察很難看出哪個大。其次,由于形狀不同,用重疊的方法也難以比較出大小。這就造成了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的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由此讓學生自行選擇測量標準進行比較,可能學生會選擇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圖形(如圓片、正方形);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圖形(如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形狀、大小相同的圖形(如同一種正方形)等。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發現: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為比較標準的圖形,形狀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也不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边M一步再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對此,學生一般會從便于拼擺、測量的角度,選擇正方形。這當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現實規定。但教師應當明白,將面積單位定義為何種形狀、尺寸的圖形,純屬人為規定。根據需要,選用其他形狀,比如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接下去,教材介紹了常用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定,并通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薄霸囈辉,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
《面積》整理和復習 篇4
在面積這課的教學之前,聽了許多節課堂觀摩課,在他們的課堂組織中都大同小異,特別是在導入整體感知的過程中,都是把“物體的表面或圖形的大小就是面積”這個概念進行整體感知,理順什么叫做物體表面,什么又是圖形大小,無不利用課桌,橡皮,文具盒,黑板,身體某些部位等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讓學生通過看、摸等親身體驗表面與圖形,引出面積的定義,學生基本上能夠對面積的概念有個深刻的認識,雖然看到在親身體驗學生做的過程中,有些學生漫不經心,但可以想象學生那時的活動體會是心理安全的,是對老師的課堂放心的,是純真的,唯美的,但我在想,我們的教學大講創新,講與時俱進,培養時代特色的新一代,我們這節課難道就只能這種“模式”嗎?
在此我做如下思考:到底是我們的課堂資源開發的差不多了,教室學生的生活資源開發完了,還是我們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的確教師內,我們能面對的就這么多,那么在此如何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這樣的嘗試,我隨手拿了三個本子,一個聽寫本,一個作業本,一個硬殼筆記本,先對學生展示聽寫本和作業本,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能馬上說出作業本大,再請學生說說根據,學生能夠得出因為它的表面大,所以作業本大,然后給學生出示正面大小一樣的筆記本和聽寫本,學生能夠馬上說出筆記本大,因為厚,找動側面這個表面,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初步明白面積就是物體表面的大小,然后在組織學生自己到身邊找面積,再根據學生的討論,語文書的封面和數學書的封面作比較,得出數學書封面大,老師提出異議,語文書大,和學生進行辯論,引出因為語文書封面圖案大,得出面積就是圖形的大小,再讓學生到身邊去找找。
這樣子,不僅讓學生自主到生活中去感悟認識什么是面積,而且有效的形成參照物,感知形成面積的概念意識,并與學生設置懸念,一辯論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自主學習,完成了小學的學習以培養認識世界為最終目標的目的。
《面積》整理和復習 篇5
在面積這課的教學實踐之前,聽了許多節課堂觀摩課,有市級的優秀年輕教師,有省級教壇新秀,還有兩位特級教師,在他們的課堂組織中都大同小異,特別是在導入整體感知的過程中,都是把“物體的表面或圖形的大小就是面積”這個概念進行整體感知,理順什么叫做物體表面,什么又是圖形大小,無不利用課桌,橡皮,文具盒,黑板,身體某些部位等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讓學生通過看,摸等親身體驗表面與圖形,引出面積的定義,學生基本上能夠對面積的概念有個深刻的認識,雖然看到在親身體驗學生做的過程中,有些學生漫不經心,但可以想象學生那時的活動體會是心理安全的,是對老師的課堂放心的,是純真的,唯美的,但我在想,我們的教學大講創新,講與時俱進,培養時代特色的新一代,我們這節課難道就只能這種“模式”嗎?
在此我做如下思考:到底是我們的課堂資源開發的差不多了,教室學生的生活資源開發完了,還是我們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的確教師內,我們能面對的就這么多,那么在此如何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這樣的嘗試,我隨手拿了三個本子,一個聽寫本,一個作業本,一個硬殼筆記本,先對學生展示聽寫本和作業本,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能馬上說出作業本大,再請學生說說根據,學生能夠得出因為它的表面大,所以作業本大,然后給學生出示正面大小一樣的筆記本和聽寫本,學生能夠馬上說出筆記本大,因為厚,找動側面這個表面,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初步明白面積就是物體表面的大小,然后在組織學生自己到身邊找面積,再根據學生的討論,語文書的封面和數學書的封面作比較,得出數學書封面大,老師提出異議,語文書大,和學生進行辯論,引出因為語文書封面圖案大,得出面積就是圖形的大小,再讓學生到身邊去找找。
這樣子,不僅讓學生自主到生活中去感悟認識什么是面積,而且有效的形成參照物,感知形成面積的概念意識,并與學生設置懸念,一辯論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自主學習,完成了小學的學習以培養認識世界為最終目標的目的。
《面積》整理和復習 篇6
在面積這課的教學實踐之前,聽了許多節課堂觀摩課,有市級的優秀年輕教師,有省級教壇新秀,還有兩位特級教師,在他們的課堂組織中都大同小異,特別是在導入整體感知的過程中,都是把“物體的表面或圖形的大小就是面積”這個概念進行整體感知,理順什么叫做物體表面,什么又是圖形大小,無不利用課桌,橡皮,文具盒,黑板,身體某些部位等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讓學生通過看,摸等親身體驗表面與圖形,引出面積的定義,學生基本上能夠對面積的概念有個深刻的認識,雖然看到在親身體驗學生做的過程中,有些學生漫不經心,但可以想象學生那時的活動體會是心理安全的,是對老師的課堂放心的,是純真的,唯美的,但我在想,我們的教學大講創新,講與時俱進,培養時代特色的新一代,我們這節課難道就只能這種“模式”嗎?
在此我做如下思考:到底是我們的課堂資源開發的差不多了,教室學生的生活資源開發完了,還是我們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的確教師內,我們能面對的就這么多,那么在此如何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這樣的嘗試,我隨手拿了三個本子,一個聽寫本,一個作業本,一個硬殼筆記本,先對學生展示聽寫本和作業本,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能馬上說出作業本大,再請學生說說根據,學生能夠得出因為它的表面大,所以作業本大,然后給學生出示正面大小一樣的筆記本和聽寫本,學生能夠馬上說出筆記本大,因為厚,找動側面這個表面,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初步明白面積就是物體表面的大小,然后在組織學生自己到身邊找面積,再根據學生的討論,語文書的封面和數學書的封面作比較,得出數學書封面大,老師提出異議,語文書大,和學生進行辯論,引出因為語文書封面圖案大,得出面積就是圖形的大小,再讓學生到身邊去找找。
這樣子,不僅讓學生自主到生活中去感悟認識什么是面積,而且有效的形成參照物,感知形成面積的概念意識,并與學生設置懸念,一辯論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自主學習,完成了小學的學習以培養認識世界為最終目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