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
請雙擊頁面,看看發(fā)生什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委托”“輕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發(fā)展過程。
2.從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5個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課文中的生詞。
(四)練習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查字典自學本課生字、生詞。
2.練習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初讀課文,標清自然段序號,把不認識的字畫出來。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生字。
1.指導讀準字音。
本課雖然只有5個生字,但這幾個字的讀音都特別容易讀錯。教師在教學時應逐個指導學生讀準。
督:d&,不要錯讀成d#u。
懲:讀ch6ng,不要錯讀成ch7ng。
寨:讀zh4i,不要錯讀成z4i。
飲:讀y!n,不要錯讀成y@n。
2.指導區(qū)分字的結(jié)構(gòu)。
本課的生字有幾個也比較難記,教師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學生進行識記。
(1)加一加:
所謂“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學們所熟悉的兩個字相加,組成一個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組成,但要記住,這個字是上下結(jié)構(gòu)。
又如:“懲”,就是“征”和“心”組成,這個字也是上下結(jié)構(gòu)。
再如:“飲”就是“饣”字邊,加上一個“欠”字,這個字是左右結(jié)構(gòu)。
(2)換一換:
如:“寨”與“賽”的字形相近,它們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賽”下面的“貝”換成“木”。
(3)組一組:
如:“罰”是由三部分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組成。
3.指導理解詞意:
(1)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2)查字典理解詞意,要使學生掌握: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遲延——耽擱,拖延。
才干——辦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懲罰——嚴厲地處罰。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處。
疑惑——本課指心里不明白。
調(diào)度——本課指調(diào)用。
虛實——虛和實,泛指內(nèi)部情況。本課指曹操因江面霧大,不了解諸葛亮的情況。
軍令狀——戲曲和舊小說中所說的接受軍令后寫的保證書,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務,愿依軍法處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軍隊中負責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輔佐君主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于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
(三)再讀課文,檢查學生對生字是否能讀準字音,對生詞是否理解詞意。
(四)三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后,如果是比較簡單的,學生只要讀一讀課文就能解決的,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同學們自己去讀書,從書中尋求答案;如果問題涉及到文章的重難點,教師可以留待講讀時再給學生解決。
(五)四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此時,學生已經(jīng)是讀第四遍課文了,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結(jié)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發(fā)展的?可否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1.啟發(fā)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本文主要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議軍事急于造十萬支箭而有意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嘆服。
2.討論分段結(jié)果:
本文是寫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可以分為:起因、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果四部分。具體分法為:
第一段(1~2自然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內(nèi)造十萬支箭來刁難諸葛亮,以便借機殺害他。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寫周瑜派魯肅探聽諸葛亮造箭的消息,諸葛亮要魯肅瞞著周瑜借給他二十條快船和六百名軍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寫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體經(jīng)過。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寫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
(六)作業(yè) 。
1.熟讀課文。
2.抄寫本課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深入學習課文,理解內(nèi)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發(fā)展過程。
2.從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第一課時,我們主要通過讀書,自學了本課的生字詞,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并根據(jù)事情的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了段。下面要檢查同學們的學習情況:
1.檢查讀生詞:
妒忌 商議 負責 推卻 都督 委托
既然 遲延 膠漆 疑惑 調(diào)度 水寨
輕易 支援 甘受懲罰 大霧漫天
飲酒取樂 神機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況。
請同學說一說分段情況。
(二)導入 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議軍事急于造十萬支箭而有意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嘆服。那么諸葛亮是怎樣成功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具體來學習課文。
(三)交待學習目標。
(四)學習課文內(nèi)容。
1.學習第一大段。
(1)指名讀這段,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以下的問題。
①周瑜是怎樣“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要他負責造箭的?他的真實的企圖是什么?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
因為文章一開始,就直接點出周瑜看到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寫出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nèi)趕造十萬支箭。設計這個問題,就是讓同學們通過讀書了解到周瑜妒賢忌能的狹隘胸襟。
(周瑜開始以“公事”為由,要諸葛亮“不要推卻”,接著又以“十天”為期來刁難他,最后當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以便抓到字據(jù)口實,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當他以為諸葛亮“中計時”便顯得很“高興”。)
②諸葛亮知不知道這是周瑜的陰謀?為什么不當面揭穿他,反而主動立下軍令狀?
這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當時的歷史背景談。當時曹操率軍南下,企圖攻打東吳,之后再攻打劉備,以便一統(tǒng)天下。東吳和劉備看清了曹操的陰謀。因此才會聯(lián)合起來抗擊曹操。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才沒有揭穿周瑜的陰謀,怕的是傷了和氣,孫劉聯(lián)合戰(zhàn)線會破裂,導致被曹軍各個擊破的危險。
以上只是沒有揭穿周瑜陰謀的一個原因,由此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諸葛亮不逞一時之能,為了劉備的蜀國,以大局為重,有著寬闊的胸襟。
接著教師還讓同學讀這一段,抓住諸葛亮的言行進行體會,從而看出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務,用實際行動挫敗周瑜的陰謀。
至于諸葛亮為什么主動立下軍令狀,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周瑜也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如果諸葛亮表現(xiàn)出猶豫的神色,周瑜還會有陰謀。主動請任,其目的是將計就計,不露聲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覺得自己很高明,連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這樣一來他必然特別得意,就會放松警惕,從而使諸葛亮掌握主動權(quán)。
對于這一段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抓住兩個人物的不同語言和神態(tài),去分析兩人的不同心理活動: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個“先生”的虛假恭維之中包藏著殺機。事后喜形于色,自以為得計。而諸葛亮則早已對周瑜的禍心了如指掌,顯得平靜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讀。
由于本段人物對話較多,人物個性特點鮮明,所以教師在讓學生充分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有語氣地分角色朗讀,以達到更好地更準確地理解內(nèi)容,了解人物特點的目的。
2.學習課文第二大段。
請同學們輕聲地朗讀課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從周瑜對魯肅說的話可以看出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2)諸葛亮請魯肅幫哪些忙?他還特別要求魯肅怎樣做?聯(lián)系上文,課文中哪些詞語表明諸葛亮對完成造箭的任務挫敗周瑜的陰謀胸有成竹?
(3)魯肅是怎樣向周瑜報告的?你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這一大段安排三個問題,實際上是讓學生弄清這一段一共講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周瑜吩咐軍匠們不給諸葛亮準備造箭材料,并派魯肅探聽諸葛亮怎樣造箭。這一層意思,同學們通過思考第一個問題就能理解到周瑜氣量狹窄,妒賢忌才,完全不顧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難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層意思是講諸葛亮請魯肅幫他的忙,并要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在這一層中,教師要讓學生抓住“自有妙用”這個詞談談體會,從而了解到諸葛亮早有對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問題的第一小問,學生通過讀書很容易就能答出諸葛亮要魯肅為他安排船只、軍士、布幔、草把子。從他需要的這些與造箭完全無關的東西來看,我們也能分析出諸葛亮對粉碎周瑜的陰謀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題的第二問是諸葛亮特別要求魯肅怎樣做?通過讀書,孩子們也能很快從書中找到答案: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計劃就完了。諸葛亮為什么要這樣特別叮囑魯肅呢?聯(lián)系上文對周瑜這個人物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周瑜雖然心胸狹窄,面善心毒,但作為東吳的都督,他當然也不是等閑之輩,他也是很聰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華。如果讓他知道諸葛亮向魯肅借的這些東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會千方百計地阻撓,不借給諸葛亮這些東西,從而破壞諸葛亮的計劃,使自己的奸計得逞。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險惡用心和小人的嘴臉,所以才特別叮囑魯肅那樣做。
本段的第三層意思是講魯肅回去向周瑜報告情況時,說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這層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理解好“果然”這個詞,“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預想的那樣發(fā)生,然后再讓學生談談魯肅是個怎樣的人,我想:六年級學生說出魯肅是個守信用的人并不困難。
第二段課文理解到這兒還不算完,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更深一層的理解。教師可以在學完第二大段后再問:諸葛亮為什么敢向魯肅借東西?他為什么特別叮囑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由于有剛才的理解作基礎,所以同學們會輕而易舉地回答出:因為諸葛亮太了解兩個人的特點。魯肅守信用,周瑜奸詐狠毒,所以才會那樣做。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善于識人,這也是他后來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課文學習完之后,還要給同學時間再讀一讀,從而體會三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
3.學習課文第三大段。
這一段是課文的重點段,它按時間的順序,有聲有色地講了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經(jīng)過。
這一段可以采取先默讀自學的形式,即默讀這一段,同時思考:
(1)諸葛亮在什么時間才去開船借箭的?為什么要等到這個時候才去?
這道題要讓學生明確:諸葛亮他們是在第三天四更時候才開船的。因為此時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濃濃的大霧,這樣可以蒙住曹軍的眼睛,使他們不明虛實。
(2)諸葛亮把船停在哪兒?為什么?
這道題通過思考使學生體會到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軍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會兒受箭時距離合適。太遠,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軍看清識破計謀。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在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樣停在那里的?為什么要這樣做?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事先讓學生疊一些小紙船,并把他們貼在一起,等同學讀完了這段書的內(nèi)容之后,讓他們自己演示。同時理解到諸葛亮把船隊“一字兒擺開”是為了增大受箭的面積,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讓學生體會到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的確超人。
(4)船停下來,諸葛亮讓兵士干什么?為什么這樣做?他與魯肅各有什么不同反應?說明什么?
這道思考題可讓同學讀書找答案。諸葛亮讓兵士“擂鼓吶喊”其實是虛張聲勢,造成大軍壓境的假象來迷惑曹軍,使之在大霧之天不敢冒然迎敵,只能用放箭來逼退敵人。魯肅看到諸葛亮讓兵士擂鼓吶喊很吃驚,也很害怕。萬一曹兵出來,這些人就危險了;而諸葛亮卻笑著、非常肯定地說,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還邀請魯肅一同吃酒取樂。通過對兩個人物不同反應的比較,使學生們理解到諸葛亮的謀略和膽識的超人之處。另外,這段還要抓住“一定”這個詞讓同學分析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又看出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這個問題,要使同學抓住曹操的言行去體會出他是個生性多疑的人,對什么事都謹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動。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這個弱點才敢這樣安排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知己,還能知彼,他善于識人的特點在這里再次得到證實。
(6)諸葛亮在船隊剛到時是怎樣布置的?后來又怎樣調(diào)動的?這樣安排為什么?
諸葛亮先讓船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等靠近曹營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滿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樣安排一方面是讓船另一側(cè)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時候順風順水,曹操知道上當追也來不及了。
在講這部分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畫一些簡筆畫來幫助學生理解。
如果教師不愿畫圖,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演示,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在講解這段時,教師還可提示學生,長江之水是自西向東流,由此體會諸葛亮布陣的巧妙,既節(jié)省時間,又方便快捷,還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這些都是緣于他對地理環(huán)境的了解。
(7)總結(jié)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于對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學生總結(jié)起來并不困難。教師必須要讓他們明確,諸葛亮成功有四個原因:①熟悉氣象。能預測出三天之內(nèi)必有大霧,歸來時順風順水,曹軍來不及追趕。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霧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長識人。了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的機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沒有弄清虛實的情況下輕易出擊。④謀劃周密。用計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種有利條件。如安排草船,精心偽裝,利用大霧,歸來時順風順水等。
(8)教師小結(jié)。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課文通過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軍“借”箭的經(jīng)過,突出反映了諸葛亮確實是足智多謀,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學習課文第四大段。
教師可以安排同學們齊讀這一段。同時思考:
(1)諸葛亮按規(guī)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務以后,本可以諷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卻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這是為什么?
(2)課文最后以周瑜嘆服的話作結(jié)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這樣的兩個問題,是想讓同學們通過第一題再次體會出諸葛亮顧全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難堪,表現(xiàn)出了豁達大度的政治家風度。課文最后以周瑜嘆服的話作結(jié),既總結(jié)了全文,點明了中心,照應了開頭,又突出地反襯了諸葛亮的卓越才干。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節(jié)整體。
通過讀第一大段,使同學理解正是因為諸葛亮“挺有才干”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設下“十天之內(nèi)造十萬支箭”的陰謀陷害諸葛亮。這才是事情的起因。學習課文第二段之后,我們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給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讓魯肅去查看動靜,而諸葛亮卻向魯肅借船,還不讓他告訴周瑜,這是事情的發(fā)展。課文的第三大段是整個“借”箭的經(jīng)過,集中反映了諸葛亮神機妙算,這是事情的高潮。課文第四大段,從表面看事情的結(jié)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全文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開始,因此結(jié)果也該由周瑜“自嘆不如”而結(jié)束。
理清文章的脈絡,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而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按照提綱,說出事情的原因和結(jié)果。
2.練習用“委托”和“輕易”造句。
二、教學重點、難點
說出本文故事發(fā)生的原因和結(jié)果。
三、教學過程
練習按提綱說出事情的原因和結(jié)果。
根據(jù)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們知道,任何一件事的發(fā)生都會有原因,也必然會有結(jié)果,只有了解了前因和后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內(nèi)容。
這篇文章重點教會學生分清文章的前因與后果,課后也安排了這樣的小練習:說出“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nèi)造出十萬支箭”的原因與后果。
由于對課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們就知道了這件事的原因是由于周瑜妒忌諸葛亮,所以想用這件事來刁難他。結(jié)果是諸葛亮如期交箭。
說出諸葛亮“只要三天”這句話的前因,后果。聯(lián)系上文,我們得知這話是在周瑜說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況下說的,結(jié)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內(nèi)完成了任務。
“曹操下令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射箭。”這件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仔細讀書,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輕易出動,是因為江上霧大,看不清敵人的虛實,結(jié)果是曹操上了諸葛亮的當。
本課思考·練習還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練習。首先,我們得讓學生理解造句用的詞是什么意思。“委托”就是請人代辦的意思,但它又不同于“囑咐”,“委托”更加鄭重其事,要別人必須辦到,而“囑咐”則不一樣。了解了詞意,下面讓同學思考這個詞的適用范圍,它一般可以與哪些詞語搭配。最后再讓學生進行造句,這樣就容易得多了。
“輕易”一詞,要先結(jié)合課文理解,即“隨隨便便”的意思,然后再查字典了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簡單容易”。最后,教師可以讓同學練習造句。兩種詞意造的句子都應是正確的。
張廣祥感謝您的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