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學案例簡析——語文教學與農遠資源的整合
片段一:……
師:什么是中部鑿井法
生:(讀書)先從山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外面兩端也同時施工.
師:齊讀這句話.
師:誰能上來用箭號在示意圖上標出施工線路圖 (師在黑板上畫山的簡筆畫)
生1:在黑板簡筆畫處用箭頭標注施工線路方向(畫錯了).
生2:上去訂正也不夠準確.
師要求學生再讀書,后師講解并在簡筆畫上用紅筆訂正.
……
師:設計"人"字形線路后,火車該怎樣上山呢
生:(讀書)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后邊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
師在黑板上畫了"人"字形線路.
師: 哪位同學上來演示一下火車怎么走
生1:將課前準備好的用火柴盒組成的"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演示,過了岔道口停下不知道該怎么動了.
生2:演示.師邊指名讀上面那段話,邊在旁指導糾正.
……
片段二:
……
師:詹天佑根據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采用了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面對八達嶺要鑿一千一百多米的隧道,詹天佑又采用了什么好方法呢 具體是怎么操作的呢 請同學們認真讀書思考后小組交流.
生:自由讀后小組討論.
師:巡視參與個別討論.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也討論得很熱烈,想到現場去看看嗎
生:(興奮)想!
師:(微笑)播放配有現場解說的動畫課件.(畫面中先是兩名工人往下打豎井,然后與外面兩端工人同時相向開鑿.并配以工地開鑿時的轟鳴聲.)
生:看得入神.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把剛才你看到的開鑿過程說一說
生:紛紛舉手
……
師: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人"字形線路,可老師不明白這火車該怎么開.大家討論討論,可以動手在書上插圖上用箭號標出火車行駛方向;可以用橡皮檫,鉛筆來當火車演示.等等……
生分組討論演示,師巡視提醒學生結合文中語句來理解.
師:剛才同學們討論很深入,但還有相當多同學想象不出兩個火車頭位置是怎么變化.現在老師帶你們一起去感受感受.
師播放配有現場解說的動畫課件.(畫面上先出現陡坡,接著出現順著山勢設計的"人"字形線路,最后出現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車站,就在火車后面加上一火車頭.上山時,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后邊推.過了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火車停下來倒著開,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
……
剖析:
以上這兩個教學片段都是對展示如何處理《瞻天佑》教學上的難點.片段一是傳統的教學模式,片段二是整合農遠資源的模式二教學實錄.
片段一中教師通過講,學生畫示意圖的方法來理解"中部鑿井法"和"人"字形線路這兩個教學上的難點.雖然通過討論和學生在黑榜上標注過程箭號,但大部分學生對這兩個問題只能停留在對語言文字的抽象感受,由于沒有這類生活經驗就無法想象到具體的情景.學起來也只能是一知半解,過后便忘.
片段二中教師在學生充分自學探究的基礎上,在學生矛盾,疑惑凝結時,出示了配有現場解說動畫演示,生動地再現了"中部鑿井"的現場施工情景和"人"字形線路設計及火車行駛的真實過程,讓學生如臨其境.學生通過耳聽,眼看,腦中聯想很快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樣既拉近了學生心理和感情的距離,同時在這形象直觀的場景中,文中所描寫的抽象難懂的文字障礙也迎韌而解,許多矛盾,疑問也不解自明了,而且學生對事物的感知理解就更加深入,思考分析也更加透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