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餓壞了那匹馬》評課稿
片段五
師:妹妹在這個騙局中起到什么作用,是不是可有可無?生:如果沒有她騙局就無法實施。
思索:
天上不會掉下餡餅,同樣天上也不會掉下感動。攤主(殘疾青年)、攤主的妹妹、作者、作者的父親這四個因素合到一起鑄造出了感動,這四個因素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作者自己的好學是內因,這是每個學生都應該體會的;有人說,孩子是家長的鏡子,父親對待生活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沒有付出,就不該有收獲;強調攤主的殘疾,增強了震撼力,說明每個人都可以付出自己的愛,每個人都可以去幫助別人;妹妹這個人物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她不僅僅是幫助實施騙局的人,她也應該是揭開騙局的必要之人。在《教師之友》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一位高中普通班的老師為了留住班上的一位經濟困難但學習很好的學生,瞞著她替她交了書學費,后來這位學生要調到好班,這位老師同意她調班,但是很失落,妻子的一句話點醒了他:這樣做不是為了回報。于是這位老師繼續默默的替這個孩子交錢。這樣做很偉大,很正確,但是我覺得為了讓她感悟,為了讓她明白別人對她的期望,還是要有人告訴她。在這篇課文中,妹妹就應該起到這個作用。
片段六:走進感動、潤物細無聲
師:現在也有很多的書攤,你覺得這些攤主遇到這種情況會怎樣處理?
生1:不給看。有一次我去書攤買書,喜歡的書很多,不知買什么好,那個攤主還不知多兇,說‘你買不買,不買就別亂翻,別把書弄破了。’
生2:不僅不給看,而且還會諷刺人。
生3:有時候會不理不睬。
生4:我有補充,人少就讓看看,人多時就不樂意了。
思索:列寧說:“青少年犯錯,連上帝都會原諒。”因為只有通過犯錯,孩子們才會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唐老師在這里的設計是獨具匠心的,不是僅僅讓孩子們去分析攤主好在哪里,而是猜想換成別的人會怎么做,通過對比更能突出攤主的崇高,看出他是一個善解人意、尊重他人、寬厚善良、樂于助人的人。
片段七(課的結尾):升華感動、此時無聲勝有聲
師:大家都知道課文講述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當文章中的“我”知道這是一場美麗的謊言,對攤主非常的感激。如果你就是攤主,這時候你會怎么做?
生1:我會說:“孩子,你就是我心中的那匹馬。”
生2:我會說:“孩子,沒什么,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才會充滿愛,幫助你是我應該做的。”
生3:孩子,是你的好學先感動了我。
生4:我覺得說什么都是多余的。
師: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又會說什么?
生5:我會說:“謝謝,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期望。”
生6:我會接著生1的話說:“我這匹馬一定會‘馬不停蹄、一馬當先’,不斷努力的。”
生4:我還是覺得什么都不需要再說了,此時無聲勝有聲。
思索:
感恩一定不要僅發于心而止于口,對你需要感謝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說出來,把感恩之情表達出來。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村子里,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吃飯,母親端上來的卻是一盆稻草。全家都很奇怪,不知道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母親說:“我給你們做了一輩子的飯,你們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感謝的話,稱贊一下飯菜好吃,這和吃稻草有什么區別!“世上最不求回報的母親也渴望聽到哪怕一點感謝的回聲。把感恩的話說出來,那不僅是為了表示感謝,就更是一種內心的交流,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們會感到世界因這樣的息息相通而變得格外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