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甜甜”的滋味 ──《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學案例
魯迅先生幼時求學的私塾名曰“三味書屋”,據說“三味”是把書比作“五谷、蔬菜、點心”的。對讀書人而言,其實我們可以把“三味”理解為書香的。對于學生來說,讀出課文的香味確實是一件美事,一種享受。《別餓壞了那匹馬》是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自讀課文,記敘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課文中寫“我”意外地發現殘疾攤主家根本沒有馬時有這么一段話:
可是遲了!我已經走進他家的后院,看見了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前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馬草!那匹馬呢?香甜甜地吃著我拔的馬草的那匹馬呢?
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后思考:課文中的“我”并沒有看見過馬吃草,他為什么認為馬是“香甜甜”地吃草呢?
a生:在“我”看來,殘疾青年買“我”的馬草就是因為“我”的馬草比較鮮嫩,他的馬喜歡吃,每次都吃得“香甜甜”的。
b生:因為“我”割的馬草,付出了我的辛勞,在“我”看來,“我”的馬草顯然是最好的,那匹馬怎能不“香甜甜”地吃呢?
c生:殘疾青年總說“別餓壞了那匹馬”,顯然,每次“我”的馬草都是在馬很饑餓,急需的時候送來的!岸丘嚾f物香”,所以,“我”的馬草一定會讓那匹馬“香甜甜”地吃。
……
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閱讀者的閱歷、性格、人生觀、價值觀都可能影響著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但無論怎樣理解,“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它是作者創作文本的原意,也是文本的價值取向。
從以上學生的發言來看,雖然表達方式各異,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樣,卻都是建立在對文本內容的準確把握上。聽上去雖然不一樣,卻又都合情合理,令人信服,我想:又何必強求同樣的理解,同樣的表述呢?倡導課堂的自主閱讀,不就應該在引導學生探尋文本意義的同時,體現個性化閱讀嗎?我想:只有真正這樣做了,學生才能真正從文字中讀出理解,讀出情感,讀出滋味來。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如“那匹馬”一樣,“香甜甜”地享受語言文字,嘗到語言文字 “香甜甜 ”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