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提示〗 “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黑洞洞的”指的是舊社會的黑暗。“碰壁”指的是與反動勢力作斗爭時受到的挫折和迫害。“把鼻子碰扁了”指的是魯迅受到反動勢力的嚴重迫害。當時社會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沒有言論自由,而魯迅為了喚起民眾覺悟,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丑惡嘴臉,寫了一篇篇雜文,他的筆就像一把匕首刺到反動派的痛處,因而反動派對魯迅先生恨之入骨。這些句子無不流露著魯迅先生對敵人的憎恨。
3、分別給各部分加上小標題,再說說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間的關系。
〖提示〗 第一部分:深切懷念
第二部分:談《水滸傳》
第三部分:講“碰壁”
第四部分:救助車夫
第五部分:關心女傭
課文后四部分從“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這四件事中,表現了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質,是對課文第一部分“我”對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不理解做出的回答。
4、課文中由四個字組成的詞語很多,如“張冠李戴”。抄寫這些詞語,并選擇其中的兩個造句。
〖提示〗 失聲痛哭 囫圇吞棗 恍然大悟 飽經風霜 三更半夜 模模糊糊 接連不斷
囫圇吞棗──讀書要邊讀邊思考,而不能囫圇吞棗。
恍然大悟──他說出了事情的真相,我們才恍然大悟。
七、分段段意
課文以空行為標志,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許多人都來到萬國殯儀館參加魯迅先生的追悼會,大家都悲痛不已。
第二部分講伯父跟“我”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我”讀書囫圇吞棗,張冠李戴,伯父幽默而委婉地批評“我”。從此,“我”讀書不再馬馬虎虎了。
第三部分講伯父在與“我”的談笑中抨擊舊社會。伯父開玩笑說“四周圍黑洞洞的”,“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先生不怕挫折、頑強斗爭的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我”“恍然大悟”,自以為明白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理解伯父的話。
第四部分講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黃包車夫,不僅為他包扎傷口,還送給他藥品和錢。表現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深厚同情和深厚感情,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第五部分講女傭阿三對魯迅先生的回憶。魯迅先生在病重時,還堅持用手中的筆同反動派作斗爭。還常常關心傭人的健康,勸她多休息,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
課文二、三、四、五部分,對第一部分提出的問題──“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做出了回答。
八、寫作特點
1、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稱敘事方式,回憶自己的親身經歷,使文章生動、真實、感人,更具說服、感染力。
2、含蓄的表達方式:
如“四周圍黑洞洞的”,“碰壁”、“把鼻子碰扁了”,“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么嚴肅”、“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這些句子都給讀者回味的余地,耐人尋味。
3、設疑──敘事──釋疑:
本文先講魯迅先生逝世,提出疑問:“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然后作者回憶了魯迅先生生前令“我”難忘的幾件事,最后得出結論:魯迅先生就是“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回答了前面所提的問題。這樣寫造成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既做到了前后照應,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