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那么,你們最想了解我什么呢?
你姓什么?
那得讓你們猜一猜,我賣了個關子,不過,我可以給你們一點提示,我本來是姓方的,祖上是朝中的大官,因得罪了皇帝,要滅九門,逃又沒法逃,于是決定改姓,但又不能忘本,隨便改個姓王姓馬的,怎么辦?同學們猜一猜,我姓什么。我把昨天晚上準備的故事講了一遍。
姓施!馬上就有孩子猜出來了!語氣很得意!
咱們班里有姓方和姓施的嗎?咱們五百年前可都是一家人呀!來,讓我們,握握手!其他同學知道了老師姓什么,也應該是老師的好朋友了,好朋友應該互相幫助,你打算怎樣在待會兒的課堂上幫助我呀?
學生紛紛說了自己的看法,我的本家尤其積極!我很高興,我對自己能放松的上好課,頓時有了信心!事實也證明,我在課堂上和學生的關系很融洽!
所以,我的一點小經驗時,對遇到不熟悉的班級中上課,一定要事先準備,力圖使自己的語言幽默一些,謙遜一些!并且要讓學生感覺到,你的知識是比較淵博的!
相對于收獲而言,上完這堂課自己感覺到的不足和差距就更多一些。而且這些差距,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趕上的,它需要不斷地通過實踐的錘煉,才能取得一點進步。
一、在課堂上,不能根據學生的學情,靈活的處理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系
總想根據自己課前背好的教案,順利進行,一遇到學生有脫離預設軌跡的情況發生,就有點不知所措,或者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或者置之不理,繼續完成自己的教案預設。這樣的情況,在試教和正式上課中都有發生。如在試教中,面對學生關于“跪和半蹲著”精彩的發言,由于學生已開始沒有說到教師事先的預設理解上,教師就放過了生成的最佳時機。如在正式上課中,提問,課文中哪一些地方深深地打動了你,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說了很多處,都沒有提到上課要重點感悟的這一句,而寶貴的時間已經無情地流逝了。遇到學生說來說去說不到點子上的情況,教師預設不充分,導致后面精彩環節,寫一寫,沒有時間進行。今后上課,一定要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二、相對于特級教師,課堂語言的優美和流暢,我感覺到自己和他們的差距太遠了
如果我關注于自己的語言,也就是背誦下來那些或充滿氣勢,或感人肺腑的語言,就會忽視學生的發言,忽視自己語言和學生交流的對話性。為什么會發生這個情況,關鍵還在于我對于文本,教案得不夠熟悉,沒有把其中精彩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水到渠成的自然流淌!
三、如何處理好感悟和質疑之間的關系
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篇課文需不需要來進行一番質疑,如果不質疑,怎樣保證你教師上的內容一定是學生最有疑惑的,最感興趣的?學生的質疑能力有如何培養?如果質疑,如何處理好時間和實效性的關系?王崧舟的《只有一個地球》,在最后一遍教案中,只允許學生提六個問題,這是否合理?
在最初的教案中,我放進了質疑這一塊,可實際效果并不好,費時又意義不大,如何根據不同的課文處理好兩者的關系,看來也是一個研究的課題!
每一次上課,都有點像鳳凰涅磐,都感覺自己有一點對于語文教學的思考,而也正是因為多了一些這樣的思考,反而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
前路漫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