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說課(通用2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說課 篇1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是他的侄女周曄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生客的幾件事情,說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
教學目標是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系學習抓住語言﹑動作 ﹑神態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三是培養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我在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采取反饋互動的備課思路,采取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提高學生的課堂活動的密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合作學習的信息大容量,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以下兩個部分:第一課時:介紹魯迅的生平。學生交流課前搜集有關于魯迅先生的資料,如,魯迅逝死前后的一些情況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別人寫的有關魯迅的文章,魯迅先生自己寫的文章。以及名言,讓魯迅這一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樣就為魯迅逝死以后很多人來追悼他打下了基礎。
第二課時:抓住課文中描寫的幾件具體事情來理解課文,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訓練。
本課教學以第二課時為主,內容是學習“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四個故事,總結全文,概括中心。在教學中,我力求通過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增加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創造一個互動反饋的交流環境,培養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協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組內成員的互相合作。為了避免合作學習中的雜亂無序,課前,我本著“條件均衡、優勢互補”的原則,將班級學生分成七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由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勝任小組長,組織協調討論,使說的有次序,說的內容有小結,集體反饋、交流時,有代表承擔匯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第二課時的教學,我由檢查預習引出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段落結構并板書,這樣使全文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 “為什么伯父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并總結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作為本課教學的主線。然后讓學生輕聲讀這幾個小故事,將能讀懂的問題在 書上進行批注。再將不懂的問題在小組中提出來,向其他同學請教。最后,小組內合作解疑,各抒已見,進行補充,最終達到共識。
同時在學生自學時,我參與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在各小組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深入各組,了解學情、參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參謀和指導者,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自主探索,自主發展。
在學生匯報學習過程中,我讓學生 “再讀——再思——再議”,結合文本和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人物的 動作 語言和神態描寫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這樣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在孩子們心目中樹立起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形象。
最后來看文章的 段落結構,第一部分和后面幾個故事之間的聯系,來進一步幫組學生理解魯迅就是這樣一個人:“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的多的人”。其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在匯報交流學習收獲時,老是幾個成績好的同學在發言。可能在提高學生積極性方面害值得我深思。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說課 篇2
一、說教材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屬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個主題單元“往事”的第一篇課文。這是周曄在伯父魯迅逝世九周年之際回憶寫下的紀念性文章,全文共回憶了她與伯父魯迅先生在一起的“笑談《水滸》,趣談‘碰壁’,關心女傭”以及從女傭阿三口中得知的“關心女傭”四件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周曄對伯父魯迅先生的無限懷念與崇敬,以及感謝!透過文本,一位愛孩子、愛憎分明、堅持斗爭,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魯迅形象躍然紙上。文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教學中需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并借助當時的社會背景細細體味魯迅帶給我們的光芒。
二、說教學目標
有道是“讀是語文教學的法寶”,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讀文,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有力保證,同時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學本課,我確立的第一個教學目標是: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透過含義深刻句子的解讀,充分感悟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語文是感性的存在,通過讀文悟文,在學生心中樹立一個形象,這是我們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故此,我確立這樣的教學目標。)3、學習作者通過動作、神情等細節描寫表現人物高尚品質的寫作方法。(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學習文本同時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也是增進學生知識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本課,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通過人物動作、神情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難點為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魯迅高尚品質。
為有效達成以上教學目標,落實教學重難點,教學本課,我預計分兩課時與學生共同學習交流本課內容:第一課時:側重整體感知文本,重點研讀“救護車夫”部分,感受魯迅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第二課時:研讀“笑談《水滸》、趣談‘碰壁’、關心女傭”三部分內容,進一步引領學生感受魯迅高大形象,對魯迅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四、說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因此教學本課之前,我預先設置這樣的預習內容,引導學生對文本先作初步全面的整體感知:1、認真讀文,讀正確讀通順,注意幾個多音字,如冠、號、血,給它們注上拼音;2、思考:文本主要寫了什么?試著給每一部分歸納一個小標題;3、想一想:讀過文本,魯迅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特別由哪里感受到他的這一形象的?試著劃一劃,寫一寫。
2、讀讀悟悟,讀悟結合
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方式與重要方式,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讀讀悟悟,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能幫助學生很好地感悟魯迅高大形象。
3、引導發現法
五、說學情
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五年多的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又與學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文中一些含義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學生學習、理解上的重點、難點,也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興奮點。因此,對本課的教學,老師從“悟”字出發,以讀為本,著眼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讓有不同風格的學生都參與學習,讓課堂真正動起來。
良好的教學設想要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點,我們安排了以下教學程序:
六、說教學流程
下面我主要就本課第一學時的學習來作交流:
教學目標:1、讀通讀順文本,初步交流魯迅留給自己的印象;2、深入研讀“救護車夫”部分,感受魯迅崇高品質;3、學習作者抓住動作、神情等細節描寫刻畫人物高大形象的寫作方法。
學習重點:研讀“救護車夫”部分,學習作者抓動作、神情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一)、直揭課題,檢查預習,感知整體
1、引導讀好課題
孩子們,這節課開始我們要共同學習的是魯迅侄女周曄的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前我們都讀過文本,魯迅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的多;
(師)這樣的魯迅讓你——,帶著這種心情讀題!
(生)幽默、同情勞動人民……
(師)……
在學生充分交流之后,我欲引導學生讀好課題:周曄同我們一樣,也感謝、敬佩,感動于她的伯父魯迅先生,讓我們同周曄一起,再叫一叫——,能叫得更深情、親切些嗎?
2、歸納小標題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在伯父逝世九周年之際回憶寫下的紀念性文章,文中字里行間均飽含她對伯父的無限懷念與敬佩。孩子們,周曄于文中主要回憶了伯父生前的幾件事情,分別在哪幾段?師生共同提煉小標題并板書;
3、小結并過渡:文章主要回憶了這四件事,解開了周心中的疑惑:伯父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引導給“愛戴”換詞。
為什么呢?我們到文中找答案去!“救護車夫”片段內容最長,我們就先來讀它!
(設計以上環節,一主要為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都說“語文學習,功夫在課外”。已至高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加之教師的任務驅動,相信學生能讀好、學好,這樣課堂上就可節省許多時間,為研讀重點部分留有時間與空間;2、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文本脈絡,以順利且輕松進入文本重點內容學習。)
(二)、重點研讀“救護車夫”
1、走近魯迅
要求:用心讀課文第四部分前四個小節,思考:
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車夫?他的哪一個動作或神態特別讓你有話想說? b、面對這樣的一位車夫,爸爸和伯父是怎么做的?伯父的尤其哪一個動作也特別讓你有話想說,把它圈劃出來,寫上批注。
1)、學生讀文,圈劃、批注;
2)、交流:……
預設學生的回答1、受傷的車夫,引:車夫傷得重嗎?特別從——讀出?待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后,引導學生給“捧”換詞,品味;2、飽經風霜的車夫,調侃:飽經風霜是說車夫風里來,日里去,吃飽了風和霜嗎?那這個“飽經風霜”我們可以怎么理解?待學生交流到一定階段,教師作小結:是的,生活的艱辛、困苦,無形中寫在了車夫的臉上,加上她此時的痛,致使車夫心力交瘁!再讀,感受車夫的痛與苦。
引領:①扶、半跪,——“俯首甘為孺子牛”;
2、導讀:此時此刻,在車夫的心中,魯迅已不僅僅一位陌生人,而如同車夫的——
魯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還與他的一段經歷有關:(補充資料:魯迅,出生在一個逐漸沒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又久病不愈。作為長子,魯迅為了給父親治病,常常出入當鋪和藥店,飽受人們的冷眼。在鄉下外婆家里,他有機會接觸農村社會,和農民的孩子親密相處,從中感受到農民生活的困苦和他們勤勞、純樸的性格。這些經歷使他對勞動人民有著深切的同情。)
②掏、叫,引導想象:魯迅此時應該想到了什么,他還可能想到了什么?交流:說說你此時的心情、感受?
③兩個“清清楚楚”,可見——
引讀下面句子:——,引導質疑,猜:伯父的神情為何嚴肅?他的手半天沒動,應該想了些什么?
點撥:這個黃昏,看見車夫受傷的難道就只有爸爸和我嗎?——橫眉冷對千夫指;
4、引讀:這樣的伯父在小周曄長大成人后才漸漸讀懂!這樣的伯父走了,難怪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的人……)
前來吊唁的有——,有——,巴金在《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中這樣寫道:(補充資料:我看見了穿粗布短衫的勞動者,我看見了抱著課本的男女學生,我也看見了綠衣的郵差,黃衣的童子軍,還有小商人,小店員,以及國籍不同、職業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種各類的人。在這無數不同的人的臉上,我看見了一種相同的悲戚的表情。這一切的人都是被這一顆心從遠近的地方牽引到這里來的。
……)
感謝周曄,感謝巴金,為我們記下永恒的感動。下節課繼續學習,繼續深入感悟魯迅的高大形象。
(學習這一環節,我是這樣理解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則是他們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教學“救護車夫”部分內容,我主要引導學生由車夫、魯迅的動作、神情,感悟魯迅的高尚品質,同時滲透寫作方法。教學中,努力體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教學理念,實現“先學后教”,著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與自主學習能力。)
(三)、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作業本》5 (有道是“眼過三遍不如嘴過一遍,嘴過三遍不如手過一遍”,課堂練習能幫助學生梳理課堂交流內容,將知識、情感積淀下來,同時及時鞏固新知。)
四、作業:1、認真讀課文,質疑,寫下來;(愛因斯坦曾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可貴,于是我設置這樣的一個作業,為驅動學生認真讀文,更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2、收集魯迅生平資料及著作讀一讀。(有道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語文的外延即生活”,語文學習要向開放的生活要內容,故布置此一作業。)
板書: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笑談《水滸》
愛戴 趣談“碰壁” 為自己想得少
救護車夫 情勞苦人民 為別人想得多
關心女傭
板書是一種教學藝術,既要醒目,又要悅目,對教學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我認為,板書首先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技術,它最大的優勢在于其與教學隨時可以保持同步的自由性與交互性。所謂“醒目”,是指能將課文的重點、難點一覽無余,能將學生的疑問盡收眼底。所謂“悅目”,是指一篇課文用幾堂課上完了,學生腦海中留下了無數的葉片,更重要的是而且留下了這些葉片組合成的體現文章的樹干的“圖像”。板書成為一篇課文濃縮的精華,它是令人受益匪淺的“壓縮餅干”。由此可見,即使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板書也不是可有可無的生姜末,而是體現教師教學藝術、提高教學效益的長流水.本板書集學生學路與教師教路為一體,簡潔形象,脈絡清晰,能幫助學生學習文本,培養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