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說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是他的侄女周曄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生客的幾件事情,說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
教學目標是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系學習抓住語言﹑動作 ﹑神態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三是培養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我在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采取反饋互動的備課思路,采取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提高學生的課堂活動的密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合作學習的信息大容量,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以下兩個部分:第一課時:介紹魯迅的生平。學生交流課前搜集有關于魯迅先生的資料,如,魯迅逝死前后的一些情況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別人寫的有關魯迅的文章,魯迅先生自己寫的文章。以及名言,讓魯迅這一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樣就為魯迅逝死以后很多人來追悼他打下了基礎。
第二課時:抓住課文中描寫的幾件具體事情來理解課文,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訓練。
本課教學以第二課時為主,內容是學習“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四個故事,總結全文,概括中心。在教學中,我力求通過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增加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創造一個互動反饋的交流環境,培養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協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組內成員的互相合作。為了避免合作學習中的雜亂無序,課前,我本著“條件均衡、優勢互補”的原則,將班級學生分成七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由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勝任小組長,組織協調討論,使說的有次序,說的內容有小結,集體反饋、交流時,有代表承擔匯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第二課時的教學,我由檢查預習引出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段落結構并板書,這樣使全文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 “為什么伯父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并總結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作為本課教學的主線。然后讓學生輕聲讀這幾個小故事,將能讀懂的問題在 書上進行批注。再將不懂的問題在小組中提出來,向其他同學請教。最后,小組內合作解疑,各抒已見,進行補充,最終達到共識。
同時在學生自學時,我參與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在各小組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深入各組,了解學情、參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參謀和指導者,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自主探索,自主發展。
在學生匯報學習過程中,我讓學生 “再讀——再思——再議”,結合文本和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人物的 動作 語言和神態描寫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這樣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在孩子們心目中樹立起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形象。
最后來看文章的 段落結構,第一部分和后面幾個故事之間的聯系,來進一步幫組學生理解魯迅就是這樣一個人:“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的多的人”。其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在匯報交流學習收獲時,老是幾個成績好的同學在發言。可能在提高學生積極性方面害值得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