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xué)設(shè)計
——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zhì)量。
。3)齊讀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內(nèi)容。
。ǘ└呱搅魉鲋。
1.打開語言。
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滲透借助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閱讀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xiàn)象。
(3)運用詞語、詩句聯(lián)想的方式豐厚語言,豐滿形象,指導(dǎo)朗讀。在此過程中滲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僮x著這個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把這樣的感覺讀出來。
、诮釉诠盼睦镞吿刂“長江”和“黃河”。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些詞或者詩句?
2.體驗“知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體味“異字同義”的語言現(xiàn)象。
(2)聚焦“鐘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nèi)涵。、
①理解鐘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悅納
、谘a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nèi)心的寂寞與孤獨,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劬毠P感受伯牙得遇子期,會有怎樣的感慨。
、芡卣归喿x《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后借助成語體會“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3)師生配合朗讀、同桌互讀,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與快樂。在相互配合朗讀的過程中直觀感知文本前四句語言“對仗工整、瑯瑯上口、情感扶搖直上”的特點,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chǔ)。
。ㄈ┢魄俳^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從“子期死”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補充。
出示:“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
想象補充,感受人物形象:這時候,你又仿佛看見了一個怎樣的伯牙?
3.縱情朗讀。
借助情感錯位,指導(dǎo)讀出情感,讀出形象。
(四)朗朗誦歌懷知音。
1.提領(lǐng)一頓——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回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說和吟誦著它!
2.熟讀成誦。
借助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并誦讀全文。
五、板書設(shè)計
伯牙絕弦
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