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價值引導(dǎo)下的生成──《月光曲》課堂實(shí)錄與賞析
【返回傾聽:對話在傾聽中生成】
師:這是一首怎樣的《月光曲》?
生:優(yōu)美、悅耳的《月光曲》。
生:舒緩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師:你是從哪些語句中讀懂的?
生:我是從這段話中讀懂的──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fēng),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師:這是《月光曲》的旋律嗎?
生:不,這是皮鞋匠聽了《月光曲》后的聯(lián)想。
師:哦,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讀讀,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優(yōu)美的?
生:從“微波粼粼、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這些詞感受到。
生:還有“水天相接、灑滿了銀光”。
師: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份美的享受帶給大家嗎?
師:同學(xué)們,皮鞋匠的想象在音樂中飛翔,《月光曲》就化作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我們也來聯(lián)想,默讀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哪幾個畫面?
生:第一個畫面:月亮剛升起來的時候,月光照亮了海面。
師:(課件出示:海上明月初升圖)請看,天高云淡,月亮初升,粼粼銀光,灑遍海面,這一切多么幽雅寧靜,讓我們?nèi)崛岬刈x,緩緩地讀。
師:第二個畫面呢?
生:月亮升起來了,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師:(課件出示:月亮穿行)月華似水,云如輕紗,這一切多么輕盈飄逸,想一想該怎么讀?請女同學(xué)讀。
師:第三個畫面呢?
生:海面上刮起了大風(fēng),卷起了巨浪。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師:(課件出示:月下海嘯圖)風(fēng)起云涌,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一切又是那么雄偉壯麗,想一想該怎么讀。醞釀一下感情,來,請男同學(xué)讀。
師:哪位同學(xué)愿意走進(jìn)“音畫時尚”,配樂朗讀這段話。你們推薦一位朗讀水平最高的同學(xué)。
(生推薦一女生。)
師:同學(xué)們一致推薦你,朗讀高手,來,請你讀一讀。
師:(模仿盲姑娘的語氣)聽,讀得多流利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著名的播音員吧?
。ū娦Α#
師:讓我們大家通過朗讀來感受這份美麗。
師:這美妙的音樂如同天籟,我們也身臨其境,欣賞到了月光、大海的美景。
師:這么美妙的音樂,貝多芬是獻(xiàn)給誰的?
生:盲姑娘。
師:盲姑娘是他的親人嗎?
生:不是。
師:是他的朋友嗎?
生:也不是。
師:對他來說,是一位陌生的盲姑娘。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竟然為一位素未謀面的盲姑娘創(chuàng)作了一首曠世名曲,盲姑娘的什么打動了貝多芬?這是剛才大家提出的問題。下面,讓我們走進(jìn)“盲姑娘”。
【賞析】
合適的對話與交流有“傾聽”與“言說”兩個側(cè)面。“傾聽”既是傾聽文本作者的言說,又包括“傾聽”自已(讀者)的言說,作品的意義便產(chǎn)生于兩種“言說”的融合。從這個意義上說,“傾聽”它包含閱讀文本和從文本中獲得自已(讀者)理解,這本身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而絕非學(xué)生被動地聽別人“讀”課文。所以,以“對話”為指歸的閱讀教學(xué)必須重視傾聽文本(作者)的言說,沒有文本,三個主體之間的對話關(guān)系便無從建構(gòu),對話也就失去了意義。從這個觀點(diǎn)看上述教學(xué),教師引導(dǎo)學(xué)生體會文字版《月光曲》的優(yōu)美,其實(shí)是一個“傾聽”(閱讀)文本與“言說”理解的融合過程。“這是《月光曲》的旋律嗎?”“不,這是皮鞋匠聽了《月光曲》后的聯(lián)想!边@是傾聽后的領(lǐng)悟,也是傾聽后的理解;“默讀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哪幾個畫面?”三個畫面的呈現(xiàn),更是返回傾聽(閱讀)后的感悟和想象。教學(xué)中,學(xué)生對《月光曲》的傾聽與言說,還始終伴隨著教師有價值的引導(dǎo),使得對話不斷地生成并有效在向縱深推進(jì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