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價值引導下的生成──《月光曲》課堂實錄與賞析
【珍視言說:對話在言說中深入】
師:請大家再讀課文,把寫盲姑娘的句子劃下來,品品、議議,這是怎樣一位盲姑娘?
師:匯報的同學先讀劃下來的句子,再說說你讀懂了這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生: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么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是怎么彈的,那有多好啊!”她很想把這首曲子學會,很想聽貝多芬怎么彈,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盲姑娘是個很愛音樂的人。
生:我找的是這句話,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我覺得這個盲姑娘很懂事,她讓哥哥不要難過。
師:她真是“隨便說說”嗎?
生:不是。因為,前面她說,“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是怎么彈的,那有多好啊!”
師:你能聯系前面的句子來學習,真行!
出示:
盲姑娘( )地說:“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是怎么彈的,那有多好啊!”
生:羨慕地說。
生:渴望地說。
生:難過地說。
師:盲姑娘把夢寐以求的愿望化作了淡淡的四個字“隨便說說”,為的是讓哥哥不要難過。多么善良、多么懂事的姑娘。這樣的姑娘真讓人敬佩啊!
生:我找的是這句話,“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我覺得這個姑娘真可憐,她很漂亮,可惜眼睛瞎了。
師:重重的迷霧遮蓋了她的眼睛,只有音樂淌入她的心河。我突然想起一句話:“上帝對誰關上了一扇門,一定會為他打開一扇窗。”。這樣的姑娘讓人又愛又憐啊!
生:我覺得她很貧窮的,他們家住的是茅屋,點的是蠟燭,鋼琴是舊的,還連音樂會的入場券也買不起。
師:她是貧窮的,但她也是富有的,因為她心中有音樂。
生:我找到了這句話:“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眼睛看不到,但她聽得出彈琴的人是貝多芬,我覺得她很厲害。
師:可見她不僅僅是普通的音樂愛好者,而且──
生:很懂音樂。
師:音樂讓她心明眼亮,一聽便知是貝多芬,貝多芬茅屋遇知音,這樣的姑娘讓人感動。
師:而此時此刻,盲姑娘的心十分──
生:激動!
師:你怎么感受到的?
生:她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用了兩個“多”。
生:還用了兩個“!”。
師:真細心,你從標點中也讀懂了她的感動。
生:還有她說話的時候,用了兩個“您”,也說明她很激動,她說話也疙疙瘩瘩了。
師:對盲姑娘來說,能聽貝多芬的音樂會已是一種奢望,現在貝多芬竟然在親自為她演奏,這是她做夢也不敢想的,所以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
生:(齊)“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賞析】
上述所知,傾聽包含閱讀文本和從文本中獲得自已(讀者)理解,這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那么“言說”是什么?閱讀行為產生便是言說。這里既有文本作者對讀者的言說,又有讀者對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言說”,這也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在此對話之中,文本既是對話存在的前提條件,又是對話形成的資源和憑借。從這個角度審視課堂,教師讓學生用心傾聽(閱讀)文字版的《月光曲》,品味語言,想象畫面,領悟其中的美麗后,通過“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竟然為一位素未謀面的盲姑娘創作了一首曠世名曲,盲姑娘的什么打動了貝多芬?”這個問題承上啟下,價值引領,走進盲姑娘。既傾聽文本作者對盲姑娘的言解,又融入自已的思維、思想、情感,言說發自肺腑的感受、理解和發現。這一言說(對話)的過程,既是一個真情眷注文本語言的過程,也是一個真情聆聽文本(作者)心聲的過程,更是一個價值引導下學生主體真情流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