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為了讓這節公開課順利,也為了體現導學稿的模式,從課前發導學稿開始就進入了導學稿課堂教學的研究。學生首先完成導學稿的課前導學,教師批寫,找出典型錯誤讓學生在課堂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引深。其次在課堂導學中,師生共同分析后,學生進行了課堂導學部分的練習和講解。由于這部分的知識難度較大,我也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了編排,并重點對難點進行破解。由于我還借助課堂,集中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提出自己的收獲及疑問。我想從中發現課堂的不足,找到下節課的更好的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想從中找到我還沒有考慮過的盲點區。可由于時間的有限,我將從中生成的問題都留到了課后。
在課堂上,我關注并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及課堂發言。與學生一起快樂學習。由于我的精心安排,這節課從形式到內容都受到了聽課教師較高的評價。但從中我也發現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平時的課堂效率不高也是我們平時沒有做到處處精致。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中國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閱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學習這課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發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并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在教學之初我先看了去年我曾寫的教學反思,我知道了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和民風民俗很簡單,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了解。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這部分的學習。
首先我讓孩子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奇葩”,“葩”我先讓孩子們觀察字型,然后猜到底指什么,有的孩子很乖巧,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時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個句子,這里把什么比作奇特的,特別的,非凡的花呢?孩子們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孩子們也知道了這個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接著,我讓孩子們圍繞“奇”去體味課文。孩子們從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這幾個方面去認真朗讀品味了課文。
最后我讓孩子們動筆寫了寫“我們村的房子”。大多數孩子都能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村里房子的特點,比如做房子的時候要請風水先生看地,擇黃道吉日動工;房子一般是主體房和附屬房兩部分,主體房主要是休閑臥室,附屬房里喂養畜生,做飯……孩子們的觀察比較仔細,介紹某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具體。但是在孩子們的小練筆中我發現孩子們的介紹比較枯燥,不能應用多種多樣的說明方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孩子們的習作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啊!這個任務也是任重而道遠啊!
《傣家竹樓》我讓學生自學,抓住竹樓的“美”去學習體會。當然,體會竹樓的美不勝收,詩情畫意主要是通過朗讀去體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