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碗少年教學設計
(1)表演難度非常大。
從少年的表演、動作、神態等可以體會到,如“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騎在另一個演員身上……”“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這是正面描寫。
從頭頂上碗的形態可以體會到,如“碗厲害地搖晃”, “仿佛故意搗蛋,突然跳起搖擺舞”,兩次掉下摔碎。這也是正面描寫。
從觀眾的神態中也可以感受到,如“觀眾們屏住氣,目不轉睛地盯著他頭上的碗……”這是側面描寫。
作者正是通過一系列的關鍵詞句,從正面和側面的不同角度,烘托出了這是一場難度非常大的雜技表演!少年經歷兩次失敗的考驗卻最終獲得成功,說明了什么呢?(成功需要自身不懈的努力。)
(2)體現了老者的寬容與愛。
老者的出現讓少年的表演成功了。學生從“一位矮小結實的白發老者從后臺走到燈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臉上微笑著,并無責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后撫摩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了一下,嘴里低聲說了一句什么”這個片段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可以體會到非常豐富的情感,如,從老者鎮定的表現,慈愛的神色,溫情的動作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寬容與愛。
還可以展開想象,老者可能說了一句什么呢?聯系后文,也許是“當碗劇烈晃動時,輕輕抖一下腦袋,把碗穩住”的技巧提醒;也許是精神的鼓勵,因為少年先前“沒有慌亂,不失風度”,而這時卻“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有些手足無措了”……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老者的寬容與愛,進而體會到少年的成功凝聚了老者的寬容與愛。
(3)體現了觀眾的寬容和愛。
觀眾由“驚呆”到“緊張不安”,再到“叫喊附和”,“靜得沒有一絲聲息”,最后“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可以體會到情緒隨少年的表演而波動,傾注著國內外觀眾對少年的寬容、期待與愛。
此處學生可能質疑:觀眾為何要大聲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為什么好多人要附和著喊起來?這是理解的一個難點,一些學生可能誤解為不耐煩,誤解為批評。聯系后文中“場子里靜得沒有一絲聲息”,“全場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可以感受到,觀眾大聲喊不再演的目的也許是想保護少年的自尊,這也是對少年的愛!
可見,少年的成功,離不開觀眾的寬容、期待與愛。
(4)令作者難以忘懷。
作者在課文的首尾兩段都直接表達了出來。這種寫法叫“前后照應”。
[設計意圖:這樣的探討建立于自讀和小組討論基礎之上,植根于文本,抓住重點語段,關鍵詞句,將理解與感悟扎根于文字的土壤之中,引領學生多維思考,深化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潛移默化地受到不畏失敗、真愛他人的精神熏陶,領會了正、側面描寫和前后照應的表現手法,突破了教學重點,還為解決第二個問題奠定了基礎,充分體現了“順學而導”的教育理念。]
三、領悟哲理:從文中的省略號中讀出了什么
是啊,這是一場難度非常高的雜技表演,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也是一場體現了老者和觀眾的寬容與愛的雜技表演!正因為如此,它也是一場令作者難以忘懷的雜技表演!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文再快速地默讀一遍,把首尾兩個自然段連起來想一想,自己從省略號中讀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