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1、背誦課文
2、初步了解文章是怎么樣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的,結合具體事例,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
3、理解課文內容,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一、導入
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要說服別人,先要明確自己的立場,提出自己的觀點。如何讓自己的觀點深入人心呢?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第12課(學生齊讀課題),學習毛主席的論證藝術與論證魅力吧。
二、學習論證方法
課件出示: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師:請大家自由讀這一段,回顧這一段講了一個什么觀點?
生: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師:在這一段中,你發現了什么論證方法?
生:“‘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一句引用了司馬遷的說過的話。”
師:對,你知道司馬遷是什么人嗎?
生:他寫過《史記》。
師:司馬遷是西漢夏陽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就是他編寫的。為何要引用司馬遷說過的話呢?
生:因為司馬遷是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家喻戶曉,用他說過的話就具有權威性。
生:司馬遷是個偉大的人物,他說的話更有說服力。
師:對啊,引經據典,會讓自己的觀點更具權威性,更有說服力。我們一起來看看,司馬遷所說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固”字怎么解?
生:固,本來。人本來就有一死。
師:對,那“或”是什么意思?
生:“或”是或者,死的價值或者比泰山還要重,或者比鴻毛還要輕。
師:聯系全文來講,你的解釋像是合情合理,但是,“或”字在古文里,一般指有的人或有的事,你再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生: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
師:這就對了。古人中外,很多人對于生死,都有過自己的觀點,我們一起來回憶回憶吧。
生: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師:這是李清照說的。
生: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師:對,這是譚嗣同說的。
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師:這是諸葛亮所說的。
生: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師:這是曹植說的。
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師:這是文天祥說的,還有外國詩人裴多菲曾說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課件出示這些詩句),古今中外,許多像司馬遷一樣有作為的人,他們都認為,死并不可怕,只要死得有價值。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詩句吧。
生讀
師:引經據點,很有說服力。我們再讀讀這段文字,你還能找出什么論證方法?
生:“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這句運用了對比論證。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我,我在里面找到了反義詞,輕對重。
師: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好對壞,是對非,高尚對卑鄙。你們覺得鮮明的對比有什么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