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在二王廟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經》中說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魚嘴這一天然調節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們的祖先十分聰明,在流量小、用水緊張時,為了不讓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費,采用榪搓截流的辦法,把外江水截入內江,整就使內江灌區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魚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電動制閘,代替過去臨時榪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靈活可靠。
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開寶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豐登,人們懷念李冰疏江導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從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廟毀于戰亂,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繼修復。本世紀三十年代二王廟主體建筑毀于火災,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難,經重塑金身,才為今日之所見。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筑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繼赦封為王,更稱今名。廟內梯回壁轉,亭殿交錯,飛檐疊閣,雄偉莊嚴。漫步其間,似入“先都”。壁間刊刻的“深淘灘,低作堰”等許多治水格言,是我國古代治水經驗的種結。彩塑的李冰父子及歷代“堰功”像,雕刻生動,技藝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