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正濃相關資料
這就是為什么揚州城破之后,全軍將士無一降敵的重要原因。史可法的精神光焰燭照孤城揚州,并點燃了每一個軍民胸中的正氣。
史可法生前遺言:“我死,當葬梅花嶺上。”但史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因而生出許多史可法未死”的傳說和眾多冒史可法之名起兵抗清的事來。全祖望接著寫了一段明末第一號大漢*洪承疇與被俘的吳中義軍首領孫光奎的對話。洪問孫:“你在軍中,知不知道史可法是果真死了?還是活著?” 孫反問他:“你從北地來,知不知道在松山殉難的洪承疇是果真死了?還是活著?” 洪承疇狼狽不堪,急令斬殺孫兆奎。全祖望感嘆說:“其氣浩然,長留天地之間。”
左光斗之前,中華先烈燦若繁星;左光斗之后有史可法,史可法之后,有孫兆奎,有夏允彝父子,有秋瑾,李大釗、方志敏……依然是群星璀璨。
史可法墓前的饗堂上有一幅當代人撰寫的七言楹聯,使我吟哦良久:“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紅梅如血淚,明月是冰心。“二分明月”出自唐代詩人徐凝的詩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瞻仰了史可法的衣冠冢以后,西向步入史公祠,祠內掛有史可法坐像。這位出生于中原的鄉里先賢似在審視我,使得我頓時由傷感而肅然。一位中年女解說員走過來,主動向我介紹史可法的生平事跡,雖然這些解說詞她講述過何止千百遍,但依然聲情并茂,激qing溢于言表。館長走進來對她說:“你不要給白先生講解了,他不需要你講解。”其實不然,我很想聽她講下去,雖然她講的一切我都知道。于是,她遞給我一本簡陋的中學生練習簿,要我留幾個字,我有些躊躇。翻開練習簿,看見已有許多景仰者的留言,其中甚至有幾位大名鼎鼎的將軍和文化人。思索再三,只好恭恭敬敬在練習簿上寫下這樣幾句發自肺腑的感慨:“每當我們民族處于危亡之秋,總會出現兩類人。一類人有邦國而無自身,敬畏史筆,體恤民苦,壯懷激烈,視死如歸。另一類人則重私利而輕大義,色厲內荏,寡廉鮮恥,戕害同胞,踐踏故土,只求一時富貴權柄,置世世代代之唾罵于不顧。每念至此,感慨系之,不能自己……”
佇立梅花嶺下,依依不忍即去,雖非梅花開放季節,大地卻久久沉浸于濃郁的梅香之中……
隨筆 1991.1
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南明大臣,抗清名將,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圍困揚州,他拒降固守,城破被俘,不屈犧牲。副將史德威尋遍遺骸不得,遂葬其衣冠于梅花嶺下,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修墓并增建祠堂。
恩師知遇 飽學成才
史可法的祖先史應元、父親史從質、母親尹氏,對他自幼寄望極殷,雖家境貧寒,他仍苦學不輟。明天啟元年(1621)冬,19歲的史可法獨身趕往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應試,寄宿于大興縣郊一所古寺中。時任京畿視學的名臣左光斗帶著幾個隨從,到大興縣微服私訪,因避風雪進入這座古寺。見一書生伏案而臥,案上放著剛寫成的一篇文稿。左光斗拿起一讀,非常贊賞他的志略和刻苦精神,再看書生衣衫單薄,熟寐不醒,心知苦讀勞累。左光斗怕他感受風寒,便把自己的貂裘脫下來,蓋在熟睡的史可法身上,掩門而去。出來問寺僧,方知書生名叫史可法,留下深刻印象。20歲時史可法在府中會考,左光斗選拔他為北直隸八府之冠,而且憐他家貧,收作弟子,留于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