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正濃相關資料
被困孤城 殉國揚州
史可法苦苦支撐江北,但不久又發生兩個重大的變故,造成了極為棘手的嚴重局面:其一是,江北四鎮中,二劉之兵皆“虛夸不中用”,惟高杰兵戰斗力強。高杰雖兇悍桀驁,而尚有樸直憨厚之處,一旦心服,能盡心效力。他毅然拒絕清肅王“大者王,小者侯,世世茅土”的誘降,疏請以己重兵駐歸德,冒大雪,沿黃河筑墻,專力防御清兵,并聯絡河南睢州總兵許定國“以奠中原”。不料許定國暗通清兵,設計于酒后謀害了高杰,渡河降清,并引清兵至儀封。史可法從而失去了進攻河南的膀臂,而且江北也難以鞏固,防御范圍漸漸緊縮到孤城揚州。大局已岌岌可危;其二是,就在清兵迅速南下,形勢危急之際,擁有七八十萬重兵、鎮守武昌的左良玉,發兵南下,要“清君側”、“除馬阮”。馬士英卻公然提出:“寧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當時有人抗言:“淮揚最急,應亟防御。”馬士英命令“有議守淮者斬”,朝議之后,竟詔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史可法據理力爭,無奈馬士英要弘光帝下書“切責”,只得率師應命。兵至燕子磯,聞左良玉病故,其子左夢庚兵敗而降清之訊,而其是,一路清兵乘虛渡淮,直取毫州,擊破盱貽,急速東進。豫王多鐸親率另一路10多萬清兵,由叛將許定國領路,攻占了淮安、泗州,迅即向揚州猛撲過來。史可法立即疾馳揚州,發布文告,加固城防,力圖使惶亂不堪的人心安定,同時以“血書寸紙,馳詣兵部,代題請救”,又檄如治下將領,火速以兵援揚。可是竊據兵部尚書的阮大鋮,根本“不應”,黃得功因擊左兵而遠在蕪湖,二劉正暗中與清聯絡,只有奉史可法之命駐守白洋河的都督劉肇基率所部4000兵趕到揚州,合計一萬幾千人,面對清兵的10萬之眾相距實在太遠了。由于史可法與士兵同甘共苦,堅持“士不飽,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親自守衛最難守的城西北角,深得將士愛戴,所以能較好地指揮孤軍堅守揚州。崇禎十七年(1644)七月,清攝政王多爾袞曾致書史可法勸降,史可法寫了著名的《復多爾袞書》,表明了自己的嚴正立場。盡管如此,圍攻揚州的多鐸,仍想誘降,妄想利用史可法在南明的威望,兵不血刃收取江南。所以先后派降將李遇春等人,多次致書招降。而史可法不置一眼,當眾焚毀來書,揚州軍民深受感動,雖勢簿力單,卻群情激奮,誓死守城,并且往往“簿有斬獲”。多鐸連日攻城不下,又因四郊農民堅壁清野,擔心孤軍深入或有不測之變,曾想從揚州退兵。多鐸這種顧慮早有所思,當徐州分兵南下時,經過拈鬮由他攻打揚州,曾與妻兒抱頭痛哭,說是“與史可法交鋒,定是兇多吉少”。就在他遲疑不前的時候,降將李棲鳳、高歧鳳盡告以城中虛實,許定國也力言“揚城無援,更待數日可破”,多鐸才留下來繼續攻城。弘光元年(1645)四月二十四日,清兵以“紅衣大炮”若干,轟擊城內,城堞轟塌,史可法即率兵民填修,終
因力量懸殊,而退守舊城。多鐸占領新城后,再次致書史可法誘降:“若好讓城,不戮一人。”史可法絲毫不為所動,決心以身殉國。終于在二十五日,清兵猝起攻殺,揚州地方為所破。史可法見勢已去,欲拔刀自刎,被一參將阻止,護持而行。至小東門,見軍民遭清兵屠戮,即挺身而出,大呼“我史督師也,萬事一人當之,不累滿城百姓。”于是被捕。多鐸仍禮待勸降,史可法大義凜然地說道:“我中國男兒,安肯茍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遂從容就義,年僅44歲。殘酷的清豫王多鐸,下令屠城10日之久,幾十萬揚州民眾被殘殺,造成揚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慘案,也是揚州人民最為英勇而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