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案
教學目的:
一、認識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人格。關心他人,助人為樂。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寫人的方法;體會文中的飽含感情的語言;了解本文的時間順序。
教學設想:
一、魯迅的肖像描寫和他對“我”的影響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以對比、襯托手法來表現魯迅先生崇高品質和對“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二、本文語言生動,飽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思考、練習以及旁注,引導學生閱讀、思考、領悟、自得。
教學時數: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簡介背景,導入新課;二、課內預習;三、研習第一部分。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言及背景介紹。
1、同學們,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短暫的邂逅,但由于時間短暫,有時會形象模糊,有時會蹤跡全無,而那留在記憶深處,往往都是人生的精華!那么今天,我們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去傾聽他向我們講訴那異常珍貴的一面吧。
2、魯迅逝世前四年,即1932年,懷著對無產階級的堅定信念,他寫了一系列文章,痛斥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走狗對蘇聯無產階級革命的誹謗。并親自翻譯,介紹蘇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36年10月19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作者正是懷著這種悲痛的心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回憶了1932年秋天,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的情景。
二、速讀全文,找出文中表時間的詞語
1、本文記敘的順敘是怎樣的?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順序;表時間的詞: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還要等半個鐘頭的樣子,這事到現在已經隔了四年)
2、本文記敘的是誰見誰一面?為什么以“一面”為題?
(a、阿累見魯迅先生一面;
b、一方面造成懸念,引起讀者思索,吸引讀者;另一方面突出主題,表時間的短暫,卻能留下異常深刻的印象,無比巨大的精神力量,可見魯迅精神感人之深。)
3、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事件。
(時間:1932年秋天的一個中午地點:內山書店人物:魯迅先生、“我”、內山老板事件:魯迅先生薦書、贈書起因:“我”到內山書店等車、躲雨
經過:“我”渴望得到魯迅譯得《毀滅》,卻無錢購買結果:魯迅低價賣書并贈書給“我”)
三、小結
作者阿累當時只是上海英商汽車公司的一個普通汽車售票員,可魯迅先生卻能夠親自接待并低價賣書、贈書,可見魯迅先生對
魯迅低價賣書并贈書阿累受到巨大精神鼓舞
關心進步青年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前進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舊課作業;
2.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3.總結課文;
4.討論練習題。
一、導入
同學們,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的去世,使人們陷入了巨大有悲痛。紀念魯迅的文章層出不窮。那么在浩如煙海的紀念文章中,為什么只和魯迅見過一面的普通工人所寫的這篇文章能如此感人之深呢?作者是怎樣表現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的呢?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敘述者、魯迅先生、“我”、內山老板):
1、找出文中特寫鏡頭:
(a、書店全景:空蕩無顧客,兩個人用日本話談笑,冷窖;
b、書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橫排一列中文的《毀滅》;
c、一本書特寫:書上印著“魯迅譯”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