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說課稿
在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不同類型的五次想象:讀詩后談腦海中的印象是一種再造想象;緊扣“人未還”談想到的情景是一種聯想想象;聽音樂寫親人的話是一種創造想象。此外,在結尾的拓展讀詩中,我還引導學生讀古詩談聽到的聲音,這是一種聲音想象,引導學生站在戰士的角度揣度他們的心理活動,那便是一種角色想象了。這里的種種想象,既是對詩的整體性和生命性的一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又是對詩的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深入解讀。
第四環節: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一首古詩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鏡子,透過詩,我們是可以,也應該去了解詩人豐富的生命體驗與情想世界的。如果還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較,補充,便會對詩人有更全面的認識。因此,我選擇了王昌齡的《出塞》(二)作為這堂課的補充與延伸。通過對詩歌場景的想象,對我們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襯出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感。這樣既與教學內容形成互補,又緊扣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可謂一舉兩得。
第五環節:回到現實,激勵閱讀
課的結尾,請學生思考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將課延伸到現實中,延展到課外,體現了語文課的開放性,現實性。最后,為學生準備了邊塞詩的資料,為課外閱讀提供了范本,把激發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落到實處。
三、說板書設計:
出塞
明月 關
人未還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熱愛祖國
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詩在時間,空間上的廣度,又體現了詩人的情感世界,為學生理解詩歌意境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