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后注釋及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詩的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悟詩歌博大的人性美.
3.課內外結合,激發對詩歌的興趣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大體把握詩歌含義,想象詩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難點:在賞析中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古詩文化,激發學習古詩興趣,培養自學古詩的能力,提高文化素養.
教學準備:課件資料
教學方法:自讀自悟為主,點播為輔.
課時:一課前游戲:賽詩會,看誰背誦的古詩多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教師激qing: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歌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閃耀在文學的王冠上.“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現在,我們就隨著詩人王昌齡的筆跡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
簡介作者: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擔任過校書郎、江寧令、龍標尉等職,后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詩近180首。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學古詩,了解詩意
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說詩的意思.個別字意指導.
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
學習古詩的方法:借助課文的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然后通過朗讀,進上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
三、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出示資料: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戰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死沙場
放古代戰爭的視頻,學生觀看,談感受.
師:是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戰爭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無家可回和永遠不能回家啊.
指導讀這兩句詩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 這是怎樣的一種同情呢?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無數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嘆生命的卑微……讀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失去親人的悲痛,作者感嘆人生的無奈……讀
指導讀
想一想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詩中沒有說征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征人們可能會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