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出塞》教案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韻味地誦讀古詩。
2、反復朗讀古詩,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邊塞詩的興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重、難點】讀悟結合,了解古詩大意,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學過程】
(課前誦讀古詩)
一、誦讀古詩,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讀詩,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有的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反映戰爭的詩歌,題目叫做《出塞》。(板書課題)
二、解詩題,知作者,
1、誰知道“塞”是什么意思?(軍事要地,邊塞、邊關)
2、介紹寫作背景和邊塞詩:
我們在邊塞和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常常由此入侵中原,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邊塞征戰生活就成為許多詩人的寫作題材。到了唐代許多詩人都喜歡用“出塞”作為吟詩的題目。
3、看到“邊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境艱苦)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撼鋈肴,處處黃蘆草。(王昌齡)
——戰爭、征人……(戰爭場面慘烈)
。嚎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3、今天學的這首詩作者就是唐代的詩人王昌齡。你對王昌齡了解多少?(生介紹王昌齡資料)
4、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資料,一起讀一讀。(課件出示資料)
王昌齡:(?—約756)唐朝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開元進士,盛唐時期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尤其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后人輯有《王昌齡集》。
那么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到底寫了些什么呢?
[ 設計意圖:教學《出塞》這首詩,離不開邊塞特殊的環境,因此,教學的破題,我選擇“塞”字為突破口,打開邊塞之門,直觀地感知邊塞環境之惡劣、生活之艱苦、戰事之頻繁、生死之慘烈,為學習詩歌,培育好一個深沉凝重的基調。學生的直觀感知,不是通過圖片資料,而是通過古詩詞典型句子去體會,以詩解詩,或許稍難,但是教育學生,想象是有依據的。]
三、初讀古詩。
1、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練讀,要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學生自由練讀古詩。
3、指名讀,生評議。
4、師:有味道,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怎么讀呢?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來讀。
5、師:好!味道讀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后順序調換一下,我讀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
6、師: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節奏。
[ 設計意圖:古詩節奏鮮明、韻律優美,在這一環節教師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反復地抑揚頓挫的誦讀,從而讀出古詩的獨特美感。]
四、明詩意,悟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