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教學設計之二
(沒有書本上的知識,只是一只刺渭的個例,結合書本上的知識,才得出低溫是促成動物冬眠的結論。)
重讀第二段,完成作業本第4題作業。
獨立做——全班匯報評價——修改訂正。
3.練習。
(1)作業本第2、3題。
(2)有余力的,學習第4自然段的寫法,用“一般地說”“但是”“因此”等詞語,把下面的文句連成一段準確嚴密的說明。
青蛙眼睛能準確判斷活動的物體,卻看不清靜止的動物。
青蛙能用舌頭捕捉空中一閃而過的害蟲。放在青蛙眼前的死蟲,它不會吃。
人們把死昆蟲用線拴住,在青蛙面前一晃動,昆蟲馬上被青蛙吞食了。
第3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第三、四段,了解作者的新發現,學習作者的科學精神。
2.了解科普說明文的一般學法和寫法。
(二)教學過程
1.閱讀第三、四段。
(1)自由讀第三段,思考:
這一段講什么?(刺猬怎樣冬眠)
“再沒有什么令人興奮的大事了”,這令人興奮的大事指什么?為什么這事讓作者興奮?為什么作者能獲得這個新發現?
(觀察細——地上有一小灘水;善分析——足跡,判定是尿,推想刺猬醒過,想進食;勤實驗——立刻端來食物,第二天不見食物,而后反復驗證。)
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觀察刺猬冬眠的經過和新發現。
(2)自由讀第四段。
這段講什么?“蕩然無存”、“野性難馴”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交情會蕩然無存,又變得野性難馴的?(結束冬眠,恢復了它的生理機能。)
2.研究方法。
(1)重新默讀課文,思考;
《冬眠》介紹了幾個知識要點?研究動物冬眠有什么意義?
《冬眠》和《養花》、《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我們今后學《冬眠》一類的科普說明文,一般要抓住哪些學習?
(寫法不同:知識點正確,表達準確,常舉例和數字說明。
學科普文要抓:講述的知識點;說明的寫作方法。)
從課文看,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我們從作者身上學到些什么?
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
3.作業。
(1)完成作業本第6題。
(2)觀察與調查相結合,了解一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注意科學性。
(3)推薦閱讀:中國科技公眾網、
新年愛護動物雜談
人類陌生的鯨鯊
烏鴉也是“右撇子”
射水捕食的獵手
森林里最快的舌頭
夜晚出沒的傘兵——北美飛鼠
會“輕功”的蜥蜴
海豚愛照鏡子
動物也喜好音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