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青山不老》有感
在我的腦海中,永遠忘不了那位山野老農的背影,也永遠忘不了那節感人至深的語文公開課──《青山不老》。
“同學們,當你初次看到這個課題時,有什么疑問嗎?”寬敞明亮的多功能廳里,響起了語文方老師甜美的聲音。教室里鴉雀無聲,同學們都認真地聆聽著老師的講課,當聽到這個問題時,大家心中都升起了一股股“疑團”。“青山不老”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也迷惑不解。但當方老師叫我們仔細閱讀這篇課文后,每個人心中都恍然大悟,也不禁為那位山野老農的精神所感動。課文講述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的感人事跡。同學們都踴躍對課題的理解發表了的看法。我也大膽地發了言,覺得青山不老含著的意思其實是講老伯的這種堅持不懈為大山做出貢獻的精神是像青山那樣永遠不會老去的。接著,在老師循循善誘的指導下,我們又逐步對課文中一些體現出這一中心思想的段落和句子進行了深刻的剖析。當老師問道理解“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句話的含義時,同學們字面上看來很難理解,但結合文章的中心,“另一種東西”是老人用它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出了無限的價值,將心血傾注在了茫茫樹海中,而 “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是指他的精神會永垂不朽。這樣就知道了作者寫這句話想告訴人們的意境,看到了老人的偉大。
整一節課,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和活躍的氣氛使四十分鐘的時間轉眼過去了。因為老人含辛茹苦地將自己生命的時光花在了那青山的一棵棵參天大樹上,他也許某一天走進大山后就再也回不來了,但我知道,他的靈魂已經與大山的命脈緊緊系在了一起,他這種綠化家園,保護環境,頑強不屈的奉獻精神已經在我的心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影子,告訴我要在成長的道路上堅持信念去拼搏!
讀《青山不老》有感
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中心小學六年級⑴班 何東旭
讀了《青山不老》我為文中的老人而感動。
《青山不老》寫了:老人為青山付出了許多年青春,把青山變成了美麗的綠洲。
老人不僅留下了青山,還與環境作斗爭,綠化環境,保護環境。老人不容易才綠化了青山,造福人類。如果我們破壞環境就對不起老人了。老人的女兒幾次讓老人享清福,但老人都不答應。老人一定想,自己還活著這段時間,得多種樹,造福人類。讓人們過上好日子。不顧自己為別人著想。
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事。我們的植樹英雄:馬永順。國家需要木材,馬永順伐樹36500棵。他為了補回這些樹,每年春季都植樹。1982年馬永順還有8000棵樹沒栽上。有人勸他:“你種那么多樹要享清福了。”但馬永順堅決不要。他堅持義務植樹40年,栽了五萬多棵樹。最后就成為一名植樹英雄。
我明白了要保護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孫后代。這樣人類可以繼續住在這個星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