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通用13篇)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肆虐、盤踞、綠洲、淤泥、治理、歸宿、風雨同舟、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等詞語。
2.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不屈不撓精神與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重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搜集資料,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圖片,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在學習上一篇課文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奇跡。
出示課題、圖片。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拍x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⑵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學生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三、品讀課文,感受“奇跡”
交流:81歲的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呈現: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指導朗讀,交流朗讀體會:著重引導抓住句子中的這些數字。
課文還有哪些地方描寫到了老人創造的這個奇跡?默讀,交流,呈現:
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他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四、研讀課文,感受創造奇跡的環境和過程
1.感受大環境的險惡。呈現課文第二自然段:
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h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引導學生抓住“肆虐”“盤踞”等詞語體會大環境的險惡。
2.感受小環境的艱苦。呈現課文第三自然段:
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飯,帶上干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旱煙睡覺。 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里回來,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組織學生交流讀了這段話后自己的感受,說說最受感動的地方。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風雨同舟”“歸宿”等詞語。
重點討論對“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這句話的理解。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3.進一步引導體會老人的勞動價值
師: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
課件呈現: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學生質疑:“另一種東西”是指什么東西?“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點撥引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四、總結認識,再讀全文
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讀了課文以后,你對“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認識或理解?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跡 青山不老
小環境:艱苦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理念與目標。
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強調教育要體現人文性、實踐性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根據以上這些,從三個維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
。2)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3)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并從中獲得感悟。
3、知識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內容及過程
這篇略讀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首先,提出質疑,初步感悟。
讓學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時,通過閱讀,整體感知,能捕捉并提煉課文的重要信息,對《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補充課堂中學生的反饋情況)同時,在閱讀過程中能產生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迸囵B了學生細心讀書、邊讀邊想的好習慣。(補充學生提出的問題)今天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集中,實際只要解決了“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那么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導讀,解決問題,升華感悟。
我利用略讀課文中的導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解決問題。導讀的三個問題是層層深入的,同時也揭示了課文的中心。前兩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通過讀,學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學生的情感也同時得到升華。對最后一個問題“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安排了寫,主要意圖是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最后,以讀代講,體驗感悟。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抓住把讀書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自己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設計時教學時,主要想讓學生靠在課堂上讀通,讀懂,讀熟課文。備課時,抓住備“讀”。要多讀,善讀,每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讀要有明確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課文,根據要求來自由讀課文;交流“老人創造的奇跡和什么情況下創造奇跡”時,以讀代講,講得少,用讀去體會。最后對重點句子的理解,通過寫感想后讀一讀。
以上這些是我的教學意圖,但在實際教學中,可能還有很多問題(簡單談談課的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一起探討略讀課文的教學方法。最后,我以葉圣陶先生曾說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講話,“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比~老的主張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和各位老師一起共勉。謝謝!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老人與環境作斗爭,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題目入手,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請打開課本68頁,讀一讀鏈接。
師:從題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生:1、青山為什么不老?
2、青山是誰種的?
3、題目暗含什么?(引導:等一下解決)
二、感知奇跡,探究原因(10分鐘)
師:給大家3分鐘默讀課文,劃一劃:
。ㄒ唬┻@位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ǘ┻@樣的奇跡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注意有的`內容需要概括)
3分鐘過去了······
師:哪一位同學可以告訴我,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這樣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運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
在說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還有什么地方寫了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2、這里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列數字
3、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師種樹時間長,貢獻大
師:請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條件下創造了這個奇跡。
預設回答:
大環境
1、聯系生活實際,了解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
2、在這樣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卻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同學們,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老人沒有放棄,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ㄗx)
3、從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質?
生:無私奉獻、不畏困苦、保護環境的決心
4、帶著對老人的贊賞,讀“15年啊,······”
小環境
1、生活條件簡陋:工具、人數、年齡。
2、聯系自然環境,想象畫面:一把鋤頭、一個桶、年老、獨自一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在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質?
保護環境的決心、不畏困苦
4、帶著對老人的贊賞,讀
三、深入文本,體會實質
師:同學們,老人用了15年的時間,創造了這片林,可是老人總有一天會不在,一旦某一天,老人走了,這片森林還會綠嗎?
生:會
師:為什么?從文中找出句子來說明。(5min討論交流)
預設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林;有了這綠林,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從這里,你看出了黃土和綠樹的關系是怎樣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ㄕ缋先撕颓嗌绞窍⑾⑾嚓P、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林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
課外延伸:黃河這河為什么都是過半都是黃泥?
預設回答:
生: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師: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陽月亮一起發出光輝)
師:老人是不死之身嗎?聯系上下文,作者為什么這么說?
生: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師:另一種東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師:所以說,這片青山,表面是寫老人種的這一片林,實質上是寫?
代代相傳的精神
師:請同學們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統領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結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五、板書設計 略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4
【課前準備】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課件出示“老”字。
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耪J讀生字詞語。
、七x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板書:
離世
、谒删吹睦习,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板書:
過世
③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芾先酥糁照龋~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板書:
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糯巴馐菂⑻斓臈盍。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⑶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
、胚@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
、戚p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诮Y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5
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于略讀課文,這應當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我在總結前幾篇閱讀課文教學和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后,試著把握好閱讀讀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經過本節課證明,學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為小學生,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可是,略讀課文也不能過多的指導,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么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了。
本課教學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創造了奇跡”和難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等,進行啟發,把握引導學生的“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同時本課還找準了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學習。
聯系實際、際深入思考是本課的一個成功之處。經過本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第一個是開課開始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系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愛老人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系自我家庭生活情景想象如果僅有“三間房”什么家具也沒有的情景下您會怎樣過?還讓學生想象一下自我的爺爺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進城而他卻堅持在山里生活時,你會對爺爺說些什么?經過這種想象,使學生體會老人的精神。
教無定法,但對閱讀課文教師的恰當引導會讓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課“盤踞、治理、歸宿、如臂如股、勁挺、蕩漾、領悟、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風雨同舟”等詞語的意思,并讀讀記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位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感悟“青山是不會老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從重點句段中,領受老人以老弱之軀在這窮山惡溝里創造奇跡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窮山溝信念之真、決心之大、意志之堅、品格之高。
教學準備:教學PPT
課前學生預習:
1、按課文前面的“連接語”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2、查找資料,搜集圖片:“晉西北”、“晉西北老人”、“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
一、 教學引入,初讀課文
1、教師導語: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習了15課《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國的印第安人對他們美麗的故土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16課《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們中國晉西北的一位老人對自己的故土——家鄉的大山的熱愛。
2、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誰,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組讀詞語:△肆虐、盤踞、險惡、
△綠洲、治理、勁挺、蕩漾、領悟、如臂如股、宏偉、
△風雨同舟、三番五次、 歸宿、與山川共存 、與日月同輝
說說老師為什么如此分類出示本課詞語?
。2)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 再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點詞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三、讀課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卻創造了什么奇跡。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點詞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四、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
1、“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根據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鄉的大山上植樹造林的大背景
(1)晉西北在我國的什么地方?這里的環境有什么特點?交流資料、圖片。
。2)課文哪個自然段對這里惡劣的自然條件作了生動的描寫?
。3)學生自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這里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重點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內的重點詞語,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
B、“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蔽揖湓捰心膸讉明顯對比的地方?(如此險惡的地方——瘦小老頭)
。ㄈ绱穗U惡的地方——創造綠洲)
(瘦小老頭——創造綠洲)
。俑鶕诙匀欢,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說一說。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根據第三自然段,想象:說說老人在這樣小環境中植樹了一天疲憊不堪回到這個院子里時的事情。
五、尋找老人創造奇跡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驅使著、支撐著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軀,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用“~”劃出重點句子,用“△”打出重點詞語,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笔堑,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2、“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1) 對這句話,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
預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另一種東西”指什么?
△“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老家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的?
插入“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情況的資料。
。2)從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領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會老的
第二課時:領悟寫作風格,進行小練筆
一、寫作特色領悟
1、與《詹天佑》一課作比較,領悟本課的敘述風格
你如果是作者,從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想象:作者此時此刻走在歸去的山路上,看著這滿山的綠樹,想起“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你心潮騰涌,你有一種沖動,很想也給這位老人在這青山之際留下像詹天佑一樣的銅像。
說起詹天佑,我們我們不由得想到,作者的這篇文章如果變換一下寫作風格,比如學習《詹天佑》作者的敘述風格,再寫為銅像寫一篇文章呢? 你還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頭上有嗎?你現在手頭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棄了學習《詹天佑》一課作者敘述風格,改用自己的風格。什么風格?(借景抒情,夾敘夾議,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附兩課對比提綱
詹天佑
概括介紹
按事情發展順序具體描述 受命于危難之際(造京張鐵路的背景)
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開線路
鐵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綠樹濃濃的山林景觀
晉西北山溝險惡的大環境
院子里艱苦的小環境
干部介紹、老家陪同參觀
作者的心靈感觸
總結本課的敘述風格:借景抒情 夾敘夾議 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2、鞏固小練筆: 你如果有機會來到這座青山,看到老人創造的綠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銅像,站在銅像前,你會從心底里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什么?
題目:青山是不會老的
以“是啊,敬愛的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為開頭,以“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銅像前默默地對老人說的寫下來。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軀
險惡的大環境 創造綠洲,創造奇跡
艱苦的小環境 另一種東西 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敘述風格:借景抒情 夾敘夾議 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教學反思1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說:“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弊x到這里,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為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子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跡。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里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里有了些感悟。接著,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么情況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干旱、霜凍、沙塵暴”后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造這片奇跡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后我讓孩子們拿起手里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無動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竊竊私語。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老師訴說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只有山間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后裝上幾個冷飯團,背著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著背,在山路蹣跚著向前,這里的樹苗需要補種,那里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著遠山,老人才背著鋤頭慢慢下山。
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里就上床睡覺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掛念著山里的樹苗!
說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边@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教學反思2
今天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后老師們與我交流了教學經驗我將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反思我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1)識“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
(2)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3)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并從中獲得感悟。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重難點】
1.能通過閱讀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決疑難。
2.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預設流程】
一、導入課文
師:滋養我們黃種人的土地是肥沃的,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勞樸素的中國農民。今天我們將跟隨記者梁衡走訪一位晉西北的農民,在課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提出質疑,初談老人印象
1.自讀課文
師:1請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2把你認為比較難理解詞句多讀幾遍。
2.再讀課文,初談印象
師:青山是不會老的,但養育青山的人是會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訪的就是一位老人,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找出答案。(畫出描寫老人的詞句)
生:瘦小、讓人同情、敬佩、偉大
3、深入課文,重識老人
師:老人果真如同學們剛剛所說的那樣嗎?讓我們走近老人,拜訪這位護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師:誰來說數這個老人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煙瘦小
2.年齡:65——81
3.居住環境:孤獨
師:找——體會——歸納,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壯舉
師:這樣的老人在中國的晉西北還有很多,可僅憑這一點,不會讓作家寫成這篇文章。那么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呢?
·預設一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師:讀完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執著
師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與他共同堅守崗位的護林伙伴,多少淚水——讀
、谑迥辏チ伺c他朝夕相處的老伴,卻來不及說一聲再見——讀
、凼迥辏嗌俅螇糁畜@醒,多少次淚如雨下,卻無助孤獨——讀
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和老人所處的環境艱苦:
、胚@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在什么情況下創造的?)
、戚p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窃谝黄臒o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饶敲矗先说纳瞽h境又是怎樣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戰勝惡劣環境的困難樹種的一個場景嗎?
(2)“8條溝、七條帶、3700畝”的頑強
①多少崎嶇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綠化了——
②3700畝,那是一條一條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綿延多少坡,懷抱多少坎啊!讀——
(3)升華:這就是一個用瘦小的身軀扛起來的一個奇跡,讀——
預設二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師:讀完這段話,你覺得這段話的內容怎么樣?
生:(優美、樹木郁郁蔥蔥、綠意盎然)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美認真地讀一讀。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楊樹、柳樹課件欣賞,讓學生感受林海的美觀。引導板書(美麗壯觀)
預設三
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胶橛肯碌哪嗦褡×藰涞南掳虢兀瑯鋮s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師:你體會到什么?
預設:樹的茁壯、頑強、勇敢
生:一層層的樹經歷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襲,一層層的梯就是他們與泥沙抗爭的有力證明。老人鐵鍬下的孩子,就像這老人一樣頑強而永不言棄。
師: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跡”。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應前面,總結課堂,領悟“青山不老”
師:老人已是81歲高齡,看著他的背影,你想說些什么呢?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
生: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這是一種為了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是老農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是老農創造奇跡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
是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是老農這樣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簡單地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這個山溝里的人們,甚至可以說是為了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氣概永遠流傳。
師:現在你知道為什么說青山是不老的嗎?
師: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就是“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師:你們說得都很好,這就是我們對課文中“青山不老”又一個新的認識。同學們,只要有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老人這樣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這青山會老嗎?
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略讀課文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在這節課上還應該有更多的小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會更加努力。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8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柔美,實際和已往相互比照,敘述與形貌相互照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刻畫了一位山野老農,面臨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存條件的艱苦,當仁不讓地投身到植樹造林事情中,用XX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古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本身的人生代價,造福于子女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掩護自然,改革山林,綠化故里的剛強刻意。
本課教學目的: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二、說教法學法
我校倡導高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這與《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一理念不謀而合。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以讀代講,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法,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三、說教學過程
首先,直奔主題,概括文章內容
提出:誰,做了什么事,創造了奇跡?
指導概括文章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結合文章關鍵詞,概括文章內容。
讓學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時,通過閱讀,整體感知,能捕捉并提煉課文的重要信息,對《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方法。
其次,利用導讀,解決問題,
設問導讀提出兩個問題,先學生自己完成,然后在小組交流,不僅培養學生自學,還能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指導,交流方法。
第三,互動釋疑,精講點撥。
在第一個問題中,我先示范讀,指導學生怎樣朗讀,尤其抓關鍵的詞語重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意思。后面的兩個句子,學生用這種方法去體驗。做到“授之以漁”。第二個問題通過讀也能找到答案。再以圖片、課外知識的補充,使學生有更深感悟。
在明白“他已經將本身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工具。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我提出:老人能與山川配合存在,與日月一起發出燦爛嗎?學生敏捷明確另一種工具的寄義。
并引導學生帶著這份沖動朗讀這句話,孩子們讀得很埋頭。隨著追問:青山會老嗎?學生也能快速地明白老人身上的掩護故里,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力不老。
第四,通過一個小練筆,加深對課文的明白。
語文教學不但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緊張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整堂課我本著這種頭腦舉行計劃。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9
我說課的題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組共有四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我針對以上教材的分析,從三維度出發,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
認讀生字詞,能理解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說說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認讀、理解詞語的意思達到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圍繞學習目標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以讀代講,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法,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安排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根據要求分小組合作學習課文;交流“老人創造的奇跡和什么情況下創造奇跡”時,再由小組代表匯報,以讀代講,用讀去體會最后對重點句子的理解,通過寫感想后讀一讀。
我緊扣“以自學為主,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啟迪,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2、交流反饋根據學生的匯報,重點將“盤踞、淤泥、風雨同舟、”等詞語,讓學生讀一讀加深印象。這樣通過學生自讀,不僅讀通、讀順了課文,而且也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豐富了學生的詞匯,也為后面的閱讀掃清了障礙。
四、利用板書,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通過自學我們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無限的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五、說板書計
我的板書設計是本課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設計學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
總之,整堂課我抓住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把讀書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自己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設計教學時,主要想讓學生靠在課堂上讀通,讀懂,讀熟課文。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談話法 講讀法 小組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這是個什么字?誰來說說你對“老”的理解。
2師:與大家理解得一樣。《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
今天,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板書:16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1.下面,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找看,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請用鉛筆把相關句子畫出來。(巡視)畫好的同學請舉手。
2.出示多媒體課件:(品讀)65歲那年,……
(品讀)老人拄著拐杖,……
3.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句子,在讀中體會老人的老。
三、再讀課文,品味“奇跡”。
1.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
2.學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
繼續交流了不起的奇跡……
出示: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
出示: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
3.讓我們再讀讀這些句子,品味奇跡。
四、自讀課文,體會環境之險惡。
1.你覺得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能讓我們感到這是了不起的奇跡嗎?請看——
老人所處的環境。
出示多媒體課件:請讀一讀這段話,說說你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
從哪些詞中你體會到了環境的惡劣?抓關鍵詞。 (品讀)
2.齊讀,在讀中再次體會環境的險惡。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五、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生答:植樹精神)
2.出示文章結尾:(品讀)請讀一讀文章結尾,思考以下問題。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
齊讀句子,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種東西”的深刻含義。
4.師: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5.請同學們拿起課本,再次深情地讀讀文章結尾,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課后作業:
1.出示多媒體課件:
v 課后收集有關人們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先進事跡,并交流。
v 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句。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11
激情導入
1、今天很難得,爸爸媽媽有機會走近我們的課堂,聆聽我們的學習,誰愿意把這片美景,用你的朗讀,送給大家。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朗讀第一自然段。窗外是……。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聽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
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 肆虐 盤踞(重點板書) 綠洲 歸宿 奇跡 宏偉 價值 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
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師引讀:(15年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180個月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5476個日子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ㄈ缬袟l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這位老人又是在怎樣的小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
學生回答。讀第三自然段。
、“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跡:
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四、解讀奇跡
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漢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出來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齊讀
。ǔ鍪荆鹤鳛橐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
理解得不錯?墒抢先四芎蜕剿肋h存在嗎?老人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
是啊,老人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再一起讀以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3、背誦背環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3)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4)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5)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小環境──艱苦
創造奇跡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 “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課堂,及時反饋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在我看來,“有效練習”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有效作業”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這次的考核課,我講授的是《青山不老》一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執教的這一課,我做了這樣的目標定位:⑴、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⑵、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老人的所創造的奇跡,來解決問題,并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通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遺憾的是,由于自己備課時對學生的學情了解不夠充分,在某些環節中浪費了時間,到最后理解“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時,時間已所剩無幾,所以只能草草結課,雖然以后還可以為學生補上,可是這一節課的遺憾是補不回來的。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12
近日,筆者借學校舉行第八屆課堂教學大賽的良機,有幸走進了張威娜老師的語文課堂,聆聽她執教的《青山不老》一課,受益匪淺,收獲頗豐。折服于張老師平和從容的教學風格,親切自然的教育體態,把握教材的準度深度,教學思路的清晰流暢,尤其是她心中裝著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她的課堂上都學有一得的教學理念給我的感觸特別深刻。現把課堂上所學所得所感整理出來,和全體同仁一起探討,共同提高。
一、不求場面熱鬧,但求面向全體
受某些所謂名家的鼓搗,許多老師認為,語文課堂是越熱鬧越好,課堂一環扣一環,節奏快捷而流暢,學生答問此起彼伏,表面上看,師生高度投入,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場面十分熱鬧。而實際上,又有多少學生是真正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呢!特別是那部分對語言文字不是那么敏感的后進生,他可能與如此強烈的快節奏合拍嗎?
在張老師的課上,仿佛經常會產生“冷場”的現象,一個問題出來,看不到學生爭先恐后的熱烈搶答,座位上也沒有舉起“一片小樹林”,可我卻認為這是難能可貴的“留白”,那是張老師留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再細看每一位指名學生的回答,既沒有旁征博引的“大師風范”,也沒有“口若懸河”的精彩表白,所有學生都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甚至還有個別后進生邊說邊想,說話一點都不流暢,結結巴巴的。我認為,這恰恰是張老師的平和、樸實、耐心,她面對的不是個別優等生,她的心里裝著的是全體,她的課是為了班上的每一位同學而開設的,做張老師的學生,福哉,幸哉。
二、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課一得
近年來,有一種思潮很流行,在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想著讓學生全面發展,恨不得每節課都讓學生各方面素質都得到提高。對于教學內容,恨不得挖深挖透,把能教的都教給學生。課堂教學包羅萬象,越來越注重課堂教學的容量與密度,認為課堂教學的大容量、高密度是衡量一節好課的必備條件。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把教學目標制定得五彩繽紛,從識字,寫字,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從感情朗讀到練習說話寫作,每一個環節都不放過,每一個環節都要努力挖掘深度。而實際上,如此面面俱到,總是讓教者覺得力不從心,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學生也是云里霧里,不明就里。
要想讓每一位學生每一節課都學有一得,刪繁就簡,突出重點就顯得特別重要。即每一篇課文抓一個訓練點,每一課時解決一個重點問題,培養學生一項語文素養。
張老師這堂課,教學目標只有一個──讓學生學會有層次地讀書。一讀了解課文大意。要求學生快速地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懂“青山”和“老人”兩者之間的關聯;再讀品詞析句。通過讓學生讀找描寫“青山不老”、“老人已老”、“環境惡劣”、“創造奇跡”的語段,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條理;三讀體會人物內心,通過對“一個65歲高齡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地植樹造林,他圖的是啥?”這個問題的思考分析、討論交流,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走進人物的內心,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四讀升華人物情感。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篇的中心句,最后一段集中表了現人物的情感,張老師用“另一種東西是指什么?”這個問題提領,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隨著這“四讀”的逐步展開,所有學生在這堂語文課上都有了一得:美文不厭百回讀,層層遞進回味深。
三、不求繁瑣花哨,力求簡潔高效
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為了加強整合,為了激發興趣,為了創設情境,教師們往往會搜腸刮肚,圍繞著不同的課文內容,進行大量的搜索、解剖、分析、綜合等,創設濃重的情景氛圍,編排許多有趣的游戲活動,還能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制作出高級別的教學課件,讓學生每節課都沉浸在完全的聲、光、電、畫的變幻之中。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再好的手段方法過了頭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學生經常在如此熱烈隆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語文,注意力全都被有趣游戲和精彩動畫奪走了,在每堂課看似熱烈的課堂討論的爭辯中,教學時間悄悄地溜走。而對于語文教學的本體目標──“語言的學習”就難于落實到位了,語文課也就沒了“語文”味。
張老師的課有一條明確的教路──“由表及里、比較品讀”。我們先看看“由表及里”。張老師先從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配于她的激情陳述引入,到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艱苦的環境里創造的奇跡,最后集中體會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梯度把握得當,情感體驗層層深入,恰如其分。張老師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很明確,那就是──“比較品讀”。張老師深入鉆研教材,抓住課文特點,依據“大綱”要求、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的知識水平,綜合考慮,設計了四個語段的對比品讀:青山秀麗與環境惡劣,不朽的奇跡與老人的生活艱辛,取得的成績與老人的決心,青山不老于老人的蒼老。用對比的方法,不但使學生很容易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還能夠通過品讀,融入自己的實踐體驗和豐富想象,體會了作者要表達的深層含意。簡簡單單的語文教學,卻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里所說的語文素養,除了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獨特的健康的個性等素養。
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這些目標要在某一堂課或每一堂課去實施都是不確當的,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和作品的特點,進行細化,進行分解,化整為零,讓每節課的目標都是微型的,可以操作的,在每一堂課都能有重點地實施某一種教學目標,也就是一課一得。這樣就好像學一套廣播體操一樣,先學“分解動作”,再走向“連續動作”。積跬步,何愁難致千里?這樣經過一個月、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一個階段,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一定會有較大的增長,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也會得到提高,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一定會逐步形成。
如果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能像張老師一樣,拋開那些急功近利的想法,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讓自己簡單簡單地教語文,讓學生輕松輕松地學語文,那一定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13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比較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材簡析】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教學重、難點】
1、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
2、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件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黃土高原的情況嗎?我這里有幾張圖片,相信大家看了會對黃土高原的情況有些基本的了解。那么,看到這樣一張圖片: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風蕩漾,葉間閃著粼粼波光。這如畫的景色,讓你一定想到了今天我們要學習哪篇課文?板書:16青山不老
二、詞句交流,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回憶你在預習時自學到了哪些字詞,待會兒選擇一個你最想讓大家積累的介紹給我們。
2.我們在向大家介紹時要注意什么?(要講清楚、講正確;還要講清自己積累的方法和為什么要積累。)
3.學生匯報交流
4.小結:看來同學們不僅在預習時自學詞句,還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積累,明白自己為什么要積累,真會學習。
5.下面請你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學習課文 ,看閱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思考、交流,想一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根據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學習本課。
1、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讀課文、質疑問難、朗讀想象)老農通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驚嘆)
2、對奇跡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這座山溝所處的大環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境)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山溝所處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老農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盡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斗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 敬佩)
四、思考交流“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悟?
教學提示: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這句話的含義,點明文章所表達的意旨。可以適當穿插課外資料,或聯系生活實際,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學法遷移:運用對“金色的魚鉤”和“金色的腳印”等課文中的學習方法來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的含義,可以比較輕易地突破重點。
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精神是永遠不會老的。
五、課文總結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由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六、作業
1、根據提示,寫一寫自己的心里話
2、課后閱讀p161選讀課文《城市之肺》。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