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通用14篇)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肆虐、盤踞、綠洲、淤泥、治理、歸宿、風雨同舟、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等詞語。
2.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不屈不撓精神與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重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搜集資料,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圖片,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在學習上一篇課文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奇跡。
出示課題、圖片。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⑵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學生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三、品讀課文,感受“奇跡”
交流:81歲的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呈現: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指導朗讀,交流朗讀體會:著重引導抓住句子中的這些數字。
課文還有哪些地方描寫到了老人創造的這個奇跡?默讀,交流,呈現:
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他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四、研讀課文,感受創造奇跡的環境和過程
1.感受大環境的險惡。呈現課文第二自然段:
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引導學生抓住“肆虐”“盤踞”等詞語體會大環境的險惡。
2.感受小環境的艱苦。呈現課文第三自然段:
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飯,帶上干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旱煙睡覺。 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里回來,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組織學生交流讀了這段話后自己的感受,說說最受感動的地方。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風雨同舟”“歸宿”等詞語。
重點討論對“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這句話的理解。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3.進一步引導體會老人的勞動價值
師: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
課件呈現: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學生質疑:“另一種東西”是指什么東西?“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點撥引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四、總結認識,再讀全文
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讀了課文以后,你對“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認識或理解?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跡 青山不老
小環境:艱苦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2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參與區語文教研活動,通過這節課的備課,教學,讓我也嘗試了新教材略讀課文的教法.下面我就來說說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意圖.
一, 教學理念與目標.
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強調教育要體現人文性,實踐性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根據以上這些,從三個維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
(2)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3)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并從中獲得感悟.
3.知識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內容及過程
這篇略讀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首先,提出質疑,初步感悟.
讓學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時,通過閱讀,整體感知,能捕捉并提煉課文的重要信息,對《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補充課堂中學生的反饋情況)同時,在閱讀過程中能產生問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培養了學生細心讀書,邊讀邊想的好習慣.(補充學生提出的問題)今天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集中,實際只要解決了"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那么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導讀,解決問題,升華感悟.
我利用略讀課文中的導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解決問題.導讀的三個問題是層層深入的,同時也揭示了課文的中心.前兩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通過讀,學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學生的情感也同時得到升華.對最后一個問題"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安排了寫,主要意圖是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最后,以讀代講,體驗感悟.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抓住把讀書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自己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設計時教學時,主要想讓學生靠在課堂上讀通,讀懂, 讀熟課文. 備課時,抓住備"讀".要多讀,善讀,每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讀要有明確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課文,根據要求來自由讀課文;交流"老人創造的奇跡和什么情況下創造奇跡"時,以讀代講,講得少,用讀去體會.最后對重點句子的理解,通過寫感想后讀一讀.
以上這些是我的教學意圖,但在實際教學中,可能還有很多問題(簡單談談課的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一起探討略讀課文的教學方法.最后,我以葉圣陶先生曾說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講話,"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老的主張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和各位老師一起共勉.謝謝!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解讀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通過山溝的大環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度之堅決;通過村干部的補充介紹、老農的陪同參觀,展現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成績;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借助比喻、擬人等表現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造的巨大生態價值。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三、教學準備: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四、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出示“老”字。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語。
(2)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板書: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板書:過世)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板書:81歲)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板書: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
(1)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
(2)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老農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小結:是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
(1)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練筆內容。
(3)總結課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四、積累拓展
1、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語、句子、段落。
2、閱讀相關文章。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4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青山不老》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我說課的題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2019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因為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我針對以上教材的分析,從三維度出發,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
認讀生字詞,能理解詞語“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的意思;正確地朗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說說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與造福子孫后代的情懷。。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對讀、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達到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圍繞導學目標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是找出老人創造的奇跡以及老人創造奇跡的環境
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以讀代講,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法,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三、說教學過程
我首先利用課件出示晉西北荒涼的畫面,讓學生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說感受,對其惡劣的環境有個初步的認識。接下來安排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進行學習。因為課前學生已經對課文進行了預習,至少課文是讀了兩三遍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再安排學生放聲朗讀課文,而是讓學生默讀。由于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加之這又是本單元最后一篇課文,所以針對重點“老人創造的奇跡和什么情況下創造奇跡”時,通過獨學然后在全班展示,再以讀代講,用讀去感受老人創造奇跡的不易。最后通過小組合作來體會對“青山不老”的理解。整個過程我用課件出示每一步的任務以及難點點撥,讓學生有章可循。
我緊扣“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啟迪,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交流反饋根據學生的匯報,重點理解“盤踞、三番五次、風雨同舟、歸宿、”等詞語,這樣通過學生自讀,不僅讀通、讀順了課文,也為學生下一步體會老人的精神做鋪墊,
四、利用板書,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通過自學我們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無限的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五、說板書計
我的板書設計是本課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設計學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總之,整堂課我抓住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把讀書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自己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設計教學時,主要想讓學生靠在課堂上自讀自悟、交流再悟。
板書設計:
16 青山不 老
自然環境—險惡
創造奇跡 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
生活條件—艱辛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5
一、出示圖片,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同學們,在我國的晉西北有這樣一個山溝,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景色如詩如畫。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青山不老》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昨天老師不知大家預習了課文,“青山不老 ” 在文中的什么地方出現的?這是寫作者感悟的一個句子。作者為什么有這樣的感悟?“青山不老 ”到底是什么意思?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
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老人___艱苦的條件下__創造了奇跡__,感悟___)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讀)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⑴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⑵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⑶ 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讀)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
⑴ 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什么條件下創造出來的?
從文中找一找, 畫一畫。把自己的感受寫一些。(文章哪里寫的?)
讀一讀(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⑵ 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 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 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出示圖片)(再讀,應該怎么讀?)
小結: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如今,這里沙漠變綠洲啊!
你能夠說說,老人栽樹的意義嗎?
這些樹木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又起什么作用呢?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著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是啊:黃土和樹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黃土為樹提供了營養,而樹木的根則扎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這種關系正如老人與青山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片青山養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四、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導語:
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他是怎么想的?(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抉擇,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歸宿。)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老農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
“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的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小結:是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指導理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應該帶著什么樣語氣起來讀?讀一讀。)
交流:作者從這位老人的身上領悟到了“青山是不會老的”。
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五、再讀全文,積累拓展,練習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對自己說點什么呢?我們能夠做的又有什么呢?
總結:綠化、植樹造林的路任重而道遠哪!只有一個老農是遠遠不夠的。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老人 15年 8條溝 7條防風林帶 3700畝林網
與山川共存 與日月同輝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6
我說課的題目是《青山不老》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組共有四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我針對以上教材的分析,從三維度出發,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
認讀生字詞,能理解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說說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認讀、理解詞語的意思達到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圍繞學習目標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以讀代講,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法,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安排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根據要求分小組合作學習課文;交流“老人創造的奇跡和什么情況下創造奇跡”時,再由小組代表匯報,以讀代講,用讀去體會最后對重點句子的理解,通過寫感想后讀一讀
我緊扣“以自學為主,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啟迪,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2、交流反饋根據學生的匯報,重點將“盤踞、淤泥、風雨同舟、”等詞語,讓學生讀一讀加深印象
這樣通過學生自讀,不僅讀通、讀順了課文,而且也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豐富了學生的詞匯,也為后面的閱讀掃清了障礙
四、利用板書,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通過自學我們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無限的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五、說板書計
我的板書設計是本課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設計學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
總之,整堂課我抓住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把讀書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自己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設計教學時,主要想讓學生靠在課堂上讀通,讀懂,讀熟課文
板書設計:
15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跡 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
小環境—艱辛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 學 過 程
出示圖畫,*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 肆虐 盤踞 綠洲 歸宿 奇跡 宏偉 價值 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
聯系課文,結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學習第3自然段)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系課文內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
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談話導入:
同學們,老師想和大家交流一個話題:一個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齡,該怎樣度過晚年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就綠化荒山,植樹造林,發明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青山不老》,板書課題。
2、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⑴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板書:
離世
⑵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板書:
過世
⑶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身也會爬不起來。
⑷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由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板書:
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發明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發明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⑴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讓同學計算3700畝林網相當于多少個教室的面積。
⑵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讀完這段話,你覺得這段話的內容怎么樣?(優美、樹木郁郁蔥蔥、綠意盎然)讓我們帶著這種美認真地讀一讀。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出示楊樹、柳樹課件欣賞,讓同學感受林海的美觀。引導板書(美麗壯觀)
⑶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板書作用(堅持水土)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和老人所處的環境艱苦:
⑴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在什么情況下發明的?)
⑵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同學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噓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發明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戰勝惡劣環境的困難樹種的一個場景嗎?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離開老農的小院時,深有感觸。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觸嗎?
2、出示: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身的價值。他已經將自身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老農怎樣實現自身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
⑴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身的感想。
⑵每人想一句宣傳環保的口號或標語。
四、總結課文
同學們,讓我們學習這位老人,用自身的雙手植樹造林,綠化家園,讓綠色流進每一人的心中!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9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名稱
《青山不老》
科 目
語文
年級
六年級
教學時間
一課時(40分鐘)
學習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作為小學的畢業年級,已初步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綜合閱讀能力。特別是能在課堂上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多數同學還能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給予補充或適當地評價。我在教學時,多給學生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在自主,和諧,民主的環境中盡情學習、朗讀、討論。
對于本課所處的晉西北的氣候現象和環境條件,學生沒有親身的經歷,只能通過資料進行初步了解和自己想象或結合當地的惡劣天氣進行調查、理解。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感受老人創造的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及堅持不懈的毅力。
2.強化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比、朗讀等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中大膽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
2.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重點詞句的理解,讓學生能通過讀文,想畫面的方式把心沉入文章中去!
三、知識與技能
1.會寫課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跡,弄懂“青山不老”的含義!學會仿寫環保宣傳格言。
2.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朗讀能力和對關鍵詞句的綜合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體會奇跡的創造,及重點句子特別是“青山不老”的含義。。
2.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朗讀能力和對關鍵詞句的綜合分析能力。
教學資源
1.教師自制課件
2.學生搜集相關資料
《青山不老》教學活動過程描述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1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茂密的山林圖
同學們,這參天的樹林郁郁蔥蔥,蒼翠挺拔;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松濤聲聲,如詩如畫!你可知這美景背后珍藏著多少心血與汗水,寄托著多少不老的情懷啊!今天我們就走進課文,讓我們細細地感受!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教學活動2
二、出示本課的學習目標:(指名讀)
1)、會寫課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活動3
三、出示“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⑵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學生按自學提示學習課文,并在課文中作相應的批注。
教學活動4
四、評論交流:
1、聽寫詞語(先聽寫后出示詞語進行校正,齊讀強化詞語的識記。)
土炕 肆虐 盤踞 風雨同舟
歸宿 恭敬 林網 如臂如股
勁挺 淤泥 霜凍 防風林帶
2、討論交流
1)、抓“奇跡”。
師:再次出示山林圖片,同學們看到這巍巍青山,排排綠樹。老人植樹造林,毅然決然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師:文中哪些語句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奇跡,請把你的學習結果向大家匯報!
學生匯報。
師出示:
“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體會老人綠化山林的不易,然后齊讀。
2)、課文中,還有哪些部分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指名讓個別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3)、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學生匯報: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
(聯系課文第2自然段,結合注釋,感受自然環境的惡劣。)
學生匯報:這條山溝所處的小環境:
(聯系課文學習第3自然段,感受老人寧愿放棄優越的生活環境,也要堅持植樹造林的決心!)
4)、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造的奇跡,再說說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試著用文中的句子填一填:
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已經種了_年樹,綠化了____,造了____,3700畝林網,這是______。老人覺得種樹是____,屋后的青山就是______。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______,他是真的與______。
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______。
5)、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a、老農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
b、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系課文內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
教學活動5
五、交流心語,抒寫我心。
1、“青山不老!”說得真好!這位是晉西北的老人,他淳樸得就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不善言表、淳樸頑強。課文只留下老人的一句話:“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實老人心中有千言萬語。面對漸漸干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面對環境的不斷惡化,兩對生活環境的劇變,其實,他有許多的話要說。他想對鄉親們說,他想對年輕人說,他想對我們說,現在盡情地說出心中的話。
2、學生暢談自己的心語。
3、交流感受。
教學活動6
六、拓展升華
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是僅有的,只有增強我們的環保意識,才能讓生活更加美好,讓我們一起來讀背這三句環保格言。
1、學生用情地讀背下面地格言:
⑴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⑵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⑶ 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布置作業,課下可以結合自己搜集綠化環境的資料自己寫幾條醒目的,打眼的環保的宣傳語。
2、總結:是啊,生活如何美好,生命如此美麗,只有我們從小事做起,像老人一樣愛護我們的家園,熱愛每一寸綠色。讓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出示圖片)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10
激情導入
1、今天很難得,爸爸媽媽有機會走近我們的課堂,聆聽我們的學習,誰愿意把這片美景,用你的朗讀,送給大家。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朗讀第一自然段。窗外是……。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聽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
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 肆虐 盤踞(重點板書) 綠洲 歸宿 奇跡 宏偉 價值 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
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師引讀:(15年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180個月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5476個日子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這位老人又是在怎樣的小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
學生回答。讀第三自然段。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跡:
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四、解讀奇跡
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漢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出來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齊讀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
理解得不錯。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人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
是啊,老人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再一起讀以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3、背誦背環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3)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4)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5)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小環境──艱苦
創造奇跡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 “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課堂,及時反饋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在我看來,“有效練習”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有效作業”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這次的考核課,我講授的是《青山不老》一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執教的這一課,我做了這樣的目標定位:⑴、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⑵、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老人的所創造的奇跡,來解決問題,并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通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遺憾的是,由于自己備課時對學生的學情了解不夠充分,在某些環節中浪費了時間,到最后理解“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時,時間已所剩無幾,所以只能草草結課,雖然以后還可以為學生補上,可是這一節課的遺憾是補不回來的。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柔美,實際和已往相互比照,敘述與形貌相互照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刻畫了一位山野老農,面臨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存條件的艱苦,當仁不讓地投身到植樹造林事情中,用XX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古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本身的人生代價,造福于子女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掩護自然,改革山林,綠化故里的剛強刻意。
本課教學目的: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二、說教法學法
我校倡導高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這與《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一理念不謀而合。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以讀代講,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法,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三、說教學過程
首先,直奔主題,概括文章內容
提出:誰,做了什么事,創造了奇跡?
指導概括文章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結合文章關鍵詞,概括文章內容。
讓學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時,通過閱讀,整體感知,能捕捉并提煉課文的重要信息,對《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方法。
其次,利用導讀,解決問題,
設問導讀提出兩個問題,先學生自己完成,然后在小組交流,不僅培養學生自學,還能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指導,交流方法。
第三,互動釋疑,精講點撥。
在第一個問題中,我先示范讀,指導學生怎樣朗讀,尤其抓關鍵的詞語重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意思。后面的兩個句子,學生用這種方法去體驗。做到“授之以漁”。第二個問題通過讀也能找到答案。再以圖片、課外知識的補充,使學生有更深感悟。
在明白“他已經將本身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工具。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我提出:老人能與山川配合存在,與日月一起發出燦爛嗎?學生敏捷明確另一種工具的寄義。
并引導學生帶著這份沖動朗讀這句話,孩子們讀得很埋頭。隨著追問:青山會老嗎?學生也能快速地明白老人身上的掩護故里,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力不老。
第四,通過一個小練筆,加深對課文的明白。
語文教學不但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緊張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整堂課我本著這種頭腦舉行計劃。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12
學 科: 語 文 年 級: 六年級 課 題: 《青山不老》 課 型: 獨立閱讀 課 時: 1課時 時 間: 10月10日 主備人: 趙文華 修改人: 汪莉 審核人: 學習目標: 1.認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學習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課文的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難點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學習方法: 預習提示→了解課文內容→自主、合作、探究→集體交流、討論→朗讀品味→反饋、檢測 學習準備: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預學案: 1.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治理、歸宿、三番五次、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自由讀課文, 劃出你認為比較難理解的詞和句子。 導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學內容: 課堂環節 導 案 學 案 我的想法 一、談話導入、 激發興趣。 (3分鐘)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3.板題、齊讀課題 二、自主學習、 整體感知。 (7分鐘)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⑵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了解課文大意。 三、檢查交流預學情況:(10分鐘) 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練習:(課件出示)給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四、深入學習,理解課文的內容:(15分鐘) 1、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 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4.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②“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五、總結擴展(5分鐘) 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 閱讀,勾畫。 ② 同桌交流。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1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課題引入,找準切入口
課前,我先板書出示“老”字,請同學們來說說“老”的意思,然后再引出“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根據學生的回答,結合板書,讓學生感受了形老,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礎。我覺得自己的這個切口找得比較巧。
二、利用文本,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來統領,整節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理解這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跡。然后再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來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課前理解“老”的基礎上,我再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大、小環境的特點等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五、課堂反饋及時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六、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若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境的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較多,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我看來,“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高效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閱讀教學設計 篇14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課件出示“老”字。
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語。
(2)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板書: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板書:過世)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板書:81歲)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板書:再也出不來了)
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
(1)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
(2)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老農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小結:是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1)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練筆內容。
(3)總結課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積累拓展
1、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語、句子、段落。
2、閱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