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精選16篇)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1
11月14號上午,有幸在六年級二班上了一節以文代文課,我所選的是青山不老這篇文章。
《青山不老》這篇課是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保護地球家園的最后一篇文章,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先從略讀提示開始,抓住略讀提示上的三個問題展開教學;
1.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用“——”劃出。
2.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用“~~~~”劃出。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老的?
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緊張,每一個問題都處理得很倉促,若是把每一個問題讓孩子通過感情朗讀去體會或許孩子們更能夠感受到老人愛林、護林的那一片深情。
本堂課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也是需要“精”處理的地方。我先讓學生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后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含義,這個環節我少說幾句,放開讓孩子們去討論,去感情朗讀中體會要比教師引領著理解好得多,最后的代文《美丑之間》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關鍵是我沒有把握好時間,整堂課自始至終都很倉促。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2
《青山不老》這篇課文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青山不老》是一篇閱讀課文,而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于略讀課文,這應該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在10月30日陳老師在六(2)班第一次進行試教《青山不老》這篇課文,現反思如下:
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在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陳老師都在試著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但是在課堂的生成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師的教態還可以放自然些。可能陳老師一直都是任教低年級的,今天在上高年級,在教學課堂調控上不是很理想,感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很好的調動起來,沒有讓全體學生參與思考,發言。
二、課堂語言還要精煉些,評價較單一,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學生回答問題時,感覺老師牽得太緊。老師應該注意引導、進行耐心地傾聽和概括就更好了。
三、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沒有做到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
四、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五、參照物太小,沒有達到比較的目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3700畝到底有多大時,請學生把畝化為平方米,再把3700畝同一間教室來相比來達到理解有目的。讓學生動手動腦進行計算,本來是很好的環節,但是這個過程費時比較多,而且參照物太小了,如果把教室這個參照物換為一間學校的話可能更形象,學生更容易作比較來理解。
六、時間的安排上還要調控好,拓展部分不夠時間來進行寫感受。在前面讀詞語時速度、節奏都可以加快點。可留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后面的環節。有點前松后緊的感覺。
第一次上完課后我們同科組的老師一起評課,分析存在的問題,然后一起探討更好的教學方法。在11月7日陳老師在六(1)班進行第二次試教。陳老師修改了教案,并作好了充分的準備,感覺這次上課陳老師有了質的飛越。這是一堂精彩的課。
一、教態自然大方,教學語言豐富
教師教態自然大方,教學語言豐富,精心設計過渡語言,自然流暢。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再沒有牽得太緊。而是在耐心地引導、傾聽,真正地讓學生做到自讀自悟,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二、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
第二次上課陳老師緊緊抓住統領課文的三個問題:
1、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整節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層層深入,老師進行引導、進一步感受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比較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實現自主學習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整個課堂以大問題來進行統領:“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了奇跡”,“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朗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悟老人執著的種樹精神,領悟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溝、保護家園,造福子孫后代的無私情懷。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并能說出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自然環境的惡劣,老人的年老、瘦小,是家庭生活的艱苦和同伴、老伴的相繼離世。當老農面對眼前這一切困難與痛苦時,他仍然繼續堅持種樹,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這片青山。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執著追求的精神。學生積極地參與并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四、形象地創設情境,突破難點。
陳老師在讓學生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先設置相應的情境,再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當地環境的圖片,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所以學生很深刻地理解當地險惡的環境。
五、本節課上學生的朗讀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得非常到位,讀出了應有的情感。
總之,這節課目標要明確,抓住切入點,進行對文本的剖析,學生通過精讀、思考、感悟,老師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了青山不老的精神,情感達到了升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3
今日我與孩子們一齊學習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后教師們與我交流了教學經驗我將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景,反思我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必須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經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經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取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應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經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立刻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之后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經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重視學生概括本事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我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本事,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能夠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可是教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4
1、粗知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能夠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2、自主閱讀也不是自學:
略讀課文應當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當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教師說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讀成為一項教學活動的時候,作為教師勢必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放在本單元的最終一篇文章的位置,編者意在經過這一片課文來檢查本單元的學習效果,提升同學們的閱讀本事。在授課之前,我根據文章特點,盡可能把學習的時間、思考的主動權交回給學生。
一、從連接語入手,帶著問題自習
編者設計略讀課文的連接語是有目的的,意在引導學生能自行地抓住連接語,自主學習。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在連接語中找到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文章,畫出相關句子,寫批準。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反復閱讀,讀懂了文本。以后遇到略讀課文時,學生也能夠沿用這種方法自學。
二、抓住重點句子,次次研讀,層層挖進
高年級文章篇幅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找準重點句,引導學生品讀是一種常見教法。如何避免學生在閱讀重點句子時流于表面,避免學生眼中僅有“一棵樹而忽略整片森林”呢?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時,引導學生一次次研讀,一層層地推進,也是一種常見策略。這樣的策略能讓文章構成一個整體,讓一個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
例如: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學生的回答是:“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難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跡嗎!”學生說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數字的方法,說明了老人創造出了奇跡。可是,我沒有就此罷休,還繼續“窮追猛打”,問:創造奇跡的是些什么人?那里的環境是怎樣的?學生經過聯系上文,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聯想等方式,讀懂了八名年過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地區,植樹造林的不容易。在反復的朗讀中,學生對于“奇跡”的理解就更加豐滿了。它不再只是數字說明的問題,環境惡劣、參與綠化人員的勢單力薄的反襯,更能讓人體會到老人的了不起。
從這個教學處理策略,讓我明白:文段之間他們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引導學生能經過使用有效的學習方法,便能把有效信息整合,在沙子中間掏出我們需要的金子,優化教學。
三、尊重個體差異,課堂上多一分鐘等待。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表現為不一樣的方式。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才能,在語文學習中也表現為不一樣的潛能。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學習存在著個體差異。意識到這些差異,尊重這些差異,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語文學習較弱的學生身上。課堂需要我們多一分鐘的等待,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尊重,是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所以,課堂上,我們要耐性地多一分鐘等待,等待他們的思考,不要把課堂全力集中在成績好的那一部分學生身上;多一分鐘的等待,給他們不完善的回答以啟發、指導,讓他們能“求得更好”;多一分鐘的等待,給所有的同學都有機會發言,做課堂真正的參與者。
學生自學部分,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討論,學生僅有在文本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才能真正融入課堂中,不做聽眾,做進取的參與者。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經歷由少知到多知真學的過程,。
四、閱讀指導貫穿全課,方法總結讓學生更上一層樓
課文只是個例子,經過例子提高學生的閱讀、作文本事,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閱讀指導貫穿全文,在學生閱讀開始前指導他們回顧已學過的閱讀方法,嘗試用上方法閱讀文章。閱讀過程中,點撥他們認識新的閱讀方法,即將下課時,引導他們對小結新的閱讀方法。在這堂課上,李俊龍總結出了:能夠結合文章的說明方法理解文意;劉焌林提到了:獨立思考——討論——匯報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將為學生將來的閱讀指明了方向。
五、重視課堂生成資源
上課前我們能夠有千萬個預設,讓教案熟悉于胸,可是真正開始上課時,我們就不能全盤按照“劇本”走,必須根據學情,根據課堂生成資源做到“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在這堂課中,鐘梓元回答提到了我們要“秉承老人的精神”,于是我抓住這一契機,提問:我們要秉承老人什么精神?老人還有什么愿望呢?接下來理解文章的難點“青山不老”就如破竹,一順到底。
課堂的生成資源是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火花,是課堂的智慧,如果教師能抓住它,我們就能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燃起課堂的高潮。
六、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示弱有時也是一種智慧,教師示弱能成就學生。今日上課伊始,我實話實說:昨晚幫年輕教師改演講稿,凌晨兩點才睡覺。沒有好好備好課,請同學們多多支持、幫忙我。這時不少同學使出了渾身解數,要幫我度過難關,這一舉措已經調到了學生的進取性。
這是本人教《青山不老》一課的反思,堅持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6
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是第四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結合這節課的設計和培訓教材中的教學反思技能,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目標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領航者,這節課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創造的?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課堂從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到重點語句的深刻理解,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比較條理,線條清晰流暢,突出了重點。
二、充分自學,以學定教
課堂以自學提示統領,“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充分給學生放時間自主學習,學生經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學生邊讀邊想,只見他們圈、劃,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能在教師創設的環境下,能充分自主學習,便于教師作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指導點撥。
三、聯系實際,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我引導學生從概括老人的奇跡,用自己的話說說對老人的看法,從初步的認識到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真正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老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重點語句的出示,讓學生理解“另一種東西”的真正含義,也進一步從中體會老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執著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適時訓練,及時反饋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我校實行高效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教學中,詞語的聽寫,到文章重點語句的填寫,再到交流心語,抒寫我心,以及課下的環保宣傳語的設計無一不時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及時檢查與反饋!僅有課堂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情景,才能讓學生有效的學習。
五、ppt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設計中從巍峨青山的圖片到文章重點句子以及目標,學習提示的出示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學媒體的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在課堂上真正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存在不足及改善辦法:
1、從教學設計上看,整節課的設計比較飽滿,害怕有什么遺漏之處,這樣面面俱到就在課堂教學中顯得環節緊湊而重點處理有些倉促。一節課的時間不夠用了。我想既然是略讀課文,教師就應當放手讓學生運用本組課文以及已有學習方法學習略讀課文。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結合文章注釋“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的理解還是離學生的現實經驗比較遙遠,如果教師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環境的圖片,會給學生理解更加形象化,能夠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對學生的評價仍是衡量教師綜合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4、課堂上學生的感情朗讀較多,可是教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結合文章的重點語句,學生齊讀的形式較多,離應有的情感學生的朗讀還有必須的距離!僅有加深學生的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本事,增強語感的訓練才能使朗讀更有效!
在我看來,教學設計往往參雜著許多教師的完美愿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在注重高效的同時,文本的情感該如何落實就滯留了,更談不及文體的藝術體現了。作為困惑,我想教師必要時要創設有效情境,既要節省時間,又要到達預期的效果還需不竭地努力!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7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電子白板也日益發展,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顯身手,加快了學生與語文知識的相融相通,電子白板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它使常規的教學如虎添翼,為了能更充分地發揮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先進作用,我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利用電子白板,突破教學重點。
我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就巧妙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來進行教學的:我把重點段落作為資源事先儲存在白板中,當理解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我先出示了課文描寫的那種綠意蕩漾的畫面,在學生有了直觀感受的同時,又出示了課文中相關文字,“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根據學生回答勾畫出文中的重點詞“全”,抓住兩個“全”理解句子,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如果在普通媒體課上,老師在制作課件時,就要把想突出的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都事先編好顏色做成無數張幻燈片和各種鏈接才能完成,并且教師還要受電腦鼠標的制約,一次次點,不敢離電腦太遠,很是麻煩。但這節課用“交互白板”就不同了。我們只要把重點段落作為資源事先儲存在白板中,隨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拖出來,隨著學生對任意一個或幾個重點詞的理解用各種顏色在白板上勾畫出來,而且這一過程可以保存下來,如果學生之間理解上有異議,可以回放學生的思考過程,便于學生的深度思考。這樣互動的教學,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利用電子白板,能增加課堂的容量。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他的《發生認識論》中指出,人類對于知識地掌握總是從感性過渡到知性。而借助電子白板,就恰恰可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一些不足,讓學生通過視聽等直觀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學內容。作為小學生,理解能力相對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圖象、聲音、動畫等來彌補學生的學習弱點,突破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還能很快地出示相關資料,節約時間。如:在教學《青山不老》》一課時,對晉西北這一大環境是怎樣的,學生了解不多。隨后,我利用電子白板,在網上找到了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在理解老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了這樣的奇跡時,我出示了晉西北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讓學生對晉西北這一惡劣險峻的環境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這樣,學生心中就自然的萌發了對老人的傾佩之情。另外,教師有效地利用“交互白板”的資源整合功能,加大了課堂的容量,而且效果很好,這樣課堂的高效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由于自己對電子白板的功能了解不夠,運用不熟練,課堂上不能很好地讓其發揮應有的功能。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自身能力與素質的培養,熟練掌握并駕馭它,努力尋求其與語文教學的最佳契合點,使之發揮更大的效益。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8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經過學生的自學來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閱讀提示提出了“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景創造的;聯系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三個問題。再加上了解課文的主要資料和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節課要研究的資料。根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幾個環節。一是活力導入階段。教師播放晉西北圖片,加上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帶入一個如癡如醉的美妙境界,也讓孩子初步感受老人所創造的奇跡。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自學,學生經過讀畫批注議,經過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答案,孩子們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歡樂分享階段。我請學生按照自學提示進行匯報,其中3700畝,對于此刻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我引導孩子利用我們學校進行比較,讓孩子明白3700畝大約有100個我學校大,從而明白了老人創造的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最終進入我來用階段。我設計了讓孩子給老人寫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對課文進行升華。
整節課我比較滿意是學生學得比較簡便,并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抓住了學習重點,充分體現了略讀課的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在歡樂分享階段學生經過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悟到老人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
2、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教師缺少有感情朗讀的指導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更好的語文課。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9
首先我是挑了一篇十分好上的課文(這也得益于教導的提議)。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中最短的,所以學生預習也較到位,并且課文簡單易懂,比較容易處理。
說到教材處理,也沒有花太多的腦筋,因為課前的閱讀提示中就已經有3個問題了,我只是加了第一個問題:從那里感受到這位老人確實年歲很大,很老了?目的是與后面創造的奇跡產生強烈的比較。
教案設計好以后,總覺得有點空白。我把自己的設想講給組里的教師聽,虞教師的一句話啟發了我:“其實像這樣植樹的老人還是蠻多的。”對呀,我的家鄉不就有這樣一位老人嗎?還是全國勞動模范呢,為什么不把他們的事跡加進去呢?這樣不是能更好地升華“青山不老”這一主題嗎?
說真的,我在上課時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應對學生的回答,有時應變不夠,時間安排上也不是異常恰當,有一個環節甚至把讀的順序也搞亂了。反思一下,主要還是自己的臨場經驗不足。
我想:之所以大家只撿我的好處說,主要還是出于對我的鼓勵吧,在此深表感激。但我清楚,自己的課離“好課”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還需要不斷努力。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10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說:“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那里,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為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貌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跡。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里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里有了些感悟。之后,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么情景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干旱、霜凍、沙塵暴”后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造這片奇跡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終我讓孩子們拿起手里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無動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頭竊竊私語。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教師訴說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僅有山間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后裝上幾個冷飯團,背著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著背,在山路蹣跚著向前,那里的樹苗需要補種,那里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著遠山,老人才背著鋤頭慢慢下山。
說明:現已經收錄7則,第7則為20__年新增會員作品。
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里就上床睡覺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掛念著山里的樹苗。”
說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十分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11
青山不老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通過學生的自學完成本班的學習任務。閱讀小貼士提出了“默讀課文,思考老人創造了什么樣的奇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了這個奇跡,聯系課文材料,思考作者為什么說‘青山不會老&rdquo&“三個問題。另外,理解課文的主要材料和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課程要學習的材料。根據本課程的學習目標,我將課堂教學分為幾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活力介紹階段。教師播放Northwe的圖片圣山西,用聲音和情感的語言描述,讓學生進入一種奇妙的陶醉狀態,也讓孩子們初步感受到老人創造的奇跡。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學技巧自學。在閱讀圖片、評論和討論之后,在自主、合作和探索問題答案之后,孩子們在閱讀中思考和解決問題。第三個階段是快樂分享階段。我讓學生們按照自學小貼士進行匯報,其中3700畝對孩子們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我引導孩子們用我們學校進行比較,讓孩子們了解3700畝大約是我們學校的100畝,讓孩子們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確實是一個無法忍受的奇跡。最后,到了我使用它的階段。我的設計是讓孩子們給老人們寫一些感人至深的獲獎詞,讓文字升華。
我對全班都很滿意,因為學生們學習容易,達到了較高的目標。抓住學習重點,充分體現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的略讀課教學理念。在快樂分享階段,同學們動情朗讀,感受到老年人與環境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
缺點
1、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相對單一,指導語言表達不夠準確。
2、學生課堂閱讀不到位,學生小組討論時間不夠,教師缺乏情感性閱讀指導。
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希望學生花更多的時間體驗課文,與課文對話,并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在未來開設更好的語文課。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是我青山不老,這一課的,第1次是講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主要是圍繞這三個問題。
一、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二、老人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創造了這個奇跡?
三、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
對于高年級段的孩子,他們是以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而閱讀課文也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本節課我讓學生合作交流的基礎上來進行自己學習,抓住關鍵句來體會,可是我發現本節課我給給予學生的指導太多,學生回答的太差,以至于問題又多又瑣碎。這樣學生雖然得到了知識,但是卻不能學以致用,不能將學習的方法和策略運用到其他的課文當中去。
六年級的孩子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應該放手,下一節課我準備讓學生以提問題為主,以小組為基礎來讓學生回答學生的問題,如果真的遇到不能解答的問題,我再給予指導,這樣就真正的把課堂歸還給了學生。
現在的素質教育,學生是主體,老師是引導的,必須來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這樣在小組合作情況下才能讓他從多方面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13
首先我是挑了一篇十分好上的課文(這也得益于教導的提議)。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中最短的,所以學生預習也較到位,并且課文簡單易懂,比較容易處理。
說到教材處理,也沒有花太多的腦筋,因為課前的閱讀提示中就已經有3個問題了,我只是加了第一個問題:從那里感受到這位老人確實年歲很大,很老了?目的是與后面創造的奇跡產生強烈的`比較。
教案設計好以后,總覺得有點空白。我把自我的設想講給組里的教師聽,虞教師的一句話啟發了我:“其實像這樣植樹的老人還是蠻多的。”對呀,我的家鄉不就有這樣一位老人嗎?還是全國勞動模范呢,為什么不把他們的事跡加進去呢?這樣不是能更好地升華“青山不老”這一主題嗎?
說真的,我在上課時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應對學生的回答,有時應變不夠,時間安排上也不是異常恰當,有一個環節甚至把讀的順序也搞亂了。反思一下,主要還是自我的臨場經驗不足。
我想:之所以大家只撿我的好處說,主要還是出于對我的鼓勵吧,在此深表感激。但我清楚,自我的課離“好課”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還需要不斷努力。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14
早晨,和南樓小學六年級四班的同學一起學習了《青山不老》一課。到此刻心境還是難以平復,不知為什么那么容易感動,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的過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向在我眼前盤桓,他的堅毅不屈、無私奉獻、拳拳愛心……當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動的是眼前這群孩子,你聽他們的學習心得多么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了這片奇跡,他把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無限的價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么無私的老人,他已經與這片青山融為一體,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課文學到最終,孩子們對老人的那份情懷已然透徹地理解,于是就勢讓孩子們有感情地讀,在悠揚的樂聲中,那片綠意蕩漾的山林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一個女孩子說:“我仿佛聽到了鳥兒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這美麗的綠洲,歌唱它們完美的家園”“我仿佛看到了每一片樹葉都閃動著生命的光”一個女同學補充;“我還聽到了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好美!”小胖墩兒真摯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們對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的這片山林充滿了喜愛,對老人充滿了敬重與欽佩。讀到作者梁衡看著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這句時,同學們的情感已經到達巔峰,有人說:“老人給子孫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時也留下了一種永遠不滅的精神——無私奉獻、堅定執著”;有人說“是啊,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話‘有了這黃土,綠樹才得以生長,有了綠樹才守住了這片土。他們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這片熱土!”
最終,用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作為這節課的結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全班齊頌八個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我想孩子們走出課堂時,心境依然是不平靜的,從他們的眼中、臉上,還有中午打來的電話。希望經過一節課能帶給孩子們一些終身受益的東西,帶給他們學習的熱情、完美的情感和好的學習方法。這樣,我的心里會感到多么慰藉。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15
新課標對略讀課文的學習目標定位:資料上做到3點:
1、粗知大意,這篇課文講的是這些人和事。
2、增長見識。(世上竟有這樣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啟迪)。
方法上:要求自讀自悟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訓練學生略讀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文上,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我執教的這一課,目標定位十分的準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些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創造的,聯系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并因勢利導地幫忙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經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獲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能夠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2、自主閱讀也不是自學:
略讀課文應當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當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教師說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讀成為一項教學活動的時候,作為教師勢必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
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16
青山不朽是一篇背景清晰、重點突出的略讀文本,即通過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了解青山不朽的意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文的難點在于理解青山永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體現的精神。通過這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略讀課文不像精讀那樣嚴格和詳細,但在閱讀方法上,它并不排除精讀的重點。重點仍然需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
本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我緊緊抓住文中的三個問題:
老人創造了什么樣的奇跡,創造了什么樣的環境,談論“青山不老”的含義。全班圍繞這三個問題,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另一個特點是課堂上動靜結合,學生實現自主學習。
本課程的主要缺點是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相對單一,指導語言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言表達缺乏情感,學生課堂閱讀不到位,學生小組討論時間不夠,教師缺乏情感性閱讀指導,同時閱讀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不允許學生閱讀自己應有的情感。
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讓學生在更多的時間里體驗課文,與課文對話。今后,我會繼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給大家上更好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