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莫泊桑拜師 教學設計
莫泊桑發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說 ,引起了轟動,后著有 、 等六部長篇小說,福拜樓寫有 、 等作品。
課后反思: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學到福樓拜指點莫泊桑觀看門前過往的馬車,要仔細觀察,細致刻劃時,我適時插入學生以上的寫作案例,勾起學生學習的需求。怎樣依托教材尋找學生學習的“生長點”,像莫泊桑一樣提高寫作能力?在備課中我剪輯了我國老舍先生的名著《駱駝祥子》中的名段《在烈日和暴風雨中……》,出示了黃包車夫在烈日和暴風雨中的不同表現、成功的片斷讓學生品味、揣摩:
1.這時已將正午,烈日當頭,每一條光都像火鏡的焦點,曬得東西要發火。街上空曠無人,祥子走在街上,低著頭,拉著車,慢騰騰的往前走,沒有主意,沒有目標,昏昏沉沉的,身上掛著一層粘汗,腳心跟鞋襪粘在一起,見了井不由得又過去灌了一氣,喝完后連連地打嗝,水要往上漾,他從清晨到現在喝下的水,漲飽了肚子。
2.天空,墨云滾滾,遮黑了半邊天……雨直砸著他的背,橫掃著他的臉,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只覺得透骨涼的水往身上各處澆,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然地覺得心里有點熱氣,耳邊一片雨聲……他想放下車,卻不知往哪兒放,想拉著車跑,水裹住他的腿,跑不動,只得那么半死不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往前跑前拽……
這就是契合點,讓教材和經驗、備課資料達到“和諧統一”的“粘著”狀態。
課前思考:
本文重點講了莫泊桑三次拜師的經過,凸現了“莫泊桑誠心求師”的那種迫切的心情以及福樓拜熱心關心文學青年、毫不保留的大師風范。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相關莫泊桑拜師的經過,即可感悟到兩位文學大師不同的人格魅力,受到人文價值觀的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了解兩位大師的情況,進行質疑,提煉出本文的研讀主題——“莫泊桑幾次拜師?每次的內容和收獲各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兩位大師的什么特點?或者是對你有什么樣的啟迪?”引導學生確立好研讀的專題后,學生自主地批注閱讀,并在書中空白處作相關的批注。再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進行詞語的理解和重點語句的朗讀指導,以凸顯人物的性格特征。
課后反思:
在學習了福樓拜三次指導莫泊桑寫作的經過后,學生明白了,寫作不光靠平時閱讀積累與勤奮練習,更重要的是在于作文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正如福樓拜說:“對你所要寫的東西,光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特點……”那些“別人沒有發現的,沒有寫過的”,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要求我們在平時去學會發現,用“慧眼”去發現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捕捉一閃而過的美麗。現在學生作文貧乏,沒有新意,正是他們沒有學會發現,沒有學會很好去使用自己的“慧眼”,不會用“慧眼”去觀察。在教完《莫泊桑拜師》后,我也安排了一次活動,要求學生觀察班中的同學,寫出他們的特點。我想如果我們經常要求學生這樣去做,那么學生捕捉、收集寫作素材的能力一定會逐漸提高,各人有各人觀察評判事物的角度與標準,寫出來作文也肯定會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