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課充滿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天游峰的掃路人》評課
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學習的今天,我們經常呼喚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可是學生真的懂什么是研究性學習嗎?真的會嗎?我覺得孫雙金老師就深入淺出地讓學生真正懂得了研究與學習的關系,這節課也的確當之無愧是研究性學習的典范。
三、朗讀體悟,顯示教師指導的魅力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語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符號刺激所發出的一種直覺。既然如此,教師培養學生的語感就應該從語言文字符號的刺激入手,而朗讀就是最積極最有效的“刺激”。
當前閱讀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中讀起來了,聽到了瑯瑯的讀書聲,但暴露出來的問題是朗讀教學停留在較淺的層次。朗讀教學時,教師有讀無導,學生有讀無效,有走入“死讀書、讀書死、讀死書”怪圈的傾向。出現這樣的狀況,從理論上講,存在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誤導。多讀確實有利于語言的積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讀絕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讀,也絕不是排斥教師應有的引導、指導和講解的讀。宋代學者朱熹提出的“熟讀精思”符合閱讀規律。“讀”而不思則罔,有些深奧的課文,如果離開教師適當的引導和精講,不要說讀一百遍,就是讀一萬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謬誤,我們要把握朗讀教學中讀的度,要有辨證的思維,而不是盲目地讀、讀、讀。朗讀教學出現效果不明顯的狀況,從實踐層面上講,原因主要是教師自身朗讀水平不高,缺乏朗讀指導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個層面上讀,不能讓學生讀出滋味,讀出情味,讀出韻味來。
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呢?還是舉孫老師這課為例:第一步,讓學生理解爬天游峰是很累的,而老人卻不覺得累,讓學生找出有關的詞句。第二步,學生找到了“九百多級,飄飄悠悠”等詞語后,體會天游峰的險峻,老人的輕松自在,并讀出意思。第三步讀中感悟,體會老人對天游峰的愛,對掃路工作的熱愛。第四步師生相互品讀、賽讀,先由學生朗讀師生評議,然后教師范讀學生品賞,體會出師生讀得好在哪兒,哪兒需要改進,從讀的情感和技巧兩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賞中提高。
從以上課例可以得出:朗讀教學要讀思結合,讀導結合,教給方法。要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悟,在讀中體驗情感,在讀中掌握技巧。
四、隨機點評顯示師生智慧的魅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說,它能影響課堂教學氣氛和活動,往大的說,它有時能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但是當前課堂教師點評語言現狀實在不容樂觀,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著邊際,有的照搬標準答案,有的是板著臉訓人,有的是廉價的表揚,所有這些均不能體現新課標下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照和平等對話。
下面我先摘錄一些本課例中的評價語言:
1、(學生問為什么寫天游峰的掃路人?)
多好的問題呀,再說一遍。寫到黑板上,后面寫上你的名字。這是你自己發現的,是你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