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落日》案例及評析
生:燈籠是人提著的,晚上一般只見燈籠不見人,就像太陽一樣懸著,有時沒拿穩還會上下抖動,和太陽在海面上跳動有些相似。
生:剛才幾位同學的解釋很合理,可是我不懂太陽滑落應該是個連續的過程,為什么會停住,又會“蹦跳”?
師:這涉及到一定的科學常識。
生:我知道因為海面上水汽很多,太陽光透過水汽就發生了折射,所以產生了這種現象。
師:你的知識很豐富,這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成了太陽的頑皮。
生:我理解為什么把太陽比作跳水員,因為三亞三面都是海就像是一個跳水池。
生:我來補充,中國跳水員的技術是很高超的,特別是他們的壓水花技術獨步天下,他們跳水時姿勢是很優美的,入水時水花很小甚至沒有水花。而太陽入水時也是“消然無聲、水波不驚”的。他們很相似。
生:我還有補充,跳水員起跳時先要在跳板上做一個彈跳,這和太陽的“蹦跳”很相似。
師:同學們的分析很有道理。
生:我明白了。太陽滑落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不同時候的太陽具有不同的特點,所以能比作這三樣不同的東西。
〔評析〕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較強,在教師的引導下,質疑問難,積極探索,并能闡述富有創造性的見解。討論時各抒己見,在思維的碰撞中極大地增強了求異、創造能力。
師:(點擊課件)是的,這就是三亞的落日!請同學們在剛才的畫紙上把太陽滑落的景象畫下來,如果有什么話要說,也可以寫在旁邊。
生:我畫的是像孩童時的太陽,我想說“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
生:我喜歡像跳水員時的太陽,我認為“夕陽滑落的景象”真是“美妙絕倫”!
生:我在泰山見過日出,我真想到三亞親眼見一見日落的奇偉景象。
〔總評〕
此教例展示了學生在教師誘導下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在充滿富有個性和積極思維的學習活動中理解語文,豐富語言,培養能力;充分展示智慧潛能,凸現了個性,培育了創造力。
一、培養悟性 悟性指人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即了解、領會,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有“自悟”和“引導悟”兩種形式。“自悟”是學生根據學習經驗和文化積淀對語言文字自動化的感悟、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第二自然段,找出你認為美的一個詞或一個句子”是讓學生自己讀懂得課文。“引導悟”是對一些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在相互啟發下感悟。“為什么能把太陽比作孩童、大紅燈籠、跳水員?”內涵豐富、復雜。一方面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書,力求讀中自悟;另一方面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悟其意的同時悟其法,促進他們學會學習,提高悟性。教學活動真正實踐“讀中感悟,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二、顯現創造性 答案不求統一,重視思維過程的展示。積極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想像,鍛煉了思維能力。學生能對課文進行質疑,并闡述自己的見解,提高了學生求異、創新的能力。
三、發揮主動性 堅持正面引導,不斷鼓勵學生,啟迪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從不以先知先覺自居,對學生的學習指手畫腳。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同時,讓學生參與評價,評價不再是教師的專利,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習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