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三亞落日》學什么
總說閱讀與寫作不分家,讀著這樣精美的小短文,我問自己到底向文本學什么。一、學習作者選材的新意。
一直以來人們都喜歡歌頌日出,描寫日出的文章很多。作者卻一反大家的做法,用心描寫日落,而且寫得一點不比寫日出的文章遜色。所以引導孩子學習如何獨辟蹊徑,尋找選材的新意。
《三亞落日》作者用優美的筆墨寫了三亞美景和落日的美景。在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作者如此精心地描寫環境。天海藍藍,白鷗低翔,椰樹搖曳,海灘金光閃閃,作者兩用個比喻和自己想像把三亞“濃濃的熱帶風情”描繪出來了。當我問,為什么要大費周章進行刻畫時,學生給了我許多答案。作者之所以欣賞日落,是因為被三亞的風景吸引,我們在家不看日出日落,但一到黃山等旅游區,就想趕趟兒了;天是藍的,海是藍的,沙是金燦燦的,說明太陽還高掛在空中,暗示了是日落前;作者“擔心”白鷗是因為怕白鷗破壞了藍與白的美;從“軟軟地”“暖暖地”“捏一捏”“團一團”可以看出作者喜悅的心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學生感悟得比我更深刻。所以我覺得精心寫三亞的美景也是作者選材標新立異之處。
二、學習文本的開篇和結束
“開門見山”告訴讀者三亞落日“真有詩意”“美妙絕倫”“一點兒也不遜色”,讓讀者對三亞落日滿懷期待,其實也就是喚起了閱讀期待。結尾收束快而耐人尋味,“哦,這就是三亞落日!”“哦”和“!”都值得讀者感悟作者的內心情感,“這就是”更是能夠引起讀者再讀的興趣。
三、學習作者的“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在法語中是“剪接”的意思,到了俄國它被發展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本文的作者也許在三亞看日落看了幾個小時,太陽慢慢下沉的過程如何才能描繪出來了。作者就運用“蒙太奇”把夕陽“懸在海天邊緣”——“在海面蹦跳”——“輕快入水”這三個鏡頭完美組合,形成了落日全過程。
四、學習作者優美的文筆
六年級的孩子都知道在寫作時想用好詞好句了,用心讀文章,會發現本文的作者揉擬人(快樂的孩童、大紅燈籠、跳水員)、比喻為一體,把文章寫得生動形象。“好詞”不一定非要是成語,你看“徐徐”“漸漸”“太久”“慢慢”“一瞬間”等詞語把“事情的過程”突出來了;“紅撲撲“金燦燦”“亮閃閃”“醉醺醺”等詞語使文章增色許多。
語文是可以習得的,讓我們引導孩子在這樣的文章中浸潤,回味,天長日久孩子的語文素養會得以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