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衛戰》的教學與反思
(1)自讀,用自己的話向同學介紹黃曉文的事跡。
(2)理解“在那幾十個難忘……事跡啊!”說說這句話的含義。
(3)指導朗讀。
3、學習“救護遇難群眾”部分。
(1)用“——”畫出一句排比句,想一想,從中體會到什么?
(2)文中的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稱人民子弟兵為“大救星”?
(4)指導朗讀、背誦。
4、指導領悟“選材精當,敘議結合”的寫作特色。
(1)在大江保衛戰中有許多感人肺腑的事跡,作者為什么選這三件事例來寫?
(2)根據學生平時的日記進行寫作指導。
六、學習第三段——回顧全文內容,明白結構順序。
1、齊讀。
2、這段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七、布置作業——
1、造句。(1)驚心動魄(2)閃爍
2、背誦第五自然段。
3、寫一篇讀后感。
[評議]
一個自以為“理想設計”能使師生激情澎湃的語文課,竟然上得波瀾不驚,興味索然。評課中,大家的主要觀點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1、課文導入遠兜遠走,效果不佳。印尼海嘯雖然近在眼前,然而由于大多數學生缺乏對世界大事的關注,也就沒有所謂的“生活積累”,所以,課堂上師生之間未能引起情感共鳴,沒有起到為學習課文創設下緊張的氣氛。
2、朗讀感悟不痛不癢,浮于表面。對于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對一群涉世不深的學生來說,如果教者不引導學生對相關資料的收集,缺少設身處地的情感體驗,僅僅*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咬文嚼字”,那么,學生的朗讀感悟充其量也只能是一個“冷眼旁觀者”的冷靜剖析。
3、情感激發忽冷忽熱,“淺嘗輒止”。這是一堂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主線的課,但是整堂課中,學生與教材,與戰士,與教師間卻存在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學生始終未能深入地走進教材,沒有被解放軍戰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所感染。
[反思]
之一:語文課,是以教師為起點,還是以學生實際為起點?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直以來我都非常重視課文的導入設計。然而在《大江保衛戰》一文的教學中,我發現設計的過程中,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語文課,是以教師為起點,還是以學生實際為起點?假如設計是從教師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為起點,那么,就會造成本課中“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冷場”局面。建夠主義理論又一次提醒我: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才是教學活動的起點。脫離了學生的生活認知去解讀文本,絕對產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所以,作為一個教師,我們要學會“從下看上”,即從“學”的角度看問題,關注學生的需要,學生的發展狀況,以及學生發展能力和素質,以此為出發點來設計、反思“教”的行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否則,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將成為一句空話。
之二:語文課,有了“摳”課文,是否需要“開”資源?
以前我總是認為,閱讀教學只要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咬文嚼字”,引導學生以各種形式進行朗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并有所體驗,語文課就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了。《大江保衛戰》一文的教學使我明白,如果語文教學把教學目標僅僅定位在學生學習語文這個層面上,起點應該是很低的。新課程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還非常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因此,現代的語文教學,不僅要用好教材,更要廣開各種有利的資源,使這些資源為閱讀教學服務,讓學生的朗讀感悟真正融進自己的精神和靈魂,從而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更能獲得享受語文所帶來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