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及相關資料
肖邦簡介肖邦: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降a 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教學反思第一課時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切入口就在愛國。所以今天教學時,我在讓學生用一句話評價肖邦之后,緊扣“愛國”不放,讓他們找出課文中能證明肖邦愛國的表現來。學生自由讀,深入課文尋找每一個細節,最后得出這些地方表現出肖邦是愛國的: 1、悲憤 在亡國這后“滿懷悲憤”;在得知華沙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 2、留戀 在“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時,接過老師的特殊禮物之后“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所表現出來的纏綿。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 4、四處奔波 “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5、至死不忘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整個一節課就在這樣的讀中尋,尋中思的過程中度過。有了今天的基調,我們明天也可以更好地體會作為一個“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來說,肖邦如何“愛國”。再通過讀來品味他的具體行為與思想。 第二課時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閱讀,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舍,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 體驗,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節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著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 針對第一個環節設計: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 ” 學生的答案有:“即使你遠在他鄉,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我插話:“這位同學還是個中國通。”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能把我們忘記。”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 …… …… 第二個環節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說:“ ”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答案有:祖國,我會回來的! 我帶著悲憤而去,我會帶著驕傲而歸的。 祖國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沙皇,這里不會永遠屬于你!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祖國,我會用我的方式來愛你的!(當時在此又引開了一個話題:肖邦以什么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戰士的浴血奮戰,工人農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為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 …… 對話 在充分體驗了當時的情與境之后,我讓學生就“特殊禮物”所含的象征意義進行了討論,同樣答案也是多重的,(這是祖國、這是你的根、這是生你養你的土地、這是波蘭人民、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長江之歌》的影響]、這是你藝術創作的動力…… 通過這樣幾個環節,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這次教學也有遺憾,如果有《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音樂,我想效果會更好! 第三課時 今天的教學中覺得有兩處引得較好: 作為愛國的音樂家的肖邦,他對祖國的任何情感都是通過音樂來抒發的,起義華沙失敗了,他創作了《革命進行曲》,試想如果起義成功了,他會如何創作?(有學生說:《革命勝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頌歌》、)就在他們漸漸興奮的時候,我語調沉了下來:“然而,真正的結果是起義失敗了。”讓他們感受了一種情緒的起落。不但沒有沖淡主題,反而使主題的效果更強烈了。進一步再引:“我們中國有這樣的音樂家嗎?”(有:聶耳、冼星海、劉天華、喬羽……) 另我將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學中進行了實踐:“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我抓住了“奔波”這個海面上的“一角”:“為了生計,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爭取一些演出的機會、甚至可能在街頭演奏、做別人家的家庭音樂老師等等)“那么,肖邦又在為祖國奔波什么呢?”(學生真的探尋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尋找在巴黎的波蘭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藝術家們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進行演講;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蘭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惡;他義演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 這種“冰山”的追尋使得學生對下文中肖邦對他姐姐說的話理解起來就有了更深的體味。在學生最后的集體誦讀中,這份情感被發揮到了淋漓盡致。“躺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喃喃地”又使語調變得低緩而深情。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在積極主動地參與,他們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情感活動,使得他們對這原本陌生的主題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古詩貫穿于課堂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后記 在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時,我將古詩穿插于中,讓大家用古詩來詮釋肖邦的愛國情懷,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又使學生對肖邦的愛國情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飽含主人翁摯熱情感的文章,那發自內心的呼喊,用心才能體會。可是,文章內容及其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國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離,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愛國情感是沒有距離的。因此,我想到杜甫,想到了陸游,想到了文天祥,我想用他們的愛國情懷去詮釋肖幫的愛國思想。 在引導學生讀懂“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一段的時候,我對孩子們說:“這時肖邦想離開自己的祖國嗎?” “不想。” “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列強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強盜欺凌。不忍心離去。” “是啊。祖國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無寸鐵的肖邦面對兇殘的侵略者,只能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仇恨和抗爭。” 引入《春望》引讀:“國破山河在……” 學生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為音樂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樂,一個個音符像一顆顆子彈穿過敵人的耳膜,洞穿敵人的心臟,那是肖邦強有力的武器。他顛沛流離,在法國巴黎,為了生計,到處流浪,當他在異國他鄉得知國內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心中郁積的情感一下子迸發了出來,他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來。 在此我引入《過零丁洋》。引讀:“辛苦遭逢起一經……” 學生起:“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讀到這學生對肖邦的愛國情懷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的創作之中,用音符來書法自己對祖國的思念和祖國前途的擔憂。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纏身,終于倒下了。要讓孩子真切體會肖邦在臨死前的一句話,讓孩子深刻地體會肖邦的愛國思想,我讓孩子用情地朗讀肖邦最后一句話后,引入了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 學生起:“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這悲憤的詩句中讓孩子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的同時,讓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詩歌的加入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難度,同時也為這首詩作了全新的解釋。 這一嘗試讓我收獲兩點:其一是情感是沒有國界的,就像音樂一樣,那是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交流。我們首先要走進孩子的心靈,輕輕地打開孩子的心靈,為他們接納心靈而準備。 其二,詩歌的積累是為了讓孩子感受中華之文化瑰寶,增強孩子的文化底蘊,和語文素養。需要我們理解的是,詩歌是情感的產物,精辟的語言飽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知識的積累,我們要使之“活起來”。讓知識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用知識解釋知識,讓知識既成為最終目標,也成為獲取新知識的手段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