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
(掌聲一片)
………………
………………
教學活動二:
師: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一遍這首詩,你看到了什么?
(觀書有感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生1:我看到:一塊半畝大的池塘清得就像一面鏡子,天上的陽光和云彩在水面上浮動,有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來。一位詩人正在岸邊讀書。
生2:我仿佛看到:一個少年在池塘邊讀書,十年如一日。后來,他成才了,做了大官,可他仍然刻苦學習著。
生3:我看到:一個半畝大的池塘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陽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閃耀浮動。一個孩子在那里讀書向別人請教問題。他堅持刻苦學習,獲取新的知識。長大后,中了狀元,當了大官。可他仍然堅持學習,去獵取更多的知識。
生4:我看到:一個半畝大的池塘平靜得像一面鏡子,太陽光和云彩的影子在水面上閃耀。為什么池塘里的水會那么清澈呢?原來在它的源頭有一股源源不斷的活水涌進來。回憶完這一切,眼前立即出現了這樣一行字:要想有真才實學,就得不停地“充電”。
………………
………………
師:讓我們邊想著這美麗的景象,邊吟誦這首詩。
(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誦)
三、總結
背誦古詩,學生往往興趣濃厚;理解古詩,學生卻往往疲于應付。古詩內涵豐厚,意蘊雋永,我們平時大多喜歡用自己幾十年的語言經驗去理解古詩,然后再強行傳達給學生。所以學生學習的古詩語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語言經驗建立起來的新的語言積累,這樣的語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
所以在本節課中,為了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古詩的語言,自主構建新的語言積累。我打破常規:在學生理解了詩中的詞語和詩句意思的情況下,再從課題入手,反詰詩題《觀書有感》,向學生提出:詩中只字未提讀書,怎么詩題卻是《觀書有感》,不如換成《觀塘有感》吧?由于每個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獲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積累的語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淺。我于是小小辯論會的形式出現了,讓持詩題應是《觀書有感》觀點的學生,來說服教師和個別學生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興趣,由“讓我讀,讓我說”變成了“我要讀,我要說”,而且是“我要讀好,我要說好”,否則怎么能說服得了老師。
這樣,學生學習語言就是在創造性地學習語言,生成都是從心中涌出的的鮮活的語言,都是有個性的真正屬于自己的語言。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者吟誦古詩,讓學生聯想畫面,學生很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理解上,用語言繪出了鮮活的詩的畫面,并且將理性認識還推進了一層。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者的帶領下由自主獲得語言到獨立想象畫面,再到深刻把握詩意,都是在強烈求知欲的驅使下逐步實現的,留下形象、留下語言、留下情感確實得到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