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六上第22課)
《觀書有感》 南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系,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特色:
1、教學建立在對詩的正確的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表現,呈現出多種動態生成的教學預設。
2、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詩句的意思,如在讀與畫中理解,在將“渠”改為你、我、他的語言運用中加深理解,在有與沒有“源頭活水”的對比中理解等。
3、對詩句的活學活用與理解聯系在一起,如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4、對教學時機的智慧把握,如將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宋詩講理的知識點、“問我(朱熹)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以及開卷有益方面的名言與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對接。
5、板書的四次變化是詩的解讀,也是詩的創造。
預習積累: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教學過程】
一、觀塘—— 反復誦讀,初感詩意
1、導入:
(1)交流背詩句,學古詩的方法(如畫簡筆畫等),可相機板書——誦讀、解意、悟境。
(2)學古詩通常要達到正確誦讀、解意、悟境,今天我們學的一首宋詩——指讀課題,知道課題意思嗎?學生、教師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家,他常借詩來講道理。要做到誦讀、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這幾點嗎?先自學,要求做到:讀正確、通順,讀出節奏。
2、檢讀。(后二句的節奏,生讀師畫線。相機點撥古詩的韻味“壓韻”,再讀。)
3、自學嘗試理解意思,讀出畫面。要求:
用心去讀,想辦法理解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詞可以查工具書,沒有工具書可以猜猜看。 (在巡視中點撥、表揚,發現畫的好的同學上臺板畫)
4、同桌交流
5、集體交流、相機朗讀:(經過剛才的努力你哪些詞句弄明白了,哪些詞句還有疑惑,說出來相互學習。
6、請一人完整說說詩的意思。
(由詞到句,有句到詞,前后聯系,兩句一解,存疑、方法點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只要說池塘就可以了;鑒,下為金,古代銅磨平為鏡,用布蓋著,用時打開,所以說——開——為了押韻換成鑒開。用心寫“鑒”一遍,把鑒字記在心底,讓自己的心如明鏡。半畝方塘一鑒開,寫出了池塘水的——平清亮,僅僅清嗎?繼續關注,聯系下句光、影理解清亮。天光云影共徘徊,光,影:光,光彩;影,影子、倒影,光彩閃耀,云影浮動——互文手法。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哪得清如許,問——問什么?與“?”呼應。渠,可暫存疑,理解聯系上兩句,再聯系本句誰清——渠清,得出第三人稱他,不是你,也不是我,是他方塘。問渠哪得清如許一句理解點撥:你看到無比清亮的池塘水,你會發出怎樣的疑問?從而理解哪得、如許。哪(nǎ)得:怎么會。哪:怎么。清如許:這樣清澈。如許:如此,這樣。清如許——如許清,為讀起來抑揚頓挫。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起源,發源地,源泉,畫圖解。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的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不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