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二、觀塘有感 ——入情入境,聯想再現
1、導讀全詩:這是一個怎樣的池塘?詩人產生的疑問是?放開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我們初步理解了這首詩,接下來要讀出畫面,在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并用你的朗讀展現出一幅幅畫面,邊板書邊解說:讀出畫面(浮現、展現)。自己先練習。(前兩句一讀。1、池塘里有——(日光雁影、月光荷影、花光柳影)什么感覺?美嗎?讀出美,美美地讀。2、徘徊地讀(光彩閃耀,云影浮動)。有徘徊的感覺!后兩句一讀。1、問的好,出一道挑戰題,從哪里看出“清如許”。2、來,你聽出——的水,——地來?你用讀來告訴大家。教師評價語:聽了你讀這首詩,我也感覺在我的心間流淌著一股股清泉了。)
3、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呢? (老師擦去“有源頭活水”)方塘怎樣?同桌思考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板書:枯竭、陳腐、污濁。教師擦去前兩句,邊擦邊說:美景都消失了。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后兩句改為:問渠哪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現在注入源頭活水,有源頭活水的半畝方塘是——誰來背誦一遍?
4、讀到這里,你明白了什么?——有源頭活水,塘就——;無——。看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是多么重要呀!
三、觀書有感 ——多元解讀,品悟詩理
1、導學生產生疑問:讀題目,看詩句,你又弄不明白什么?為何是《觀書有感》?詩的內容寫的是池塘吸收源頭活水就清,不吸取源頭活水就濁,但這與人看不看書有什么關系呢?再次簡介朱熹:理學家,他常借詩來講道理,會說什么道理?讀書與方塘之間有什么聯系嗎?)(相機板書:悟理)
2、 同桌交流。
3、集體交流:你悟到一個什么道理? 你還想到了什么話?(相機板畫:書、實踐 —— 人(清))
相機出示開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見預習積累)
相機評價:朱熹由讀書想到塘,你能從塘的清濁想到人的學習,你是朱熹的知音呀!
4、人怎樣才能做到清如水明如鏡呢?閉上眼睛一齊朗誦。
四、結課法——延伸拓展,升華認知
拓展學習——哲理詩
1、教師小結:朱熹的這首詩既有優美生動的畫面,又蘊藏著深刻的哲理,這一類詩叫做哲理詩。比如有的詩告訴我們——,學生說詩句。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居高臨下地多角度地觀察和分析問題,才能不被錯綜復雜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只有立足高遠,才能夠排除種種迷霧,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登鸛雀樓——唐 王之渙)
2、小結學習方法,引導自學下一首古詩:吟誦——解意--讀出畫面(浮現、展現)——悟理。同學們采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自學下面的古詩。(或書上前一首)
琴 師 [宋]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