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精選12篇)
觀書有感 篇1
一、簡介作者,教師指導學生看注釋①。
二、指名朗讀課文。
三、引導學生理解詩中比喻的含義和詩歌寓含的哲理,討論下列問題。
“半畝方塘”一鑒開”分別比喻什么?這一句濤該如何理解?
明確:“半畝方塘”比喻書,田為書足長方形的。“—鑒開”。以鏡子比,形象方塘極其清澈。意思是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明確:比喻書中的內容。這一句詩寫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3. 結尾兩句是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確:結尾借水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還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
四、小結: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前2句寫景,后2句議論。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景。這種情景,…1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景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啟迪。
五、朗讀、背誦全詩.體會詩作的寓之哲理。
觀書有感 篇2
一、背景
1、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十二冊《古詩兩首》之二《觀書有感》
2、文本解讀: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的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才會如此清澈這一現象,聯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一深刻的道理。怎樣在古詩中挖掘語言因素,何主任的“三個留下”給了我啟發,決定從“語言、形象、情感”入手。
3、文本與學生經驗:
學生較易理解詩句的意思,但對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卻難以領悟。如果教師直接講給學生聽,雖然學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會太深,我決定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
4、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3)、激發學生讀書、學習的興趣。
5、教學設計:
1)、自學為主,通過查工具書、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弄清詩句的意思。
2)、反詰題意(詩中沒有寫讀書,不如改成《觀塘有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主動去探究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3)、通過想像在學生頭腦中留下詩中所描繪的內容。
二、實施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教學活動一:
在學生理解了詩中的詞語和詩句意思的情況下,教者看看板書的課題,看看語文課本,滿臉疑惑,提問: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
生:吃驚,仔細讀古詩。
師:同意的舉手。
(有十幾位學生舉手)
師:舉手的同學請到講臺前來,我們舉行一個小小辯論賽,為了能更好地說服對方,再讀讀古詩。
站在講臺前的學生舉手:老師,我能不能下去,我發現不能改。(師示意可以下去,此時講臺前只剩下2名學生)
師:看看誰能說服我們,你們同桌之間先練練。
生1:詩中沒有提作者看書……
師:上前握手,謝謝你支持我。
生1:我不是這個意思……
生2:詩中沒有提書和讀書,可是詩人是在池塘邊讀書。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2:(邊指書上的插圖邊說)從圖上知道的,詩人正在讀書。
師:借圖理解是個好方法,值得借鑒。
生3:當時詩人在讀書,有一個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邊的景色恍然大悟,就寫下了《觀書有感》這首詩。
師:看到了什么景色?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
生3:看到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閃耀浮動。
師:還看到了什么?
生4:看到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這么清。
師:悟到了什么?
生4:我悟到:詩人是想說明一個道理,要想知識淵博,就必須多讀書。
師:有點意思。
生5:(搶著說)我覺得他們說得都不夠具體,這首詩里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要想永遠都有學問,就得不斷地用新的知識去填充,說得俗一點,就是兩個字:充電。所以我詩的題目不能改。
(掌聲一片)
………………
………………
教學活動二:
師: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一遍這首詩,你看到了什么?
(觀書有感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生1:我看到:一塊半畝大的池塘清得就像一面鏡子,天上的陽光和云彩在水面上浮動,有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來。一位詩人正在岸邊讀書。
生2:我仿佛看到:一個少年在池塘邊讀書,十年如一日。后來,他成才了,做了大官,可他仍然刻苦學習著。
生3:我看到:一個半畝大的池塘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陽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閃耀浮動。一個孩子在那里讀書向別人請教問題。他堅持刻苦學習,獲取新的知識。長大后,中了狀元,當了大官。可他仍然堅持學習,去獵取更多的知識。
生4:我看到:一個半畝大的池塘平靜得像一面鏡子,太陽光和云彩的影子在水面上閃耀。為什么池塘里的水會那么清澈呢?原來在它的源頭有一股源源不斷的活水涌進來。回憶完這一切,眼前立即出現了這樣一行字:要想有真才實學,就得不停地“充電”。
………………
………………
師:讓我們邊想著這美麗的景象,邊吟誦這首詩。
(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誦)
三、總結
背誦古詩,學生往往興趣濃厚;理解古詩,學生卻往往疲于應付。古詩內涵豐厚,意蘊雋永,我們平時大多喜歡用自己幾十年的語言經驗去理解古詩,然后再強行傳達給學生。所以學生學習的古詩語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語言經驗建立起來的新的語言積累,這樣的語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
所以在本節課中,為了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古詩的語言,自主構建新的語言積累。我打破常規:在學生理解了詩中的詞語和詩句意思的情況下,再從課題入手,反詰詩題《觀書有感》,向學生提出:詩中只字未提讀書,怎么詩題卻是《觀書有感》,不如換成《觀塘有感》吧?由于每個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獲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積累的語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淺。我于是小小辯論會的形式出現了,讓持詩題應是《觀書有感》觀點的學生,來說服教師和個別學生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興趣,由“讓我讀,讓我說”變成了“我要讀,我要說”,而且是“我要讀好,我要說好”,否則怎么能說服得了老師。
這樣,學生學習語言就是在創造性地學習語言,生成都是從心中涌出的的鮮活的語言,都是有個性的真正屬于自己的語言。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者吟誦古詩,讓學生聯想畫面,學生很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理解上,用語言繪出了鮮活的詩的畫面,并且將理性認識還推進了一層。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者的帶領下由自主獲得語言到獨立想象畫面,再到深刻把握詩意,都是在強烈求知欲的驅使下逐步實現的,留下形象、留下語言、留下情感確實得到了體現。
觀書有感 篇3
朱熹
觀書有感 篇4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后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觀書有感 篇5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小學 2.學科:語文 3.課時:1 教學課題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22課《古詩兩首》——《觀書有感》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3.了解哲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觀書有感》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這首詩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不斷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從而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系,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教學突破:通過【百度詞典】和【百度圖片】的搜索,學生較易理解詩句的意思,但對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卻難以領悟。如果教師直接講給學生聽,雖然學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會太深,我利用【百度mp3】反復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讓學生一遍遍地讀詩,在朗讀充分的情況下,啟發學生質疑,從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學生不覺中明白了詩的寓意,也了解了哲理詩借景喻理的特點。再用【百度百科】和【百度文庫】拓展了其它的哲理詩,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教學準備: 利用“百度搜索”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1.打破古詩死記硬背呆板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走進作者,走進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 2.圖文結合,體味古詩內容;文題勾聯,感悟詩人情感。 教學過程 一、釋題,交流詩人的資料 1.讀題,釋題 (1)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首古詩——《觀書有感》, (生齊讀:觀書有感)什么叫“觀書”?(讀書) (2)題目的意思誰會解釋?(觀書:讀書,也就是作者讀書之后的感想。) 2.交流作者朱熹的資料 同學們,在預習時搜集了朱熹的資料,誰來交流一下? 【百度百科】朱熹: 指名讀朱熹的百科名片。 二、通讀,讀正確、讀出節奏 同學們,吟誦古詩有三種境界,看看大屏幕,你能達到哪個境界? 指名背古詩,并有一人將古詩默寫在黑板上。 第一種境界:字正腔圓 本詩作者朱熹說過:“凡讀書,需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誰能口齒清楚、準確地讀? 第二種境界:讀出節奏 詩有了節奏,就會給人美的享受。誰能讀出七言絕句的節奏? 第三種境界:讀出韻味 讀詩不在于語調的高低,在于讀出詩的韻味。理解了古詩我們就能很好地讀出詩的韻味了。 三、概括,找出“詩眼” (1)加上預習讀的,我們已經把這首詩讀了很多遍了,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到現在,你知道在這首詩里作者描繪的是什么?(半畝的方塘)。(板書:方塘) (2)一個怎樣的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板書:(清) 四、理解,讀出畫面 1.瀏覽全詩,看看方塘的“清”體現在哪兒呢?(出示課件: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2.理解前兩句詩 a.這句詩中的“鑒”是什么意思呢? 【百度詞典】鑒: 學生瀏覽后選擇,鑒:鏡子(讓學生上臺寫“鑒”),古人用的是銅鏡。 【百度圖片】銅鏡:一鑒開:一面打開來的鏡子(古代的銅鏡用簾子蒙起來,用時打開 半畝方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說明什么?——方塘清 交流:比喻的手法 b.像鏡子一樣的池塘倒映出什么呢?(天光云影) 什么樣的“天光云影”?——徘徊 【百度詞典】徘徊: 學生瀏覽后選擇,徘徊:來回移動 詩中什么隨著什么來回移動?(天光云影隨著池水來回移動) c.連起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3.配樂范讀,激發想象 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美的景色,老師非常喜歡這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畫面,聽老師朗誦這兩句詩。 【百度mp3】高山流水 古箏: ,,,[%b8%df%c9%bd%c1%f7%cb%ae+%b9%c5%f3%dd]&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8%df%c9%bd%c1%f7%cb%ae++&si=%b8%df%c9%bd%c1%f7%cb%ae;;%b9%c5%f3%dd;;0;;0&lm=-1&mtid=2&d=9&size=5242880&attr=8,0&titlekey=510319328,1959582186&mtype=2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自由描繪) 4.一邊想像畫面,一邊美美地朗讀這兩句詩。(配樂讀) 5.多美的景色呀!藍天和白云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為什么會不停地晃動?(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動,流動著的水也就是——活水)(板書),也可以這么說第二句的”徘徊”為下文的“活水”做鋪墊。出示后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6.理解后兩句詩,交流 a.渠:相當于“它”的意思,這里指方塘; b.清如許:這樣的清澈 c.為:因為 7.看著這清如鏡的池塘,你一定有個問題想問問小池塘?——小池塘為什么會這么清啊?你們明白嗎?看來你已經和朱熹一樣找到答案了。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為有源頭活水來。讀該句。(課件演示畫面)再次吟誦該句。 五、質疑,明白詩理 1.質疑 同學們,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就是說光學習不去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如果把詩句的意思和題目聯系起來思考思考,你一定會發現什么的,發現了什么? 我們剛才一直在欣賞詩中描繪的方塘美景呀!這詩中可一個“書”字也沒有,怎么能叫“觀書有感”呢? 2.悟理 寫方塘與讀書有關嗎?有著怎樣的聯系呢?課件出示: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使池水 。 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使人__________。 (板書:新知 心智明) 師:朱熹看到方塘的水,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認為的? 生:想到了讀書,朱熹想到了讀書就像方塘里的水一樣,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獲取新的知識。 出示、齊讀:就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方塘變得如此清澈,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 師:詩人借方塘來說清楚一個事理,這叫譬喻。朱熹先生把讀書的道理巧妙地藏在這首寫景詩里,富有哲理,而像這樣的詩叫作“哲理詩”。 3.聯系生活,拓展運用 這首詩中富有哲理的這句“問去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已成為千古名句,被人們傳誦、被人們應用。 課件出示片段1:朱雪琦的文章寫得好,小記者采訪她,請她談談訣竅。她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書柜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這句詩流傳近千年,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意思。 出示片段2:“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太陽雨公司蓬勃發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來恪守“誠信服務、客戶至上”的企業信條,追求高質量,高品位的結果。 在個片段中,清如許的“源頭活水”是什么? “清”指什么? 4.誦讀后兩句詩 好的詩句能流傳百年,而朱熹的這兩句詩卻流傳了近千年,現在在“南溪書院”的“活水亭”上,還能清晰地看得見朱熹的這兩句飽含哲理的詩。 【百度百科】活水亭: 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今,太陽雨公司仍然憑著這兩句詩發展地蓬蓬勃勃,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想,在我們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這兩句讓我們思考一生的詩,讀—— 5.配樂誦讀古詩 朱熹的詩那么含蓄,這不僅是景,更是一種理,板書(景 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吧!讓這首詩啟迪你一輩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輩子。配樂讀。(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詩里,這就叫讀出韻味。) 【百度mp3】高山流水 古箏: ,,,[%b8%df%c9%bd%c1%f7%cb%ae+%b9%c5%f3%dd]&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8%df%c9%bd%c1%f7%cb%ae++&si=%b8%df%c9%bd%c1%f7%cb%ae;;%b9%c5%f3%dd;;0;;0&lm=-1&mtid=2&d=9&size=5242880&attr=8,0&titlekey=510319328,1959582186&mtype=2 學生每配樂誦讀一遍,就換一幅《觀書有感》的書法作品,邊欣賞邊誦讀。 【百度圖片】 【百度圖片】【百度圖片】六、補充學習《觀書有感二》 是啊,讀書能使人明白事理,同時也使讀書人的心靈像池水一樣明凈,一樣廣闊。朱熹在讀書過程中悟出了許多的事理,特別在讀書學習方面,給我們不少啟發。他說:“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我們再補充閱讀《觀書有感》其二,看看能不能做到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 【百度百科】觀書有感二首: 1.借助網頁上的詞語注釋和譯文理解《觀書有感》(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意思。 2.談感受,悟哲理: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讀書積累知識的重要:我們要想在生活中應付自如,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就必須積累豐富的知識。這就如同江水大,船行就輕快一樣。做學問也是如此,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七、拓展練習 1.富有這里的詩句還有不少,我們找一找。 【百度文庫】哲理詩句: 2.選用其中的詩句填空。(教師口述)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獲,正是:( ),( )。 當你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回頭再看那些困難,就會覺得,那些困難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這正是( ),( )。 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努力奮斗,莫等歲月消逝,機會失去,空悲切,直后悔。這正是( ),( )。 八、結語 同學們,古詩,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遺產。不計其數的詩人都以一支細膩的筆,在文壇盡領風騷幾百年。愛國詩豪情滿懷,思鄉詩愁緒萬千,山水詩靜謐悠閑、送別詩依依不舍……在這繁花似錦的炫目中,哲理詩以它的平淡、冷靜成為那獨秀的一枝,就讓我們學習它、運用它、熱愛它。 下課! 板書設計 觀書有感(說理詩) 朱熹 鑒 方塘清←源頭活水 心智明←讀書汲取 教學反思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哲理詩。為了讓學生深入地了解朱熹以物喻理的巧妙,我巧妙地用“吟誦古詩三境界”貫穿全課教學,引導學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 本課的教學,我利用【百度百科】搜素出詩人朱熹的名片及圖片,并用【百度詞典】幫助學生理解了“鑒”和“徘徊”的意思,有利于整首古詩的理解。【百度mp3】搜素出《高山流水》的古箏曲,啟發了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在詩中賞畫,在畫中尋詩。配樂誦讀全詩的時候,我利用【百度圖片】搜索中書法家寫的《觀書有感》作品,音樂聲、讀書聲、書法作品交相呼應, 學生的腦海中便呈現出一幅動態的畫面,置身于情境中的學生怎能不有感而發? 讓學生通過質疑、解疑,突破教學難點,明白作者的用意,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已完全沉于課堂,置身課文的情境中,與文本、作者進行有意義的對話。這時,我又利用互聯網進行有效的拓展。利用【百度百科】搜索出觀書有感其二,學生借助注釋與疑問很快理解了詩意,不僅又明白了一個哲理,而且對哲理詩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時進行一些哲理名句的拓展,就變得水到渠成,我利用【百度文庫】搜索出哲理詩句,并讓學生口頭填空。整個過程學生的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感悟深刻,學生的認識經歷了由膚淺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學習過程,個性得以充分張揚,情感得到了激發與培養,對哲理詩有了更為深刻的體認與領悟。
觀書有感 篇6
設計意圖:打破古詩死記硬背呆板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走進作者,體會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3.激發學生讀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
教學難點: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小學六年來,你一定積累了不少有關讀書的名言。誰來向大家匯報一下?
指名說,師相機點評
2、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則有關讀書的名言。【出示名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生齊讀
·這則名言給你什么啟示呢?
3、這是朱熹告訴我們的讀書方法。【板書:朱熹】你了解朱熹嗎?指名說(簡介朱熹,相機復習朱熹的《春日》)
4、【出示課件】師簡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很多思想都成為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的詩作用詞講究,風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讀古詩
1、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范,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齊讀課題。
2、朱熹,一代理學宗師,他的讀書感受一定與眾不同,想讀嗎?那就請同學們打開書,對照屏幕上的自學提示,自學這首詩,開始吧!【出示自學提示:1、朗讀全詩,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奏美;2、理解重點詞語,說說各詩句的意思。3、借助插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生自學
3、同學們,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聲音響亮、準確清楚地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相機正音,再指名讀
4、詩有了節奏,才能給人美的享受。聽老師是怎樣讀出詩的韻味和節奏來的。
·師范讀,你會像老師這樣讀嗎?
·指名讀,相機表揚:有點感覺了。
·咱們一起來試試!生齊讀
三、領會詩意
1、作者到底生發了哪些感想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詩句,查查工具書,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圖。
2、指名讀詩(課件出示古詩)
3、讓學生說說對詩句的理解。
(1)引導學生理解一、二句詩意,抓住“鑒、徘徊”理解
(2)引導學生理解三、四句詩意,抓住“渠、如許”理解
(3)把詩意連起來說一說,先說給同桌聽聽
(4)指名說
四、與詩人達成共識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半畝方塘、天光、云影)
2、帶著感情讀這三個景物,指名讀。
3、想象一下有多美?(誰能把它讀好?)
4、在這美景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你想說什么?(讀前一、二句)
5、可是詩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引讀后兩句)他在告訴我們什么?
把它告訴你的同桌,一起告訴老師(齊讀)
五、質疑引入哲理
這首詩咱們學完了,老師的腦海里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詩寫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卻用了“觀書有感”作題目,這是為什么?
小組交流、討論;全班交流
六、總結
是啊,讀書能使人明白事理,同時也使讀書人的心靈像池水一樣明凈。朱熹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學問廣博,治學勤奮。他在讀書過程悟出了許多的事理。他有許多的言論值得我們借鑒,特別在讀書學習方面,有不少感言給我們不少啟發。(課件出示名言)
七、課堂背誦
這么好的詩能不能背下來?會不會用?口頭做題。(課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呀!我要想變得英明有遠見,看來要——————————————。
教學反思: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才會如此清澈這一現象,聯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一深刻的道理。詩中運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鮮明形象的事物將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化。《觀書有感》這首詩歌,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教學難點在于詩句中沒有提及讀書,怎樣引導學生從描述的景象中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一個有關讀書道理?為此,我先引導學生欣賞美景,理解詩句;再引導學生體會比喻、理解哲理。
觀書有感 篇7
教學內容:(蘇教版六上第22課)
《觀書有感》 南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系,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特色:
1、教學建立在對詩的正確的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表現,呈現出多種動態生成的教學預設。
2、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詩句的意思,如在讀與畫中理解,在將“渠”改為你、我、他的語言運用中加深理解,在有與沒有“源頭活水”的對比中理解等。
3、對詩句的活學活用與理解聯系在一起,如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4、對教學時機的智慧把握,如將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宋詩講理的知識點、“問我(朱熹)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以及開卷有益方面的名言與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對接。
5、板書的四次變化是詩的解讀,也是詩的創造。
預習積累: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教學過程】
一、觀塘—— 反復誦讀,初感詩意
1、導入:
(1)交流背詩句,學古詩的方法(如畫簡筆畫等),可相機板書——誦讀、解意、悟境。
(2)學古詩通常要達到正確誦讀、解意、悟境,今天我們學的一首宋詩——指讀課題,知道課題意思嗎?學生、教師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家,他常借詩來講道理。要做到誦讀、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這幾點嗎?先自學,要求做到:讀正確、通順,讀出節奏。
2、檢讀。(后二句的節奏,生讀師畫線。相機點撥古詩的韻味“壓韻”,再讀。)
3、自學嘗試理解意思,讀出畫面。要求:
用心去讀,想辦法理解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詞可以查工具書,沒有工具書可以猜猜看。 (在巡視中點撥、表揚,發現畫的好的同學上臺板畫)
4、同桌交流
5、集體交流、相機朗讀:(經過剛才的努力你哪些詞句弄明白了,哪些詞句還有疑惑,說出來相互學習。
6、請一人完整說說詩的意思。
(由詞到句,有句到詞,前后聯系,兩句一解,存疑、方法點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只要說池塘就可以了;鑒,下為金,古代銅磨平為鏡,用布蓋著,用時打開,所以說——開——為了押韻換成鑒開。用心寫“鑒”一遍,把鑒字記在心底,讓自己的心如明鏡。半畝方塘一鑒開,寫出了池塘水的——平清亮,僅僅清嗎?繼續關注,聯系下句光、影理解清亮。天光云影共徘徊,光,影:光,光彩;影,影子、倒影,光彩閃耀,云影浮動——互文手法。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哪得清如許,問——問什么?與“?”呼應。渠,可暫存疑,理解聯系上兩句,再聯系本句誰清——渠清,得出第三人稱他,不是你,也不是我,是他方塘。問渠哪得清如許一句理解點撥:你看到無比清亮的池塘水,你會發出怎樣的疑問?從而理解哪得、如許。哪(nǎ)得:怎么會。哪:怎么。清如許:這樣清澈。如許:如此,這樣。清如許——如許清,為讀起來抑揚頓挫。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起源,發源地,源泉,畫圖解。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的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不解。 )
二、觀塘有感 ——入情入境,聯想再現
1、導讀全詩:這是一個怎樣的池塘?詩人產生的疑問是?放開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我們初步理解了這首詩,接下來要讀出畫面,在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并用你的朗讀展現出一幅幅畫面,邊板書邊解說:讀出畫面(浮現、展現)。自己先練習。(前兩句一讀。1、池塘里有——(日光雁影、月光荷影、花光柳影)什么感覺?美嗎?讀出美,美美地讀。2、徘徊地讀(光彩閃耀,云影浮動)。有徘徊的感覺!后兩句一讀。1、問的好,出一道挑戰題,從哪里看出“清如許”。2、來,你聽出——的水,——地來?你用讀來告訴大家。教師評價語:聽了你讀這首詩,我也感覺在我的心間流淌著一股股清泉了。)
3、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呢? (老師擦去“有源頭活水”)方塘怎樣?同桌思考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板書:枯竭、陳腐、污濁。教師擦去前兩句,邊擦邊說:美景都消失了。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后兩句改為:問渠哪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現在注入源頭活水,有源頭活水的半畝方塘是——誰來背誦一遍?
4、讀到這里,你明白了什么?——有源頭活水,塘就——;無——。看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是多么重要呀!
三、觀書有感 ——多元解讀,品悟詩理
1、導學生產生疑問:讀題目,看詩句,你又弄不明白什么?為何是《觀書有感》?詩的內容寫的是池塘吸收源頭活水就清,不吸取源頭活水就濁,但這與人看不看書有什么關系呢?再次簡介朱熹:理學家,他常借詩來講道理,會說什么道理?讀書與方塘之間有什么聯系嗎?)(相機板書:悟理)
2、 同桌交流。
3、集體交流:你悟到一個什么道理? 你還想到了什么話?(相機板畫:書、實踐 —— 人(清))
相機出示開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見預習積累)
相機評價:朱熹由讀書想到塘,你能從塘的清濁想到人的學習,你是朱熹的知音呀!
4、人怎樣才能做到清如水明如鏡呢?閉上眼睛一齊朗誦。
四、結課法——延伸拓展,升華認知
拓展學習——哲理詩
1、教師小結:朱熹的這首詩既有優美生動的畫面,又蘊藏著深刻的哲理,這一類詩叫做哲理詩。比如有的詩告訴我們——,學生說詩句。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居高臨下地多角度地觀察和分析問題,才能不被錯綜復雜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只有立足高遠,才能夠排除種種迷霧,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登鸛雀樓——唐 王之渙)
2、小結學習方法,引導自學下一首古詩:吟誦——解意--讀出畫面(浮現、展現)——悟理。同學們采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自學下面的古詩。(或書上前一首)
琴 師 [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賴于主、客觀的緊密配合。)
板書設計:(動態生成)
初: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變: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板畫:
源頭 活水 —— 方塘 (清)
書、實踐 —— 方寸之心、心智(清)
板書:吟誦——解意--讀出畫面(浮現、展現)——悟理
附:
余讀《觀書有感》有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觀書有感 篇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教學 難點:
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系,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特色:
1、教學建立在對詩的正確的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表現,呈現出多種動態生成的教學預設。
2、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詩句的意思,如在讀與畫中理解,在將“渠”改為你、我、他的語言運用中加深理解,在有與沒有“源頭活水”的對比中理解等。
3、對詩句的活學活用,如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4、對教學時機的智慧把握,如將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宋詩講理的知識點以及開卷有益方面的名言與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對接。
5、板書的四次變化是詩的解讀,也是詩的創造。
預習積累: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里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高爾基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教學過程:
一、觀塘
1、導入
學詩要達到正確誦讀、解意、悟境,今天我們能否做好這幾點?先自學,要求做到:讀正確、通順,讀出節奏。
2、檢讀。
3、自學嘗試理解意思,讀出畫面。
4、檢讀、助讀
你認為哪些字詞的意思較難理解?或要引起同學的關注? 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想怎樣的池塘?可以畫出來。(半畝、方、清、源頭活水) 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交流,同桌。 集體交流、相機朗讀。
(同學們,塘雖小卻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備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聯系詞語的前后搭配。誰在徘徊?“源頭活水”的意思要重點理解,可以查成語詞典。)
二、觀塘有感
1、導讀全詩:這是一個怎樣的池塘?詩人產生的疑問是?放開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詩句活用:(將“渠”改為你、我、他。): 誰用詩句問問小池塘為何清。老師做小池塘,生問老師。(渠——君,你,汝。老師故做沒有聽清狀回答:問我那得清如許呀,為有源頭活水來。)老師問另一學生:問他那得清如許?學生回答:為有源頭活水來。)
3、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呢? (老師擦去“有源頭活水”)方塘怎樣?同桌思考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板書:枯竭、陳腐、污濁。教師擦去“一鑒、天光云影、清”,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有源頭活水的半畝方塘是——誰來背誦一遍?(或者是將擦去的字寫上,并寫上題目)。
三、觀書有感
1、老師故意讓學生齊背——《觀塘有感》,引起學生疑問,引出讀書法——讀書要看清題目,題目是文眼呀!
2、問:為何是《觀書有感》?借塘來說觀書感。理解:觀,看,看見,有見解。感,用心悟,悟出滋味。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宋人最講理。宋詩特點常借景(物)寓理。當時在看書,將看書體會心得寫了出來。
3、詩人看書有何感想呢?同桌討論。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鏡,胸懷寬廣,清,高潔;塘——書,知識,天光云影;„„) 相機出示開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見預習積累)
備注:當學生不會時導法;
1、小塘呀小塘,你為什么這么明凈呀?你這么小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為什么這么聰明呀?朱子呀,你為什么這么有學問呀?
2、塘有源頭活水就——,人觀書就——。
3、把“半畝方塘”改為“方寸之心”
4、宋詩借物喻理的特點。如蘇軾《題西林壁》等。)
四、拓展學習——宋詩借物(景)喻理的特點 學習《觀書有感》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詩中有悟,詩中有理)
板書設計:
(動態生成)
初: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變: 半畝方塘 開, 共徘徊。
問渠那得 如許,為 來。
再變: 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
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還原: 方寸之心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我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 篇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小學六年來,你一定積累了不少有關讀書的名言。誰來向大家匯報一下?
指名說,師相機點評
2、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則有關讀書的名言。【出示名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生齊讀
·這則名言給你什么啟示呢?
3、這是朱熹告訴我們的讀書方法。【板書:朱熹】你了解朱熹嗎? 指名說(簡介朱熹,相機復習朱熹的《春日》)
4、【出示課件】師簡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很多思想都成為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的詩作用詞講究,風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讀詩歌
1、過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朱熹的一首與讀書有關的詩——【師板書課題:觀書有感】生齊讀課題師:何謂觀書?觀書有感呢?
2、朱熹,一代理學宗師,他的讀書感受一定與眾不同,想讀嗎?那就請同學們打開書,對照屏幕上的自學提示,自學這首詩,開始吧!【出示自學提示:1、朗讀全詩,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奏美;2、理解重點詞語,說說各詩句的意思。3、借助插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生自學
3、同學們,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聲音響亮、準確清楚地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 指名讀,相機正音,再指名讀
4、詩有了節奏,才能給人美的享受。聽老師是怎樣讀出詩的韻味和節奏來的。
·師范讀,你會像老師這樣讀嗎?
·指名讀,相機表揚:有點感覺了。
·咱們一起來試試! 生齊讀
三、理解詩意
1、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到這兒,你知不知道在這首詩里,坐著主要描繪的是什么呢?(半畝方塘)【板書:方塘】同學們,半畝方塘并不算大,也就我們三個這樣的教室大小。那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半畝方塘呢?你能不能用上詩中的一個字眼來回答?(清)【板書:清】
2、再請同學們細細地去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詩中的哪些地方寫出了這個小池塘的清澈? 生自學
3、交流
△“鑒”
·生談理解:我是從第一句話“半畝方塘一鑒開”中的“鑒”字體會到池塘很清澈的。在這首詩里,“鑒”是鏡子的意思。半畝方方的池塘就像鏡子一樣清澈明亮。師評:你抓住了“鑒”這個字,不僅告訴了大家“鑒”的意思,還說清楚了為什么由“鑒”可見池塘的清澈。
·同學們,“鑒”在這課中是一個生字,上下結構,因為古代的鏡子都是用銅制成的,所以它的下面是個金字底。伸出你的手,和老師一起來書空這個字。
生書空
·古人以銅為鏡,不用時,用軟布把鏡面遮住,用的時候再把它打開,這就是——一鑒開。
·半畝方塘一鑒開,短短7個字,包含了一個多么美妙的比喻句啊,把方方的池塘比作一面(打開的鏡子),寫出了池塘的清澈明凈。
△“天光云影共徘徊”
·生談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池塘清澈透明,藍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徘徊”是什么意思?(來回地移動)
·藍天和白云一齊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動著,它暗示了我們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緩緩地流淌)
4、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美的景色,老師也非常喜歡這明麗清新的自然風光。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一讀這兩句詩,看看你的腦海中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指名說
5、指導朗讀
·師:多美的景色啊,你能讀好這兩句嗎? 指名讀
·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你一定會讀得更好! 再指名讀
·熟讀成誦,咱們一起美美地背一背這兩句話。 生齊背1、2句
6、池塘里的水為什么會如此的清澈呢?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看來,你們已經和朱熹一樣找到了答案。一起說——為有源頭活水來。
·“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ei”,第四聲,作什么意思?(因為)
·這個“為”字向我們解釋了池塘為什么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為有——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板書:活水】怎樣的水才是活水呢?(流動的水)
·同學們,有了活水,池塘的水為什么就能這樣的清澈呢?(因為流動的水不斷地補充進來,帶走了污水,使得池塘的水永遠清澈明亮。)
·沒有源頭活水,池塘會是怎樣呢?(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可見,源頭活水對于小池塘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啊!
7、學到這,這首詩的意思,你明白了嗎?誰能把四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看? 指名說
8、多美的景致啊,真讓人喜歡。你能讀好這首詩嗎? 指名讀,齊讀
四、理解寓意
1、同學們,這首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上課前,老師也介紹說這是一首與讀書有關的詩。【板書:讀書】可全詩28個字卻沒有提到讀書,這是為什么呢?詩人看到方塘,為什么會聯想到讀書呢?同桌討論討論
同桌討論,師提示:朱熹的詩富有哲理,在這,他僅僅是在寫方塘,是在寫活水嗎?活水和讀書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2、交流(只有遠遠不斷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樣,只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聰明。)【板書:心智明】
3、原來,詩人是用半畝方塘來比喻,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不斷讀書,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啊!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體會其中的深刻道理。 生齊讀
4、同學們,朱熹先生把讀書的道理巧妙地藏在這首寫景詩里,使人們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觀點,真不愧為一個杰出的理學家。而像這樣的詩也叫“說理詩”。【板書:說理詩】
·在我們學過的詩當中,你知道有哪些說理詩嗎? 指名說
·想不到沒關系,老師給大家一些提示。【出示課件: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像一首詩中所寫:( ) ,(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獲,正如詩中所說:( ),( )。 當你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回頭再看那些困難,就會覺得,那些困難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這正是( ),( )。】 生口頭完成填空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朱熹先生說理巧妙,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話更是膾炙人口,成為千古名句。如今,這兩句話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朱熹勤于讀書,善于思考,他還寫下了一首說理詩《觀書有感(其二)》。【出示《觀書有感(其二)》及相關注釋】
六、課后作業
課后,閱讀《觀書有感(其二)》,借助老師提供的注釋,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并想一想這首詩又告訴了人們一個什么樣的讀書道理。
七、板書設計:
觀書有感(說理詩)
朱熹
方塘清 活水
心智明 讀書
該教學設計還可以做這樣的補充:
朱熹的觀點是存天理,滅人欲。我國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認為,天理就是人欲。天理與人欲本是一體。
戶外觀察龍鳳濕地:看到清澈的湖水,水鳥和云朵倒映在水中,你會想到朱熹的哪句詩:天光云影共徘徊。
對喜歡讀課外書的尖子生推薦《明朝的那些事兒》第三部,專門看王守仁的章節,思考天理與人欲的關系。
觀書有感 篇10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3、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領悟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理解《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設計理念:
1、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張田若先生認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 教學中應采取多種形式練習誦讀,讀背與評議相結合,以調動學生朗讀背誦的積極性。
2、破古詩死記硬背呆板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走進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
3、教者認為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積累,更是溝通,是學會帶著情意去溝通。同時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探索中解決問題,實踐中感悟真諦,朗讀中品味情感。并著眼課題,啟發學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題,拓寬學生視野。
教學過程:
一、激趣渲染,導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文人輩出。昨天,我們認識了宋朝的愛國詩人陸游,今天,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奮讀書,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
二、圖文結合,自讀課文,感知詩文內容
出示:(無題目)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自讀自悟、層層深入
1、出示:一讀要讀通(即把詩文讀準確);二讀要讀懂(即弄懂詩的意思,明白詩中所講的道理);三讀要讀好(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誦詩文,讀出詩文的意境)
2、交流自學情況
(1) 配樂范讀。
(2) 多種形式的朗讀。
【多層次、多角度、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范讀、指讀、評讀、齊讀】
(3) 你有什么收獲?
(4) 有哪些問題你不能解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思考,在自主閱讀中理解。所謂書是自己讀懂的,情是自己悟出來的。】
(二)圖文結合、小組合作、研讀感悟
活動要求:1、談談對詩句的理解。
2、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3、質疑——解疑。
4、圖文結合,談談自己的感受。
【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自學能力,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增進了情感溝通。同時,使他們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于傾聽,互相學習,共享成果。】
三、質疑題目,引出哲理
1、引導學生質疑
請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給詩加題目。
讓學生比較,質疑,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為什么詩中卻沒有提到讀書?它和讀書有著怎樣的聯系?
2、討論、交流
出示:池水清澈 ———— 使人睿智
| |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 不斷讀書,不斷汲取
【運用知識遷移、比較,悟出哲理。】
4、指答,小結
四、總結延伸
1、原來朱熹寫方塘的景色,就是為了說明讀書的道理啊!這樣的詩就叫“說理詩”。朱熹先生這首優美的詩,用池塘的水來比喻讀書,通過比喻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藏在里面,使人們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觀點,像這樣的方法我們稱它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如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你覺得這兩首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嗎?(前兩句都是寫景,后兩句是感受)
3、同學們想想,你還能舉出一些跟這些詩相似的說理詩嗎?
蘇軾《題西林壁》
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
葉紹翁《游園不值》
陸游 《游山西村》
4、總結:
這首詩中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詩更是膾炙人口,千年不衰,成為千古名句。(背一背這兩句)這兩句現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五、名句活用
1、我們學習古詩不僅是為了積累語言,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下面就是運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的例子。
例1:這是我們班的小作家,在介紹他的寫作經驗時的一段話:“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因為我注意平時留心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各種事物,把觀察所得記下來,所以我的文章內容才豐富多彩、真實具體。
在這段文章里“源頭活水”是什么?“清如許”指什么?
【不僅讓學生理解詩意,還舉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導學生運用詩句,體現了學用結合。】
2.朱熹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出示: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宋〕朱熹
“讀萬卷書”就是要不斷地學習,因為——(生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行萬里路”就是要不斷實踐,因為——(生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學也能像朱熹那樣勤于讀書,善于思考,勇于實踐,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六、課后作業:課后自學朱熹的《春日》。
【拓展課程時空,使學生不再局限于一堂所所學的內容。課后再次讓學生走入閱讀、表達中去,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閱讀實踐緊密聯系起來,課內與課外互為補充】
觀書有感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自學生字新詞,學會3個生字“鑒”“徘”“徊。
3、能解釋詩句中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明白詩人借方塘表達的感受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所表達的讀書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共同來學習一首古詩,誰來讀課題?(2人)一起讀。
2、知道作者嗎?你知道他的哪些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3、能用“熹”組詞嗎?還記得“熹”的意思嗎?
今天我們所讀的朱熹的這首詩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縷陽光,把我們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開課本,我們來讀詩。
二、正確、流利地讀詩
1、放聲朗讀,將詩多讀幾遍,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指名多位學生讀詩。
3、檢查預習情況:
(1)這首詩中有3個生字,都認識了嗎?指名認讀。
(2)你能給“鑒”擴上一兩個詞嗎?詩中的“鑒”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畫面,領悟古詩內涵。
1、讀了這首詩,知道詩中是圍繞哪一個事物來寫的嗎?(板書:池塘)什么樣的池塘?
2、你說得錯。同學們再讀一讀詩,尤其是前兩行,你能把作者筆下的池塘說具體點嗎?
(1)生讀詩,說給同桌聽。
(2)指名說。(知道為什么說鏡子是打開的嗎?)
3、是的,這打開的“鏡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副怎樣的畫面呢?讓我們提起筆來寫一寫。
4、指名交流。指導朗讀前兩行。
5、同學門,站在這清澈美麗的池塘前,你一定會和朱熹一起詢問:為什么池塘這般清澈?你知道嗎?活水
生說原因(板書:池塘--------清澈),師生引讀后兩行。
6、同學們,學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生質疑)
師:對呀,是不是搞錯了?小組長趕快帶領組員討論一下,這池塘和讀書有什么關系?
(1)小組討論
(2)指名交流
(3)看來這池塘在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樣也有著深意。誰再來說一說?(板書:頭腦---------靈活)
(4)是啊,每天的讀書學習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頭活水,只有日日讀書,你的頭腦才會明澈如鏡,才會云影徘徊。所以題目是(生讀)
(5)題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書時產生了一個感想,這個感想就是------(齊讀詩)
四、背誦古詩
1、我想作者在讀書時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讀書對于自己的意義,他要把自己的這種體會告訴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寫呢?直接說“啊,讀書重要,讀書能讓你頭腦清楚、靈活。同學們,這樣行嗎?
2、(出示掛圖)我們來看圖。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門,他看書沉思,不時抬頭望望遠處的翠山,低頭瞧瞧腳邊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動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嘩嘩的流水聲催生了他的靈感,他知道怎么去表達心里的意思了。(生齊背)
3、你記住這首詩了嗎?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觀書有感》是一首關于讀書的詩,其中“問渠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讀書示子聿》也是關于讀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關于讀書的古詩、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師補充。(另一首朱熹的《觀書有感》)
3、小結:有人說,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說,能夠攝取書中營養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學們,讀書吧,因為每一本書就是一級級階梯,你每爬一級,就意味著向智慧。向成功邁進一步!
觀書有感 篇12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系,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積累,更是溝通,是學會帶著情意去溝通。因此,古詩教學中,讀是基礎,悟是關鍵。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在教學中,教者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相互交流中,朗讀、品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在朗讀與吟誦中走進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并著眼課題,啟發思考,回扣主題,補充閱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過程】
一、品讀名句 初識作者。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古詩兩首》,首先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這有四句名言,請你去讀一讀,力爭讀懂它們。【出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活到老,學到老。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2、學生自由讀——能讀懂嗎?它們都是關于——讀書的,能給我們很好的警示,我們一起熟記于心。【齊讀】
3、知道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是誰說的嗎?(朱熹)【板書,強調“熹”的寫法】
4、這就是朱熹,【課件出示簡介】默默地看。【朱熹,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他學問廣博,治學勤奮,一生共撰寫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為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寫的詩善于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一起來讀一讀這段簡介中的首尾兩句。
二、品析詩句 理解詩意
1、首先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的自學提示,初步自學這首詩。【出示自學提示:1、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2、理解重點詞語,說說各詩句的意思。3、借助插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生開始自學,師巡視,提示要扎扎實實把這三個要求落實到位了。一半時間后,可以建議學生互相交流交流。
2、檢查誦讀。
3、品讀一二句。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畝】這是怎樣的半畝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來回答【板:清】
2)瀏覽全詩,哪幾句描繪了它的清?(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讀】
3) “鑒”是個生字,什么意思?(鏡子)古人用的是銅鏡,不用時,用軟布把鏡面遮住,用的時候再把它打開,這就是——一鑒開。“半畝方塘一鑒開”,短短7個字,包含了一個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面(打開的鏡子),寫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凈。【板:清澈明凈】水的清澈明凈還表現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這句什么意思?方法:連詞成句,調整詞序,添加詞語。(藍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來回地移動)藍天和白云一齊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動著,它暗示了我們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緩緩地流淌)
5)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美的景色,明麗清新的自然風光總是讓人非常喜歡。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來朗誦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師讀,生交流】
6)同學們,雖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觀,卻很能夠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名讀——要求邊讀邊想象畫面會讀得更好,再指名讀——女生齊讀——一起美美地背一背這兩句】
4、品讀三四句。
1)過渡:詩人好學善問,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產生疑問——問渠哪得清如許?翻譯一下,他有什么疑問?(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詩人自問又自答——為有源頭活水來。【出示三四句】
2)“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èi”,第四聲,作什么意思?(因為)它向我們解釋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板:源頭活水】怎樣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
3)我們可以想象:遠處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匯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斷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樣新鮮清澈。
4)連起來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5)如果沒有活水涌來,方塘會怎樣?(水面就不會那么清澈了,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可見,源頭活水對于小池塘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結:同學們,詩人看到這半畝方塘雖然小了些,但因為有活水不斷流進,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歡呢?配樂讀全詩,讀出詩人心中的喜歡之情。
三、辯論明理 享受詩趣。
1、朱熹說:“讀書須有疑,方有長進。”整首詩的意思都理解了,學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相機出示填空題: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使池水 。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使人__________。板書:人的心智: 更加聰明 ← 讀書汲取 】
2、教師小結: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含在詩中。
3、此時此刻,再讀這一首詩,我們又該如何去讀?(重點讀好“哪得”,“如許”,“活水”,及問號。后兩句要讀得意味深長,一語雙關)【指名讀(2人)——齊讀】
四、拓展延伸 溫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讀書的道理巧妙地藏在這首寫景詩里,使人們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觀點,真不愧為一個杰出的理學家。而像這樣的詩叫作“說理詩”。【板書:說理詩】
2、其實我們接觸過許多這樣的詩,試一試,你能回憶嗎?【出示: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像一首詩中所寫:( ) ,(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獲,正如詩中所說:( ),( )。 當你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回頭再看那些困難,就會覺得,那些困難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這正是( ),( )。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努力奮斗,莫等歲月消逝,機會失去,空悲切,直后悔。這正是( ),( )。】
五、反復誦讀,完滿總結。
六、作業布置。
1、閱讀朱熹的《觀書有感(二)》,借助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并想一想這首詩告訴了人們一個什么讀書道理。(靈活機動處理,若時間寬裕,就作為課堂上補充閱讀)
2、搜集一些讀書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詩和同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