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船 長(三課時)
運用語言動作,突出人物性格。
客輪遇險后,哈爾威船長“大聲吼道”,“簡短有力的對話”,“指揮著,控制著,領導著”,下達著命令,一切都在聽從他的調(diào)遣,危急中還不忘搶救見習水手克萊芒,突出了人物果斷、堅決的性格。
運用特寫鏡頭,展現(xiàn)人物形象。“船長哈爾威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隨著輪船一起沉人了深淵。這是一個典型的特寫鏡頭,展現(xiàn)了人物忠于職守、視死如歸的高大形象。
授后小記1:
教學到最后一部分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說那薄霧是陰森可怖的,學生回答總結如下:一、因為這薄霧才導致了“瑪麗”號巨輪撞上了“諾曼底”號輪船。二、此刻人們多么想看清他們所崇敬的船長,此刻人們多想和船長說一句話,而薄霧卻是如此可惡,讓人無法辦到。三、薄霧的陰森可怖,更加能夠使人感受到船長的巍然可敬。但是即使是再可怕的薄霧,也無法阻止人們對船長的久久凝視,船長的形象已經(jīng)深深的印在人們的腦海中。我們說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引導學生質(zhì)疑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思維的發(fā)展,開啟創(chuàng)新思維之門。
授后小記2: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nèi)容最豐富多采,最有情趣的學科。美國教育家華特·科樂涅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是教學生學習“語文”,而不是使學生變成“語文書”。生活處處有語文,而學生的“理解、積累”不是靠教師的講解分析得到的,學生的“運用的技能”也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只有親身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從生活中學語文,他們的“理解”和“運用的技能”才能獲得和形成,才能逐漸積累語言,豐富語言。從生活中學,我們的學生才有可能成為“可發(fā)展的學習者”。 《泰坦尼克號》片段,學生親眼目睹了沉船的悲壯,更覺得到哈威爾船長人格魅力的高尚。“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為一名船長,哈爾威不能離開自己的船,這是船長的職守。然而我們也有一部分孩子有了疑惑,船長明明可以選擇逃生的呀,他怎么會那么傻呢?于是課后我們來了一個辯論賽,船長應該逃生還是應該與船共存亡。語文小天地,生活大課堂。孩子們的辯論引起了我的深思……
深思:
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引導學生質(zhì)疑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思維的發(fā)展,開啟創(chuàng)新思維之門。學生的質(zhì)疑蘊含著創(chuàng)新的萌芽,我們務須精心呵護!
課前思考3:
同樣的內(nèi)容,人教版課文題目叫《“諾曼底號”遇難記》,而蘇教版課文題目叫《船長》。為什么這么改?有什么好處?我想哈爾威的做法是最好的詮釋了。
因此,學習課文時,可以圍繞題目來進行。
初學課文,請學生解釋船長的工作,課文學完后,又讓學生理解,題目的真正含義。這樣可以凸現(xiàn)船長哈爾威的高大形象。
課后反思1:
課文學完了,學生們通過學習,深深敬佩哈爾威船長。于是,讓學生進行練筆,寫一寫“哈爾威船長,我想對你說……”,學生們的話語讓我深深感動,尤其是這一句:“哈爾威船長,你的壯舉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忠于職守,什么叫以身殉職”。多好啊,我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