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批評
二、但法門寺法事應酬太繁
玄奘出家才十三歲,是個小沙彌,如此大寺,會讓未發育的小沙彌承擔繁瑣法務?如果方丈是個好方丈,如法門寺是皇家寺廟,必不會讓十三歲的小沙彌有繁重法務的。
何況,寫這些文字是以今觀古的結果。以為見到現在職業和尚法務多,古人也一定多,不知明以前出家為僧是國家要考試的,出家是為求覺悟、了生脫死,不是為了趕經懺超度死人可以獲得更多的錢,超度亡人也由經懺師、經懺道場專門負責。他們基本的早、中、晚課雖然遠比我們常人學習來得苦,但這不能算是法事應酬的,僅是日常功課而已。再說玄奘由二兄長捷法師提攜,也不至于法事繁忙。更不知,剛出家時的玄奘,伏膺苦讀廢寢忘食不知疲倦更勝于前啊。
三、又感到自己雖青燈黃卷苦苦練習
青燈黃卷的日子對于常人來說是寂寞的,但對于玄奘來說是甘之如飴的,所以也談不上什么苦不苦的,因為出家是他自愿的,不是誰逼的。
四、談經論道卻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
于此可見作者太不了解玄奘了,不知《傳》記篇首記載法師“幼而圭璋特達聰悟不群”,八歲時,聞慈訓而學曾子避席,父親知其必成,其早慧如此。他跟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時,“一聞將盡,再覽之后無復所遺,眾咸驚異,乃令升座覆述,抑揚剖暢備盡師宗,美聞芳聲從茲發矣。時年十三”
玄奘他沒有習經多年而聲不聞于世的經歷,而是初出家即有聲名!斑h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查無實據純屬臆測。等有“法門寺”這名稱的時候,玄奘(25歲)已經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了。
五、有人勸往小寺
閱經讀卷何須前往小寺?
小寺恐怕缺經少卷了吧?
閱經讀卷豈是出人頭地之法?
出家是跟俗人一樣是為了求個出人頭地?
勸者何人?玄奘何人也?豈能輕易聽信此等勸說?
有機會閱讀《大慈恩寺玄奘法師傳》我們會看到僧俗官僚乃至諸王,各色人等都有勸玄奘不去西天的故事,于此更見法師(27歲左右)堅韌不拔之志。而文中此人勸玄奘換個小廟(寧做雞頭不做牛后),又是閱經讀卷(期待出人頭地),一派俗言,豈是修道人所言,信與不信,聽與不聽均與出家之旨不合,道不在乎大廟小廟啊!
玄奘從小就知道出家學佛不在乎廟的大小,而在于寺里有沒有真參實學的大德,因此他是不會輕信勸說前往小廟,也就不會再有下面的故事了,更何況自古以來從茅棚小廟里走出的高僧代不乏人,方丈勸說不去小廟亦不合理。一切都有火候,一切都是因緣。
六、向無名方丈辭行
“母以子貴,師以生顯”,學僧玄奘身顯如此,文中方丈卻無上下(無法號之意),玄奘有諸多歷史可考,有數本傳記可證,寫作時理應語出有據,事出有因,如課文所寫,則胡說太甚了。
七、方丈二喻失宜
一是燈燭與太陽比較,比喻能耐高低大小,玄奘出家志在“遠紹如來,近光遺法”,豈是為了與古往今來的僧人爭個你高我低?他盡己之能,盡己之力為佛法為文化做事自度度人而已,豈是在與僧競爭?
古人把成佛成道比作“重現光明”、“智光重朗”,故不論光之大小、廣狹、不論燭光陽光,光明重現即有成就,而且光光互融、光光無礙、光光無別,常人見到了燭與日的差別,故有去有取,智者見到了燭與日的實質,故無二無別無得無失。
二松林之喻。正如方丈鄭重所言,“這些樹是蕓蕓眾生……”,在我看來,此方丈肯定是個假方丈,充其量是個職務方丈,不是實修方丈,亦非祖師方丈,故別無妙語。因為出家不是為了象眾生一樣活著、成為一個好眾生,而是要超凡入圣普度眾生。用成就眾生的思路來開導這位玄奘,似乎看錯了對象用錯了藥。